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邱慈云专访:打造中国芯·世界芯
中芯国际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邱慈云博士在半导体行业,邱慈云征战了整整30个春秋。而他的履历,与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有着不解之缘。
1974年,高中毕业的邱慈云远赴美国求学,进入美国最早的工科大学——私立院校伦斯勒理工学院读本科,毕业后转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3年获该校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1984年,邱慈云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从事半导体方面的研发工作,在那里工作了12年。2001年,邱慈云追随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创业,担任公司高级运营副总裁,一度被认为是张汝京身边最重要的助手,2005年他离开了中芯国际。戏剧性的是,6年后,邱慈云再度执掌中芯国际。在他的带领下,中芯国际按照国际化、独立化的战略思路阔步向前。
力推产品差异化
邱慈云:我对中芯国际一直很有感情,很早就到这个企业来工作。当我再次回来以后,发现有很多老的同仁还在,经过了很多起伏和波折,但这么多年的辛苦也都撑下来了。我也很感激我们的团队,我们有一支专业、团结的队伍,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公司的目标任务。只要我们把目标和方向定清楚,就可以看到一支自动自发的团队。我们改变了中芯国际过去的一些做法,在整个效率方面有很大的进步。一开始,很多人不相信中芯国际能够在短时间内扭转过来,多数人认为中芯国际在三四年才能进入良性状态。但我们很快就打平了,这也说明我们的团队有很强的执行力。现在大家看到公司赢利,都很高兴,士气也比较高,大家愿意更多地付出。
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一是提高产能利用率。即便整个行业不景气,中芯还是保持较高的产能利用率,这也意味着中芯产品的质量,以及服务都得到客户的认可。二是产品的差异化,加大力度做更多的研发,今后我们有非常多的新技术要推出来。三是加大了先进生产工艺的投产。2012年,中芯国际全年实现盈利,到2014年第三季度为止,已经连续十个季度盈利。
邱慈云:从行业的发展历史看,先行者有着明显的先发优势。首先是美国,美国的优势是非常全;韩国在记忆体上有优势;中国台湾是代工上的优势,围绕着PC产业有很大的在地优势。但最新的趋势是,手机、移动平板的产业链渐渐在中国集聚,中国有全球数一数二的生产地,再者中国也逐渐地形成了一些全球性的系统公司,也给中国的设计业带来很大空间。随着全球的公司都进入中国市场,中芯将长期处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期。
我们在产品的差异化方面,可以有效地支持国内的设计厂商,这是我们的市场战略,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新团队进入后,我们在投资方面非常谨慎。我们要确保投资快速量产,快速盈利,所以我们主要看客户需求,新投资不能带来太大压力。但我们会在新的技术上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新布局接受新挑战
在战略布局方面,中芯国际的新格局浮出水面。
邱慈云:中国将进入4G时代,对先进产品有非常大的需求。在逻辑芯片制造方面,我们的40nm在2011年已经进入量产,28nm预计在2015年年初实现量产,同时还在进行14纳米及以下的先进技术研发。
在公司的整体布局上,除现有的北京、天津、上海厂,我们还在北京建设了B2厂,将成为国内最先进的12吋晶圆生产线;以及在2014年年底运转的深圳厂,这是华南地区第一条8吋晶圆生产线。同时在2014年6月我们还与长电科技成立了合资公司,新公司落户江阴高新区,为12英寸晶圆进行凸块加工及配套芯片测试服务,从制造、封装到测试,打造国内第一条完整的12英寸先进集成电路制造本土产业链。在产能方面,我们还会持续不断扩充,来满足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邱慈云:中国本土科技人才的快速成熟是我最为看好的。我觉得中国的教育能够让大量年轻人具有技术能力,还能出现非常多的优秀人才,这是中国半导体的竞争优势。但的确有一些差异,过去比较习惯接受外来技术,但经过一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工程师乐于发展自己的新技术,而且做得非常好,也越来越愿意接受创新的挑战。
我们已经看到,经过十来年的卧薪尝胆,中国半导体材料公司产品率先批量进入了领先半导体大生产线供应链中,很多国家重大专项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是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骄傲。
这些年中芯国际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离不开整个中国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随着中国本土IC公司的不断成熟和发展,中芯国际在产业链条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而这种良性互动也促进了上下游企业的共同进步,我们非常愿意与中国本土的设计公司和供应商通力合作,以取得更多的双赢。
邱慈云:中芯国际的创业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缩影。在此之前,发达国家不仅不允许自己的设备出口,甚至在与合作国签订的条约里,也不允许这些国家将设备卖给中国。投入巨资、费尽周折,最终得到的技术往往总是被动过手脚、支离破碎,对发达国家而言,半导体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它会想方设法让你拿到的是落后技术。
用专业赢得声誉
业内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是:国内的一家企业曾每个月向出口国提交一次出口申请,最终辗转从中立国瑞典买回一台落后设备,比最先进的设备落后了整整5年。尽管如此,这也已经是国内最先进的设备了。即便是批准了的设备技术在以后每次技术升级时,类似的情景都会重演。
但这些苦涩的记忆已成为历史。中芯国际刚起步时,被国内厂商认为“10年也用不上”,但今天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生产的芯片早已遍布各个角落,制造质量也赢得了国际声誉。
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市场,今天中国市场占到全球的1/3,这个巨大而开放的市场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有创造力的新兴企业,中国企业日益成熟,在技术创新、品质服务等诸多方面都呈现出世界级大公司的水准。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的半导体在全球有了它的地位。
时至今日,中芯国际在全球代工中成为中国大陆客户的首选,这也与中芯国际的发展战略有关。
邱慈云:抓住新市场的新商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目前增长最快的领域是移动互联网,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未来则看好具有人机界面功能的体感控制类MEMS产品、节能产品、抗电磁干扰、抗静电等对高精度有着严格要求的工业控制产品。
中芯国际最主要的客户来自于美国与中国大陆,但中国大陆客户成长的势头很猛,而且会持续增长,2014年第三季度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已占整体营收的42%。代工企业必须要与IC设计公司密切合作。中芯国际主要以晶圆制造为主,但是同时也向客户提供设计服务,截止至2014年11月,中芯国际已累计提交国内外专利申请超过1万件,可为客户提供丰富的IP库。中芯国际还能向客户推荐有经验的封装合作伙伴。这些服务都为我们赢得客户满意形成巨大帮助。而从技术路线上看,必须处理好先进工艺开发和成熟工艺运转之间的关系。
中芯国际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中芯国际一直在加速追赶国际先进主流工艺的前进步伐,并在最核心关键的技术领域,取得了自主创新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中芯国际也在大力挖掘成熟工艺,我们发现,国内设计公司更能针对中国的应用需求提供特殊服务,也因此产生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公司,我们能够与他们合作,为特殊市场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
中芯国际没必要一定与国际代工巨头一争高低,我们需要做的是,紧紧围绕客户的需求,发展自身技术,让客户的产品有独到之处。最重要的是,公司能够利用持续赢利来支持长期研发。
在借鉴中成长
邱慈云:半导体产业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比如韩国,在几次大的世界经济波动中,几大半导体企业几乎要倒闭,最后还是韩国政府对企业扶持了一把,并且是持续地扶持。我国台湾也一样,不管是台积电还是联电,初期政府投入非常多,政府也要求其他民企跟进,也是非常持续地扶持。中国大陆也必须有政府的扶持,但这个投入要合理合法,符合国际规则。
中国大陆有一个很特别的环境,中国半导体业的机会也在这里。上世纪60~80年代是美国半导体业发展最好的环境,有系统公司、消费电子公司,还有国防工业,这都带动了IDM模式的发展。美国现在仍有系统公司、消费电子公司(如苹果公司)。再看其他地方,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也有这样的产业环境,半导体产业发展非常蓬勃,欧洲也是如此。但现在,欧洲和日本半导体产业都式微了,无法持续下去。对于韩国和我国台湾,其整合的面比较窄,我国台湾只有电脑公司,没有系统公司,韩国也没有系统公司,只有很好的消费电子公司。
而对于中国大陆来说,现在有很强的系统公司,如华为;也有很强的电脑公司,如联想;还有优秀的消费电子公司,如TCL、海尔等,而且这些公司都处在上升阶段,这会给半导体设计业、制造业带来很多机会,这是当下我们中国大陆的特殊机遇,这在其他地方已经不存在了。
目前,只有美国和中国大陆有这个特殊的发展环境,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和把握。未来,我们将不断强化中芯国际的生产运营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技术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发展长期战略合作客户,使中芯国际不仅仅要保持其在中国半导体界的主导地位,更要提升其在世界半导体代工市场的市场份额和地位,成长为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半导体代工企业。
屈波《张江十年》(作者系财经作家)
文章来源:中芯国际市场推广 ,标题有修改
-------------------关注芯智讯----------------
行业交流、商务合作请加微信:xintiyan001
投稿请发至:news@padnews.cn
欢迎加入芯智讯官方交流群:221807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