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过程的含义 | 第一章 市场过程理论:捍卫奥地利学派的中间立场(1)

风灵之声 风灵 2022-03-23


前言:《市场过程的含义》是柯兹纳的重要著作之一,以下为风灵的译本,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可配合《市场过程的含义》系列讲座一起阅读。



市场过程的含义


作者   伊利雷尔·柯兹纳

翻译:风灵

 

前言

 

这本文集既是要为现代经济学说史做贡献,也是要为当前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兴趣的复苏做贡献。在本世纪大部分时间里,主流经济学思想已经偏离了奥地利学派创始人开创的研究路线,因此,当代对这一学派见解的再发现,激发了人们重新审视奥地利传统所开拓的早期学术思想,以及这些思想重现于我们这个时代之前,在20世纪经济观念的“地下世界”中的幸存经历。绝非巧合的是,学术史上的这些探索深化了对奥地利学派市场过程性质的理解,也深化了主观主义思想在解释这种市场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这种深入理解让我们能够重申奥派关于市场过程长达百年之久的基本观点,即将其视为系统性的、协调的修订计划的事件序列。之所以需要重申奥派以上的基本观点,是因为某些极端主观主义者的论著试图宣称,奥派的主观主义与赞同市场的均衡化趋势完全且根本不一致。作者坚信,这些尝试虽然是出于深化奥派方法的宝贵努力,但这仍然是非常不幸的,也是错误的。实际上,作者坚持认为,持续深化奥派的理解,并不会导致我们否认主流经济学的核心主旨(即将市场结果理解为倾向于反映资源约束下的消费者相关偏好),而是必然会引导我们证明,只有引入了奥地利传统的主观主义思想,主流经济学的这些结论才能得到逻辑一致的支持。作者希望本书中的这些文章有助于这种思路。

 

得益于萨拉·斯凯非基金会(Sarah Scaife Foundation)以及约翰·俄林基金会(John M. Olin Foundation)的资助,这里的多数论文才有可能完成。对这两个基金会,以及对詹姆斯·皮雷森(James Piereson),尤其是对理查德·拉里(Richard M. Larry),本人感激不尽。在过去多年里,这些文章中有不少都曾经在纽约大学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每周研讨会上讨论过。本人非常感谢研讨会成员提供的启发和帮助,尤其是业已辞世的路德维希·拉赫曼(Ludwig M. Lachmann),还有马雷奥·里佐(Mario J. Rizzo)、劳伦斯·怀特(Lawrence H. White)、彼得·贝奇(Peter J. Boettke)、斯蒂芬·伯姆(Stephan Boehm)、桑福德·池田(Sanford Ikeda)和伊斯特邦·汤姆森(Esteban Thomsen)。当然,文章的缺陷不由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位负责。

伊萨雷尔·M·柯兹纳

 

第一部分 市场过程分析方法

 

第一章 市场过程理论:捍卫奥地利学派的中间立场

 

本书各章都是以某种方式讨论奥利地学派的市场观,即将市场视为市场参与者相互发现的系统性过程。第二章将概述奥地利学派对市场的理解,以及通过经济学理论来阐释这种市场过程的任务。而当前介绍性章节的目的是重申以下命题,即这种奥地利学派的方法在当代经济思想中处于两种更“极端”立场之间,占据着中间位置,并且本章将针对极端主观主义的支持者近来提出的某些批评,捍卫这种中间立场的可行性。将奥地利学派方法定位为中间立场,不仅仅是一个学理分类的问题,它将表明,这种定位(而且尤其是针对当前批评的辩护)将十分有助于认识市场过程理论对理解经济学的贡献。正是因为这种作用,本章也许可以充当本书有益的导论。我将市场过程方法占据中间地位的这一论题称之为加里森命题(Garrison thesis)。[1]

 

加里森命题

 

好些年前,罗杰·加里森(Roger Garrison)在评论劳斯比(Loasby)教授为一本会议文集所撰写的论文时,首次提出了这个重要的见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在当代经济学两种更极端的观点之间占据了中间位置。一方面,我们有主流的新古典主义观点,它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均衡位置与解释真实市场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其他一些人(包括后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他们对主流理论均衡模型的意义和现实相关性深表怀疑。加里森教授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重要问题上都可以发现,奥地利学派不同于以上两种方法所采取的(分歧)立场。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其中的两个问题,这对我们的后续讨论特别有用。

 

知识和市场协调

 

加里森指出,主流经济学在知识问题上倾向于一个极点的位置。“完美的知识——或者掩盖在各种概率分布之下的完美知识——几十年来一直占据了标准理论的主要领域。” (Garrison 1982: 132)(我们或许可以补充说,在包含跨时交易的多期一般均衡模型中,这种完美知识的假设已经原则上扩展到了未来一切时期的知识上了。)后凯恩斯主义者(包括沙克尔和其他人)对主流经济学的许多批评,其出发点都是笼罩着未来的根本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被认为如此难以穿透,致使那些建立在个人最优决策之上的所有新古典理论都变得荒谬而与现实无关,因为个人最优决策被假定是在确定的各种不同的未来可能性之间进行决策。如沙克尔所说,这种因不确定的未来而产生的“知识的缺口”会“愚化理性”(stultify rationality)。知识当然不是完全缺失,但是批评者们主张,在市场理论中绝对没有办法系统性地消除所存在的“开放性”(open-ended)的无知。(搜寻知识也不是解决办法,因为“我们无法在掌握新知识之前就开始评估它的价值。但等到掌握了新知识,再去决定应该花多大代价打破障碍,鼓励新知识到来,就已经太迟了”。因此,在对他人未来行动无知的严酷环境下,市场不可能在个人决策之间产生一致性。)

 

正是在这一点上,就知识和市场均衡化可能性的问题,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理论采取了一种避免这两种极端的立场。一方面,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完美知识的假定使得追问市场过程如何促成决策之间的协调没有了意义,因为这种协调已经暗含在完美知识的假定之中。另一方面,极端主观主义假设无知不可战胜,又使得实现系统性协调的系统性市场过程完全不可能存在。

 

但是,就奥地利学派看来,在任何给定的时间,个体相互之间的知识确实存在许多缺口,不过市场过程被认为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力量,这种力量由企业家的警觉来启动,趋于降低相互之间无知的程度。知识不是完美的,但无知也未必是不可战胜的。均衡确实从未达到,但市场的确表现出了趋于均衡的强大趋势。市场协调不能通过假设偷偷贩卖到经济学中,也不能仅仅通过提到未来的不确定性就将之断然排除。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36%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