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年赵洪璋|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新媒体中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6-10
赵洪璋院士
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

作者:庄巧生


  编者按:2018年6月1日是赵洪璋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赵洪璋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 “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等为代表的四批优良品种,被誉为小麦育种学界的科学巨匠、农业科教战线的一代宗师,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赵劳模”。毛泽东主席亲切称赞他:“一个小麦品种挽救了大半个新中国。” 为深切缅怀他的丰功伟绩、弘扬他的科学精神,感悟他的科学情怀,特刊出赵洪璋先生的先进事迹和纪念文章,同时以纪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西农精神”,为新时代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谱好新华章、奏好奋进曲。



1987年,赵洪璋(左三)在中国农科院

与庄巧生(左一)参加汇报会


  赵洪璋教授毕生致力于我国农业教育和科研事业凡50余年,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小麦育种做出了巨大贡献,功在国家,利在人民,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重视,赢得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的尊敬与爱戴。



  赵洪璋教授在我国小麦育种发展前沿不断开拓前进中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国小麦育种史写下光彩夺目的篇章。他先后主持育成并推广了以“碧蚂1号”“丰产3号”“矮丰3号”和“西农881”为代表的四种优良小麦品种,累计种植面积约9.5亿亩,增产小麦约256亿公斤,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碧蚂1号”,它是我国有史以来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品种,1959年种植面积达9000万亩,创我国最高纪录,也是我国早期育种中通过中外品种间杂交创造小麦新品种最成功的范例。“丰产3号”的育成开拓了我国黄淮冬麦区启用西北欧极晚熟小麦种质资源的第一例,20世纪70年代最大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亩。“矮丰3号”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半矮秆品种,对推动我国小麦矮化高产育种进一步发展起到了良好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育成的“西农881”等品种开创了我国北方冬麦区兼抗赤霉病育种成功的先例,已在陕西关中地区推广种植。这一系列开创性成果的取得,是赵洪璋教授潜心钻研、开拓进取、大胆实践的科学精神的体现。



  赵洪璋教授不仅为人民奉献出一批又一批的优良小麦品种,还在长期育种实践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精湛实用的育种技术体系。他认为,生态学也是作物育种的理论基础。光温、水肥等生态因素不但与性状形成有密切关系,也是塑造品种适应性的重要外部条件。育种家要以适应性为链条,将育种目标、亲本选配、后代选择、品种利用等环节贯穿起来,使育成品种的综合性状能够在性状—个体—群体—农田生态系统的各个层次显示其协调性。他强调,品种的突破首先来自育种目标的“突破”。育种目标既要全面又有主次,标准要明确、具体、恰当,指标要落实到性状及亚性状上。当地主栽品种是制定育种目标最具体的参考模板,要善于从它们身上找出当地生产条件下经常起主导作用的性状作为主要目标,并针对其主要缺点加以改造,并总结出以综合育种目标为核心,全面贯彻四条选择原则的育种策略:一是抓住重点目标,要善于确定最重要的目标性状作为重中之重,一旦明确就抓住不放;二是逐段综合选择,目标性状选择要落实到各个生育阶段,以上阶段入选材料为基础,逐段累加目标性状,既注意性状之间的协调性,又注意性状本身的时空变化;三是累代系统考虑,注意性状在上下代的关系和表现,发挥系谱法前后参照、多代累加比较的优越性;四是辩证灵活处理,不同组合既有统一标准,又有不同要求。选择时要按目标性状主次、遗传特点、代数早晚、群体大小等掌握适当强度。另外,既选品种,又留特异材料,以丰富亲本资源。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通过调查研究解决生产和科研的实践问题,是赵洪璋教授的一贯作风。在“碧蚂1号”的试种示范中,他经常向老农请教种庄稼技术,征询生产用种意见,并同他们一起种试验田,从中得到许多教益。他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开门见山、讲求实效,群众也乐于和他交朋友。他实事求是、敢讲真话、刚正不阿、与人为善,而且矢志不渝。在评价和推荐生产品种时,不论是谁家品种,只要经过试验和实地考察,凡是表现突出的,他就竭力推荐,发现不足时也明确指出;对自己的品种则更加严格要求,优点说透,缺点讲明,让群众在实践中自己做出评定。群众深有感融地说:“听了赵洪璋教授的话,种他的品种尽可放心。”不论总结工作还是参加会议,他总是在反复了解实际情况之后,主客观都讲,优缺点全说,生动活泼,不拘一格。他常说:“按科学办事,凭事实讲话,上不瞒领导,下不骗群众,这是为人做事的起码准则。”



  我和赵洪璋教授是同龄人,又都是搞小麦育种的同行。1950年第一次条锈病大流行时,在全国小麦锈病防治会议上初次相识以来,彼此在业务上接触逐渐增多,相互了解切磋也日见加深,对于他从碧蚂1号“一鸣惊人”以后,小麦育种工作蒸蒸日上,成效卓著,一直到晚年孜孜不倦,力求在关中地区育成能兼抗赤霉病的新品种等发展历程和业绩,历历在目,甚为敬佩。

  “六五”以来,在参加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小麦育种技术研究课题活动中,我曾多次在会上会下与赵洪璋教授共商全国小麦育种大事,对他的为人处事更有亲身体会。他十分关心集体事业,对协作攻关寄以厚望,一再呼吁专业协作,倡导开放育种,鼓励材料交流,强调技术革新,并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先导,语重心长,感人腑肺。



  作者简介:庄巧生,遗传育种学家,1916年8月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先后育成中苏68、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12057、丰抗8号、丰抗2号、丰抗13号、北京837、北京841等20多个冬小麦良种并在华北地区推广,取得显著增产效果。

  注:本文根据庄巧生院士1996年为《赵洪璋教授生平》一书序言整理



没有赵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作者:李晓春



1974年,赵洪璋院士(左二)与耿志训教授

在李丕皋试验地指导小麦育种


  4月9日,当记者如约来到西安市农业研究所前任所长、赵洪璋院士第一个研究生李丕皋家中时,老人专门到楼下接我们。在狭小的客厅,81岁的李丕皋深情回忆了跟随赵洪璋院士学习工作的往事,深情再现了赵洪璋院士追求创新的小麦育种思想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浓郁师生情。



追求创新的育种思想


  “赵洪璋教授能相继育成‘碧蚂1号’和‘丰产3 号’,就在于他的创新。创新,使他在解放前就大胆地抓住了碧玉麦与蚂蚱麦杂交,育成了誉满中华的‘碧蚂1号’;创新,使他在20世纪50、60年代不膜拜‘老大哥’,育成了震动全国的‘丰产3 号’;创新,使他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小麦育种理论体系,成为公认的学术权威;创新,使他在育种中自我完善,学术与年龄作反向运动,成为永葆思想青春的老科学家。”李丕皋连用四个创新,对赵洪璋院士的育种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

  李丕皋表示,小麦育种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要求小麦育种家应有哲学家的思维,不仅要善于分析,更要善于概括和综合;应有幻想家的想象,不仅能升华现存的小麦类型,而且能臆构未来的品种类型;应有军事家的果断,应选的选得下,应舍的舍得去;应有新闻记者的敏感,见微知著,抓住稀有的材料不放,发现罕有的育种现象,穷追不舍;应有战略家的眼光,超前部署未来,纵横当代潜因,居高俯瞰,经纬有序。正是赵洪璋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创立的独具一格的小麦育种学术理论,让老师连续培育出了适应当时生产实际的三批划时代品种,推动我国小麦生产上了三个台阶,为我国农业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赵洪璋可谓小麦育种界的奇才、天才、怪才。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学校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胸怀社稷、情系三农、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



学术思想和实干精神激励我不断前行”


  李丕皋回忆说,1963年,赵洪璋老师招收研究生,报考的人数很多,赵老师从4名高分考生中选了他,就是因为他的专业课答得好、答得活,有幸成为赵老师的第一个研究生。因为文革延长学制,赵老师手把手教了他四年,赵老师的学术思想、实干精神深深影响和激励他在小麦育种领域勇于探索,不断前行。

  李丕皋回忆道:“赵洪璋老师说,育种家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特别要注重育种原始材料选择,在小麦苗期、中期、拔节期乃至成熟期,应有不同标准选择,只有选好原材料,才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培育出优良品种。为了让我们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学活,遇到刮大风、下大雨的极端天气,赵老师一定要让我们到地里,认真观察记载小麦在极端天气下反应,熟悉小麦品性。冬天再冷再冻,要求我们用手指点住小麦分蘖中心,了解越冬情况。” 1973年,为了小麦育种事业,李丕皋从西安市终南五七干校副校长任上调回西安市农业研究所,与妻子封如敏一起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赵洪璋老师几乎每年都来西安,到我的育种地里手把手教我和妻子,还给我们写过很多信,讨论内容从小麦育种乃至做人做事,我们的关系已经超越了师生,更是情谊深厚的父子关系。” 李丕皋回忆道。

  在赵老师的鼓励帮助下,1972 年,李丕皋和妻子封如敏发现并培育成功小麦新矮源“矮变一号”。1979 年,首次在世界上发现了小麦特异材料“小麦返白系”。1981年,培育的小麦新品种“西安八号”连续推广十余年,年推广面积2000万亩以上,获农业部科技二等奖。1992年育成超高产小麦新品种“多粒穗分枝小麦-分33”。李丕皋还多次应邀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讲学。

  “能够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一点成就,这都得益于赵老师的培养教育。可以说,没有赵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谈起恩师赵洪璋,李丕皋抑制不住他的激动。

  听说学校正在收集赵洪璋院士的有关资料,忙于搬家的李丕皋为了找出赵老师与他的来往信件,专门跑到自己的老住处,和老伴翻了几天,整理出几袋子的信件,带回现在的住所。老伴白天挑,儿子晚上挑,他自己一一过目,翻了整整四天,终于找出来赵老师写给自己的四封信,作为对母校纪念赵洪璋院士百年诞辰的珍贵礼物。

  得知学校将隆重举行赵洪璋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李丕皋很激动。临走时,他再三叮嘱我们:“赵洪璋院士是国宝级的大科学家,希望学校进一步总结赵老师的育种理论和实践贡献,继承赵洪璋院士学术思想并发扬广大,注重小麦育种创新团队培养,为我国农业生产做出更大的成绩。”


相关阅读

如果不上西农,我可能就一直流浪......

520|最甜的话送给最可爱的你

【一周播报】西农大事件热搜榜


党委宣传部 新媒体中心
 

来  源:新闻网

作  者:庄巧生

     李晓春

网络编辑:刘泽华

编  辑:张 琳

责任编辑:王 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