查看原文
其他

世纪好书 · 月榜丨国家实验室:美国体制中的科学(1947—1974)

世纪阅读
2024-10-02


近日,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国家实验室:美国体制中的科学(1947—1974)》入选第二十六期解放书单2023年度“世纪好书”3月榜


第二十六期解放书单


2023年度“世纪好书”3月榜评委黄晓峰荐书




*以下内容摘自2023年4月22日《解放日报》06版:解放书单




为什么要有国家实验室

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我已在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工作了23年,经历了研究生、科研人员、科技管理工作者等多个角色的变换,与欧美同行有较为密切的学术联系。这些经历使我有机会了解中外科研体制的差异,关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方向。


21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四类机构改革,面向大学的“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科研、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也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和尚处于试点阶段的国家实验室制度。很多人追捧哈佛大学等名校,但对美国科技创新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国家实验室知之甚少。《国家实验室:美国体制中的科学(1947—1974)》一书,系统介绍了国家实验室早期筹建、正式运行、发展的过程,分析国家实验室制度的优势,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改进的方向,为读者了解国家实验室制度提供了翔实的历史资料,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该书是由历史学者按照严格的科学史方法创作的科学史著作。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克莱伊德·汤博发现了冥王星,这是第一次由欧洲以外的科学家发现新行星,以此为标志,世界科学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吸引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组建了一批国家实验室,来建设和运行大科学装置,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直接服务国家需求。国家实验室的快速发展,推动美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引领了世界科技变革的潮流。


国家实验室的数量在发展过程中时有变动,现在归属美国能源部的有17个。国家实验室大多建设和运行着一批独特的大科学装置,有些装置的性能是领先的,甚至是全世界唯一的。这里聚集了一大批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以成立于1943年的费米实验室为例,现有雇员超过10000人,拥有加速器和电子动力学设施等大科学装置。


当前,国家实验室的研究范围从气候变化到宇宙起源,但主要聚焦在与能源相关的新技术、地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高性能计算、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制造业新技术以及国家安全等领域,目的是突破新技术,获得科学发现,为未来发展服务。


国家实验室建设大科学装置,从规划阶段开始,就将服务于全国乃至全球的科研需求作为建设目标之一,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平台。国家实验室并不适合于所有学科,这种制度特别适合于高能物理、核物理等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研究的学科。美国航天界的一些科研机构,如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等,都是庞大的科研机构,但它们并不属于国家实验室系统。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国家实验室的使命非常明确,就是围绕国家需求,进行基础性和战略性的科学研究,通过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学问题。国家实验室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大科学时代通行的科研组织模式。


国家实验室的规模大、预算高,研究多样化,不局限于某一学科。早期,国家实验室都建设在远离城市的地方,各个实验室相距遥远。再加上保密原因,使得它们之间的科学研究和合作不容易开展。为此,建立了一个国家实验室的共同体,共同体内部的信息交流开展起来,但又出现了人员交流不通畅的问题,由此导致了诸多问题。同时,国家实验室也出现了经费高、投入巨大、科研效率较低、官僚主义严重等问题。书中对这些问题的揭示,对于当前我国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具有很好的启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该书的引进出版正当时。


  //  

相关荐读


《国家实验室:美国体制中的科学(1947—1974)》

[美]彼得·J. 维斯特维克 著

钟扬 等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家实验室,包括利弗莫尔、伯克利、洛斯阿拉莫斯、阿贡、橡树岭和布鲁克海文,它们在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占据了美国科学界的中心位置。实验室里的科学家们不仅发展核 、反应堆等一系列塑造了美国冷战政策与文化的技术,还开展物理、生物医学的研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所有这些都在资金、设施、人力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也致使美国科学界的框架发生了重大调整。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写作,本书是探究实验室背后各种利益交汇点的书,正是这种利益交汇创造并维持了这个庞大的体系。作者带领我们从实验室在曼哈顿项目中的缘起,到它们建造氢弹、核动力反应堆和高能加速器的时期,再至它们随后进入诸如计算机、气象学、空间科学、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和替代能源等领域。在冷战时期的美国,实验室体系的发展映射了竞争和分权的理念。本书通过展示这段历史,表现了科学机构如何反映出其周围的政治体系及文化的价值观。


丨作者简介丨


作者:彼得·J. 维斯特维克(Peter J. Westwick),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人文科学高级研究员。  


主要译者:钟扬(1964—2017),生前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进化生物学中心主任、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转编自【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世纪阅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