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云南文化遗产丰富厚重,民族文化多姿多彩,革命文化资源富集,文旅资源独具魅力。新中国成立75周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云南立足独特的文化资源,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云南考察,都对文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云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各族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明显提升,与周边国家形成文化交流互动长效机制,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汇聚起强大精神力量。凝心铸魂让党的创新理论镌刻云岭大地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引。1921年,我们党诞生时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75年来,云南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全省上下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为龙头,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基地为阵地,以党支部为载体,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著作为重点教材,推动全省党员干部学深悟透、笃信笃行。组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以及历次全会精神党委宣讲团,打造“云岭百姓宣讲团”“云岭青年宣讲团”“红色小蜜蜂宣讲队”等一批大众宣讲品牌,采取农民夜校、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广泛开展宣讲活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2023年,创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百县千乡万村行”宣讲活动,组建省委宣讲团示范宣讲44场次,推动参学单位开展宣讲5万余场次,覆盖316万余人次。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紧紧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开展“辉煌70年”——云南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就展等主题活动,组织策划“‘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理论研讨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祖国在我心中”合唱音乐会等活动,增强宣传普及的说服力感染力,充分展现党的创新理论直抵人心的力量。从雪域高原到热带雨林,从独龙江畔到乌蒙山巅,从边境村寨到滇中城市,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党的“好声音”传遍云岭大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成为云岭大地上最强劲的主旋律、最昂扬的精气神。传承创新锻造新时代的文化力量日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雄彝绣受邀亮相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贵宾接待住地酒店,楚雄彝绣系列文创产品精心布置到与会嘉宾房间,并被作为文化交流产品赠送给毛里塔尼亚。此次展示的彝绣产品,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技艺备受广大宾客青睐。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持续打造彝绣产业链、供应链,千年彝绣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三大转变,跑出了产业化、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速度,书写了千年非遗“指尖新传奇”。这只是云南依托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实例。云南聚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文化产业经营主体,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737.1亿元,体量增长2.47倍。2023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共732家,实现营业收入715.2亿元。不断锻造新时代的文化力量,有力推动了云南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改革创新步履铿锵——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先后印发实施《云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改革文件,提出实施文化强省建设“十大工程”,配套出台双效统一、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媒体深度融合等文件和改革方案,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丰硕——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云南的第6项世界遗产;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助推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国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元谋猿人遗址保护发掘及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取得新进展。有序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研究绘制全省文物保护分布地图,探索建立文物保护防灾减灾救灾机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深走实。文艺精品创作有声有色——实施滇版精品出版工程、新时代广播电视精品工程、“云南出品”电影精品工程,坚持“前端为辅、后端为主”的创作扶持导向,用好用活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资金等奖励扶持机制,对外发布《云南省文艺创作重大选题指南》,吸引全国文艺力量激活云南文艺的“一池春水”,对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作品最高给予800万元奖励。近10年来,云南有16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人获梅花奖,7个舞蹈作品获荷花奖,2部电影作品获金鸡奖,电影《一点就到家》、纪录电影《九零后》、话剧《桂梅老师》分获华表奖、金鸡奖、文华奖。参与拍摄的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收视率居全国卫视剧榜首,以英语、法语等6个语种在海外播出,打造了“影视+文旅”成功样本。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奖107人(次),数量为全国之最。资源转化创新突破——立足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探索推广影视摄制服务,成立影视工作专班,建立拍摄取景地、影视企业、影视人才资源库,发布《云南影视拍摄服务指南》,打造“云南影视”智慧服务平台。探索建设“艺术家第二居所”,依托各地文化产业基地(设施)和文旅新业态,为入驻艺术家提供办公、住宿、创作等系列配套服务,形成“文化基地+创意园区+人才高地”集聚效应,目前已公布首批19家试点建设单位和19家培育建设单位名单。探索建立常态化采风创作机制,与《中国作家》、中国剧协等合作,开展5个艺术门类7场采风活动,出版汇编散文集《看云南——名家笔下的云南》,在《中国作家》影视版刊登5部云南题材的电影剧本,拟在《剧本》杂志刊发10至15个文学剧本,在北京召开云南题材影视剧本研讨推介会,推动云南题材文艺创作及作品转化落地。对外文化交流生动鲜活——聚焦文化走出去,建强用好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成功打造“怒江论坛”“洱海论坛”等高端国际论坛品牌,创新举办中国·南亚东南亚艺术周、澜湄国际电影周、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亚洲微电影艺术节、“跨国春晚”等活动,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大会,策划举办大理情歌会,云南文化对外辐射力、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