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 | 龙腾云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云南省博物馆 Author 云博
当零点的钟声敲响
我们迎来了
农历甲辰龙年
春临大地百花艳
节至人间万象新
迎新春,拜大年
顺遂安康
福暖四季
龙年大吉
值此甲辰龙年之际,《云南日报》“文史哲”联合云南省博物馆以文化拜年的形式,以博物馆珍藏的龙元素文物为主角,再现云南龙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演进与发展,为大家奉上龙年的文化大礼。
2024年是中国农历甲辰龙年,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崇高且久远,作为一种精神图腾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十分深厚,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追求。龙文化在全国各地都有所体现,云南的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龙崇拜或与龙相关的节日庆典,这些地方性的龙文化形态进一步丰富了整个中华文明的龙文化宝库。甲辰龙年,笔者为大家解锁云南省博物馆中与龙文化相关的部分珍藏文物,探秘地方性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内涵。
现身于文字记载及远古文物中的龙
双龙纹砖 云南省博物馆 供图
从这些传统文字记载来看,龙应该是一种集合多种动物特点于一体的神圣象征物,综合了鹿角、驼头、兔眼、蛇颈、蜃腹、鱼鳞、鹰爪和虎掌以及牛耳等动物特点,能上天入地,施云布雨。这种融合多种动物特征的形象设计,不仅展现了古人的丰富想象力,也反映了龙作为吉祥神兽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和精神寓意。在文字描述和图像展示中龙的身体弯曲如意,似乎随时准备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它总是展示出雄壮而优雅的姿态,在空中腾飞时,直冲云霄,令人叹为观止。
“滇王编钟”上的龙纹
滇王编钟 云南省博物馆 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滇王编钟”上的龙纹,这些龙纹通常以两足或四足的形式出现,并且在编钟上呈对称分布,具有蜿蜒生动的姿态,体现了当时滇人对于龙这一象征物的崇拜和其在礼乐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古滇时期的龙纹不同于中原地区常见的龙纹样式,更多地保留了地方原始图腾的特点,同时也受到中原文化一定程度的影响。龙在中国文化中历来是权威、尊严、吉祥和神圣力量的象征,在“滇王编钟”上的龙纹装饰不仅展示了滇国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也揭示了古滇国礼制文化和宗教信仰的独特内涵。
东汉至初唐时期云南文物上的龙元素
中原文化自秦汉以来,其象征皇权和吉祥的龙图腾制度化程度不断提升,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且严谨的龙纹样式和组合规则。这种规范化的龙纹设计通过官方交流、移民迁徙、商贸往来等多种途径传播到了包括云南在内的边疆地区。而云南作为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在与中原地区的互动交流过程中,不仅接纳了中原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陶器烧造技艺等物质文化成果,同时也在精神文化层面接受了中原关于龙的崇拜和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相应的器物上出现的龙形象日趋丰满复杂,既有蜿蜒矫健之姿,又具有中原龙纹的庄重威严特点。省博物馆里珍藏的“画像砖”上的龙纹、“摇钱树”上的龙片、墓室里的青龙、碑刻上的龙纹雕刻都与我们对龙的传统印象有了更为接近的相似度。
摇钱树配件 云南省博物馆 供图
例如东汉画像砖上的龙纹是中国古代艺术中极为重要的装饰元素,而作为云南出土的文物,其上面的龙纹无论是大小还是形态都与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河南、江苏等地画像砖上的青龙形态基本一致。而青铜摇钱树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湖北等地都有发现,上面的叶片纹样也都趋于一致。青铜叶片上的龙栩栩如生,眼睛刻画得炯炯有神,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和神秘力量,透过时间的长河与观者对视。龙嘴微张,嘴里衔着刻有水波纹的柱子作为支撑,龙身上的纹路繁复精致,须毛根根分明、飘逸灵动,既有疾风骤雨般的狂放不羁,又有柔韧刚劲的内敛之美,丰富了龙的整体形态。
唐宋之后云南文物上的龙元素
尽管龙纹的基本形态和象征意义与中原保持了较高的相似性,但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以及本地工匠的传统技艺,又赋予了这些龙纹独特的地域特色。云南的龙纹往往结合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工艺习惯,无论是雕刻于木质家具之上,还是绘制在陶瓷器皿之中,抑或是牙雕、铜器、漆器等各种器具上,都能看到融入了云南特色的创新设计和细致入微的工艺处理。
斑铜龙耳象足鼓腹铜香炉 云南省博物馆 供图
例如云南博物馆中的玉雕龙纹使用了中原传统的蟠螭龙造型,但线条更加流畅自由。斑铜龙耳象足鼓腹铜香炉,则巧妙地将龙的形象设计为把手,这一构思不仅在实用性上便于搬移和操作香炉,更在艺术层面上赋予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视觉冲击力,仿佛两条巨龙从香炉两侧腾空而起。这个香炉采用了云南独有的斑铜工艺进行制作,是云南传承千年的独特铜加工技术,其特点在于经过特殊的冶炼、铸造及后期氧化处理后,在铜器表面形成斑斓瑰丽的自然纹理,金红相间,图案犹如天成,香炉的设计与斑铜工艺的结合,无疑是龙文化在云南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发扬光大的有力证明。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云南文物中的龙纹虽然与中原地区无甚二致,但在具体的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上,却巧妙地融入了云南本土文化的元素,从而形成了一种既具有中华文化共性,又独具云南特色的艺术风貌。
少数民族文物上的龙元素
彝族龙头月琴 云南省博物馆 供图
例如彝族月琴上的龙头装饰往往精致细腻,充满民族特色与艺术魅力。龙头部分采用精雕细琢的技艺,形态栩栩如生,威猛而庄重。龙角向上,龙口微张,露出尖锐的牙齿,呈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感,同时也形象地展现了对音乐韵律的渴望与倾听。在月琴的琴面部分精心雕镌了“双龙抢宝”图案,两条龙生动立体,栩栩如生,仿佛在争夺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珠。整体来看,彝族月琴上的龙头设计巧妙地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和神话传说,既保留了龙的威严气质,又赋予其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生活情感,体现了彝族人民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傣族银鎏金二龙戏珠头饰 云南省博物馆 供图
省博物馆展厅里还陈列着一件傣族银鎏金二龙戏珠头饰,通长21厘米,主体高8厘米,宽15厘米,重100克,正中镶嵌红色椭圆形大料珠1颗,左右各饰一龙,呈“二龙戏珠”造型,另有花瓣、鱼等具有吉祥寓意的装饰,龙眼、龙身、椭圆料珠等部位还镶嵌有几十枚精巧的红蓝小料珠,其下扣坠有链坠,并装饰有不同形态的饰片。整个头饰金光耀眼,生动而富有灵气。新颖、独到的设计和考究的做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感。“二龙戏珠”是华夏文明中流行最广的神话意象之一,它以双龙对应为主的构图形式呈现,造型多变、千姿百态,是从古至今较为常见的装饰性符号。
云南龙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独特的地域和民族特色。中原龙文化中诸如五爪金龙象征皇权至高无上、龙凤呈祥寓意吉祥如意等符号内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在云南各地的工艺品、建筑装饰、民间习俗中逐渐渗透,并得到广泛应用。此外,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当地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板凳龙舞”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体现了云南人民将龙崇拜与日常生活、节庆活动相结合的独特方式,展现出极具地方风情的文化创新力。
在接纳并融汇中原龙文化的基础上,云南龙文化持续发扬着自己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个性,形成了既有历史渊源又有时代风貌的多元一体文化景观,生动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绵延发展的活力与魅力。甲辰龙年到来,云南省博物馆中还有许多龙文物龙文化等待着大家去鉴赏、阐释。
过年好!
综合整理自 新华社、人民日报、云南日报、云南发布
编辑 刘榕杉
本期责编 张灵洁 华芳
审核 马波 刘丽
运维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871一63534744
邮箱:870715538@qq.com
往期推荐:各位小伙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yunnanwlt@163.com
更多云南文旅发布,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发布矩阵
一部手机游云南
云南公共文化云
服务号
昆明文旅
保山文旅
微丽江
昭通文旅
大理文旅
红河文旅
文山文旅
德宏文旅
恒春临沧
玉溪文旅
微游怒江
普洱文旅
楚雄文旅
西双版纳
掌上文旅
世界De
香格里拉
曲靖文旅
云南省
图书馆
博物馆
云南省
美术馆
云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南省
公共文化云
云南省
京剧院
花灯剧院
云南省
旅游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