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老师!李志、王建国!
近日,我校一支科研队伍引人关注:他们研究揭示了黄土高原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系统中深根植物水分利用策略影响土壤水平衡的机理,代表其学术成果的三篇论文发表在《水资源研究》(Water Resources Research)和《水文学杂志》(Journal of Hydrology)上。
这支队伍,便是资源环境学院李志教授率领的“环境变化与水文过程创新团队”。多年来,李志教授积极进行有组织科研,带领团队开展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研究,在服务国家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科学研究主动响应国家需求
团队师生在陕北采样
黄土高原是我国黄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过去几十年间,我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努力极大改善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最明显的是地表变绿显著,土壤侵蚀的控制卓有成效。但该区也发生了一系列以水资源减少为主的水文过程变异,如河川径流减少、土壤干层加剧和地下水位下降等。
“黄土高原本身是水资源短缺的区域,倘若生态环境变好了,但可用的水变少了,这会直接威胁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是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李志教授安排团队成员王正师老师针对这个问题,开展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王正师说:“生态环境变好的同时,又尽量少扰动水资源变化,这是我们所要寻求的平衡。”
“既要植被恢复还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李志教授介绍,团队以生态脆弱和水资源短缺的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域,重点关注环境变化下的水文过程演变,通过研究环境变化诊断与归因、地表水文过程变异机理、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连通性等科学问题,最终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这响应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同时植被覆盖度增加和持续性增强也有助于提升生态固碳能力,更响应了国家‘双碳’目标要求。”
跳出传统抓交叉
为解决黄土高原面临的多重问题,李志教授打破了常规的研究习惯和思路,在团队建设中汇集不同专业的资源,实现优势学科互补,他称之为“地上、地表和地下有机联动”。
在研究环境变化方面,团队主要招收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他们更擅长于遥感和数据分析;而地表水文过程研究方面普遍招收土壤学、水文学和环境科学的学生,他们更擅长研究植被变化对水文过程和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地下水文过程研究方面主要招收土壤学和水文地质专业的学生,他们更擅长分析降水-土壤水-地下水的连通性。这样的科研组织方式,实现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共同攻关难题。
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对地表水文过程和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特别充分,但进一步扩展对地下水的影响研究很少。李志教授不断建设团队,开展此方面的攻关,在黄土高原多种示踪剂联用技术、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连通性和植被变化影响地下水文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目前团队成员有青年教师8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4人,分为土壤水文、水文气象和水文地球化学三个研究小组,各小组的师生们经年累月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内蒙古等黄河流域不同地区驻守、采样,真正诠释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看到过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看到黄河的蜿蜒曲折,才能明白我们的科研意义。”博士生孙继能说,野外采样和试验研究需要忍受恶劣的天气条件,比如高温、降雨等天气,更需要长时间的奔波和精准的测量,即使过程艰苦,但却乐在其中。
有组织科研“落地生花”
李志教授(中)与环境变化与水文过程
研究团队部分成员在一起
在有组织科研中,李志教授坚持育人目标,重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团队明确,青年教师主要培养其创新能力、学术交流和成果凝练能力;学生培养主要提升其科研能力、学术交流以及国际化水平。
“我们经常组织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多领域的学科交叉研究也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大家有了更多科研上的想法和创意。”团队成员、博士生姬王佳说,自己从本科起就跟着李志老师做科研项目,刚接触生态水文时有些吃力,如今却迅速“入行”,2020年以来已发表论文9篇,目前正在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进行联合培养。说起在团队中的收获,博士生王家鑫、王万州、李书鉴以及硕士生王梦情有一个共同感受:“在团队的培养下,自己最初的不安和迷茫,逐渐被自信和对未来的期待所取代。”
近5年来,李志教授团队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基金等30多项,发表了50多篇科学引文索引(SCI)论文,其中4篇论文为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前1%高引用论文。2022年团队获批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环境变化与水文过程创新团队”,2023年获批“农林碳中和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李志教授也因其突出的科研成果被评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和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等,获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陕西省青年科技奖。
“让每一个人都能有所获、有所得,这样才能促进有组织科研模式的有效搭建。”李志教授的声音不大,但却充满了自信。
王建国,男,1986年6月生,中共党员,教授,主讲《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临床治疗学》等课程。荣获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陕西省第二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
"王建国
动物医学院教授王建国,自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始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用心播种知识,用爱感化学生,一言一行不忘教师初心,一举一动常思育人之责。
创新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走上讲台后,王建国主要从事本科生《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临床病理学》和研究生《兽医临床治疗学》等课程教学和动物营养代谢病相关研究工作,年均本科教学工作量达268.5学时。
“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王建国潜心学习、虚心求教,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从教素质。他认真勤勉、勇于钻研、敢于实践,注重将教学新理念和技术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其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在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王建国积极参加“教学工作坊”和“网络在线课程培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取得了良好效果。
他先后主持了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和在线课程建设项目(SPOC),发表相关教学改革论文4篇,参编教材2部;荣获2015年学校和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2017年学校第二届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和陕西省第二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优秀奖。
以德施教呵护学生成长
王建国深知老师之于学生的影响,一言一行不忘教师形象,一举一动常思育人之责。他始终秉持“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之理念,并努力用一点一滴去实践和诠释,在注重提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同时,努力促进自身师德师风建设的提高,即使再忙也热衷于公益事业。
王建国注重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做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他始终坚信“学生的认可是对教师最好的评价”之理念,不论是担任专业课教师还是担任班主任工作,都用心播种声音,用爱感化学生,用行动鼓舞学生。王老师在工作中恪尽职守,执着教学,每堂课都力求做到精彩,不断提高授课质量,他优化每一次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容易接受,他注重引导学生养成探究式学习习惯,争取让每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在生活上爱生如子,潜心育人,他会用心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以真情激励学生、温暖学生。
潜心育人助力学生成才
王建国时刻以教育者的目光鼓励和发现那些正在努力向上的孩子们,十分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他时刻关心、关注学生工作,与学生面对面时他的目光有期待、有鼓励,也有严格要求;而当学生离开时,学生背后的目光则更多的是对学生未来的祝福和期冀,给予学生无尽的温暖与动力。
王建国连续5年担任动医146班班主任,历次考核中3次被评为优秀,连续3次获评优秀学业导师。他所带的班级中有多人荣获国家奖学金及各类社会奖助学金,多名学生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和“优秀志愿者”,班级多次获评“先进班集体”和“红旗团支部”等荣誉。
“对学生学业上严格要求,生活中真心关爱,既做到专业知识的引导,又做好学生的灵魂摆渡人。”王建国做到了,他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极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赢得同学们的一致喜爱,是学生们口中的“建国老师”,是学生心里的“建国哥哥”。
文源:明慧琳 罗林 罗一诺 徐悦颖
图源:徐悦颖 彭子嘉 万其鑫
谷嘉豪 张贻晴 穆彦情
网络编辑:李 昕
责任编审:王 婷
终 审:徐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