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改变世界观的起点——荐《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风灵 风灵 2018-12-25

 

文 风灵

 

如果问我,哪本书对我影响最大,毫无争议地首推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这是一本改变历史的巨著。本人读书有限,见识浅陋,难免一叶障目,挂一漏万,但就这本书的价值而言,想它当得起这份评价,尚不至于贻笑大方。

 

我时常向学生推荐这本书,我认为,不仅仅是经济学相关专业,任何学科,包括理工科的大学生,都有必要读一读《国富论》,否则将难以理解我们如今生活的社会。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财富的重要性世所皆知,小至个人,大到国家,都在为之孜孜奋斗。但财富究竟是怎样产生并积累的?

有人认为财富就是金银,于是象守财奴葛朗台那样大量囤积金银;

有人认为财富来源于勤劳,于是倡导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有人认为财富来源于劫掠,于是有了战争和杀戮;

有人认为财富来源于地大物博,于是拼命扩张疆域,建立庞大的帝国;

有人认为财富来源于只赚不出,于是闭关锁国,高筑贸易壁垒;

有人认为均贫富才是正途,强制瓜分掉富人的财产是最快的捷径;

当然也许多人干脆认为财富就是罪恶的渊源,甚至是罪恶的本身。

………………

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呢?不,亚当•斯密告诉我们,没有一种是正确的。这些似是而非的谬论长期统治世界,导致了绵延不断的贫困与战乱。


(亚当·斯密雕像)

 

亚当•斯密指出,国民财富的来源于自由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比较优势是这种分工的前提,也是它的结果。每个人都可以从他最擅长的事业中获取他所需要的一切生活资源,而无需一切亲力亲为,或是仰人鼻息来乞讨。

 

现代文明的种种产物需要无数人合作才能完成,而这种合作并非是基于利他之心,恰恰是基于利己之心。“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的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他们依着互通有无、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一般倾向,好像把各种才能所产生的各种不同产物,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各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随意购取自己需要的别人生产的物品。”

 

劳动分工与自由交换导致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财富得以产生和积累。这一认识此后被一代又一代的经济学家重申。弗里德曼和伦纳德·里德都曾以一支铅笔为例再次阐述这个原理。千百人的合作才能生产一支铅笔,而这一过程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是基于每个人的自愿合作与交换。

 

但斯密的贡献不仅仅在此,更重要的是,他解决了财富的伦理问题,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个人追求财富并不会危害社会,相反会促进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每个人的利己之心实则会产生利他的结果,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统一的,追求个人财富正当且正义,并非可耻或可鄙,人人为了自己,才可能人人为了他人。在此,亚当•斯密显示了他作为伦理哲学家的本质。

 

这是自由主义大厦最坚固的一块基石,即证明了每个人依自己的自由意志生活,恰恰是社会繁荣和发展的基础。自由主义不再仅仅作为内心的信念,不再仅仅是偏激或自私的意识形态,而具有了接近真理的意义。正如米塞斯所说,坚持自由主义,是为了全人类的福祉,因为舍此一途,社会必将倒退到中世纪甚至原始社会,现今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将不能生存。

 

斯密所阐述的以上原理深刻而又朴实,但对囿于自给自足男耕女织,重农抑商上千年的中国而言,迄今仍然难以为人所真正理解。历史上,中国人勤劳而贫穷,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从事与土地相关的劳作,而难求温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从理论和事实上都是不可能的。而“均贫富”的理想只能导致普遍的贫穷,乃至大规模的饥荒,人民的平均境遇比之自由经济下最贫困的人还差得很远。

 

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是自身的特长所在和利益所在,因此利己之心必然要求意志自由,即能自由地决定自己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与谁交换,以什么条件交换。为此,斯密反对国内和国际贸易的一切限制。


(贸易保护主义)

 

设置进口关税或出口补贴使得财富外流,国内物价飞涨,人民贫困;将人民限制在土地上,禁止劳动力转移,使得技术停滞不前,财富难以积累;海外殖民地更是不可取的,从殖民的掠夺的财富还不及殖民地高昂的维持成本,而如果殖民地独立,与母国进行自由贸易,双方都能获取更大的利益。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斯密以西班牙和葡萄牙为反面教材,两国在美洲占有了大片殖民地,发现了丰富的金山银矿,金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两国,但国王严厉禁止金银出口。最后,人民穷得只剩下了金子,用不完的金子拿来做金碗金盘子,却贫困潦倒,食不果腹。

 

顺乎逻辑地推出,自由贸易不仅是繁荣之源,亦是和平之本。贸易的发展将会消灭战争。世界各国能够休兵罢战,共享太平,不是因为君王德性高尚,也不是因为人民爱好和平,而是因为他们必须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为万世开太平”“四海一家”的崇高理想只能通过自由贸易来实现。

 

思想改变行动。本书中,斯密并非凭借激情或臆断,更没有暴力或胁迫,而是以详尽的数据和雄辩的逻辑,有力地反击了当时盛行英国的重商主义。这种说理的方式很重要,使读者容易评判是非对错,而不须无端的猜测。《国富论》结论简单而篇幅浩大,正是这种严谨的学术精神的体现。


(1851年英国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

 

1848年,国富论的追随者取得了成功,英国废除了所有的关税,走上了自由贸易的道路,很快国力在维多利亚时期达到鼎盛。而对于世界而言,斯密《国富论》发表之后二百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坚持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合作,各国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同享利益;如果高筑关税,紧闭国门,带来的不是世界大战,就是与世隔绝的惊人贫困。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在今天经济危机之后,各国纷纷打着解决就业的旗号扶持本国工业,是与斯密的原理背道而驰,朝着分解社会而非促进发展迈出了一大步,是制造新的危机而非解决危机。

 

为了维护这样的自由秩序,斯密在全书的最后一编,论证了“根据自然的自由制度政府应当承担的三项职责”,即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国防),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到其他人的欺侮和压迫(司法),以及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这三项任务,迄今为止,仍是自由主义者对国家权力范围的经典阐述。斯密在此并没有强调国家的性质,也即不论是君主或民主国家,要保障自由,核心在于限权,而不是选举。

 

《国富论》是第一本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经济学著作(我个人认为,还有两本经济学著作同样改变了世界,一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是凯恩斯的《通论》,但这种改变带来的是财富还是灾难就另当别论了),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开端。在他之后,李嘉图、马克思等人从不同角度发展了他的理论,而以门格尔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则以边际价值理论颠覆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观,但其自由交换与分工创造财富的论断却无可辩驳。

 

有人认为,最新的理论才是最好。但这是对进化论的生吞活剥,最新的理论没有经过时间的考验,没有得到充分的反对和驳斥,尚不能证明它的价值,而唯有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礼,被各个学派从不同角度证实或证伪,不断扬弃的理论,才更值得批判性的研读。《资本论》和《通论》都曾风行一时,事隔多年后才被全面地清算,而《国富论》虽然也遭到了许多批驳,但其确立的自由市场的原理迄今仍充满生机。自发的分工形成社会,自由的交换带来繁荣,《国富论》揭示的这一定律,仍为世界现状所一再证实。科技的进步,文化的昌明,过去几百年间取得的数千年历史从未有过的成就,也莫不源于此。

 

但遗憾的是,至少在中国,《国富论》的影响或许还不如任何一本畅销小说。我手上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2004年第12次印刷,印量8000册,照此计算,就算到现在刷了20次,印量也不过16万册,加上其他版本,总印量也就几十万册。显然,绝大多数受过经济学专业教育的学生都不曾读过这本书,罔论别的学科的学生。

 

那么,新义和团层出不穷,喊着抵制日货的口号打砸,自以为是爱国的表现;或是各种方式鼓励出口抑制进口,人为制造巨额贸易顺差,还以为是经济发展的体现;或是打着保护民族工业的旗号,保护出一大堆垄断企业骗子企业;或是颁布种种禁令管制价格限制交易……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认真研读《国富论》,斯密曾大力批驳过的种种谬论就会代代流传,贻害无尽。

 

测试:

阅读《国富论》后,根据书中阐述的原理,分析以下问题:

1.为了资源比如石油发动战争是有利可图的事吗?

2.国家应当对国内的幼稚产业进行特殊保护吗?为什么?

3.是否应当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为什么?

4.在对外贸易中是否应当追求贸易逆差?为什么?

5.为什么经济发展会导致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为什么在发达国家,工业人口远超过农业人口?



[英] 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第14页。

同上,第16页。

见弗里德曼《自由选择》系列片90年版第1集《市场的力量》

参见[奥]米塞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第84页。

同[1],下卷,第五编,第254页以下。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相关文章:米塞斯怎样普及经济学?——荐《自由市场及其敌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