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公民同招”新政下民办教育发展的7个预判
前言
没有民办学校可以逃离政策的挤压,逃避只能使困难叠加更大的困难。真正的民办学校从来不是被在包养中长大的。当前,在疫情和“公民同招”的双重压力下,民办中小学的发展似乎进入了“阴雨天”。
思考
“公民同招”新政的忧思
褚清源
这几天,教育圈最热的话题当属“公民同招”了。江浙沪三地选择同在一天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新政,他们之间竟然如此默契!尽管官方的解释说,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杜绝义务教育学校提前招生和掐尖招生,推进教育公平。但这难免让人多了一点了揣测和想象:是否有意在控制民办学校规模,挤压其发展空间。这种想象除了平添焦虑之外,没有任何意义。民办教育的发展环境不需要粉饰,更不需要去“唱衰”。就像我们在表达对疫情的情绪时常说的“没有过不去的冬天,也没有等不来的春天”!当然,民办教育人从来不会被动地等待春天,他们还会主动去创造。新政发布以来,我一直关注来自网络中的热议,各方观点完全不同,大致梳理如下——有人认为,“假民办”的一夜崛起让民办教育的“鲶鱼效应”变成了“鲨鱼效应”。有人认为,一些民办中小学的不规范办学,让“家长焦虑,学生吃力,老师无奈,公办学校优质生源萎缩,破坏了教育生态”,必须加以治理。有人认为,这一次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发展,顺势崛起超越民办学校的机会来了。也有人说,这是民办学校转向内涵发展的一个起点。还有人说,这个解决不公的办法实际上将制造新的不公。“推进教育公平”的另一面是伤害了家长的教育选择权。其中,最激烈的观点当属浙江大学吴华教授的那篇檄文了。吴华先生一直被称为民办教育最坚定的支持者,在他看来,这一政策是与《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所规定的“民办学校可以自主确定招生范围、标准和方式”条款是相违背的。这个声音当然是民办教育行业人士愿意听到的,但遗憾的是,这种声音只是在自媒体上传播而已。实际上,民办教育政策收紧不只是当前,“公民同招”只是政策大趋势里的小浪花。早在《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法时这一风向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北京大学教授王蓉曾呼吁,警惕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拉美化问题,即公立教育在保基本的同时,变成了低质量教育的代名词。这种声音在此前应该说占了主流。所以,政策持续收紧是一定的。在我看来,民办教育人一味抱怨,或呼吁叫停“公民同招”新政,不如起而行之,加快内部治理,让自身的优势更优,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整体而言,“公民同招”可能带来如下影响——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
可试读27%
微信扫一扫付费阅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