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二十一)——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景莱村
勐海县打洛镇景莱村地处中缅边境,距离国家级打洛口岸仅5公里,有着较为突出的区位优势,享有“中缅第一寨”的美称。是以世居于此、自然形成的景莱村寨为主体依托的典型傣族传统村寨,与缅甸掸族边民往来频繁,互通有无,形成了傣掸混居现象。全村现有121户583人,景区总面积5.6平方公里,保存和体现了较为完整的傣族传统“干栏式”建筑形式、农耕格局、生活空间、民族宗教及文化习俗,目前已开发、发展成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一体,将传统村落保护、农业休闲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生态型旅游景区。近年来,村小组及企业聚焦“建设好美丽家园”,立足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致力打造文化旅游村,采取“支部+企业+村民”模式,以生态、形态、势态、业态、常态“五态合一”为抓手,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路子,将村寨开发建设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村”“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中国傣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最佳旅游景区”等称号。
(一)开展“抓党建、促强边固防、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四级联创工作。勐景来景区企业全员及景莱村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省、州、县、镇“抓党建、促强边固防、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四级联创工作,景莱村整村环境卫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功通过省、州、县等各级组织部的现场验收,目前已成为省委组织部“抓党建、促强边固防、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 现场教学点。
(二)采取“公司+村寨+农户”的新型灵活运作模式。企业充分利用先期租赁的150余户农户共计2500 亩种植基地为核心,充分发挥村小组、农业专业合作社等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农户参与农产品种植、管理的积极性,以公司职工+村寨农户联产联动或个体承包等多种灵活合作模式,结合时令,种植火龙果、蜜本南瓜、小糯玉米等农特产品,累计收购各类农产品共计758.17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6942.49万余元,成为企业及村寨第一产业主要的创收渠道及增收来源。
(三)村企联动,共建辖区夜间经济发展消费模式。在边境一线防疫、偷渡“双防”政策常态下,辖区文旅市场长期持续低迷的前提下,企业与景莱村集体不等不靠,积极加强合作,企业及村寨投工投劳,紧紧依托勐景来景区优美的环境资源优势,共建针对本地消费群体的夜间消费场地——勐景来“星空夜市”,打造出了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打洛镇辖区首家夜间消费模式,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好去处,成为企业及村民除农业板块之外,促进乡村振兴的又一创收增收举措。
(一)党建引领促发展,人民齐心谋幸福。近年来, 以勐景来景区党支部为依托,联合驻地打洛边境派出所党支部、景莱村党支部,利用地处边境的特殊优势,积极探索建立“警企村”党支部联建工作新模式,实现了“富民兴企固边、警企村互动、多方合作共赢” 的目标,走出了一条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与警地发展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二)开发旅游多业态,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通过开发“吃在傣家园、住在傣家楼、乐在景来寨”等乡村旅游项目,培育傣家特色餐饮民宿,打造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建设赶摆场、小集市和傣族传统手工艺文化体验点,让户户有致富产业、家家有增收渠道、人人有就业岗位。如今的勐景来,寨子美了,产业强了,群众富了,为群众带来了经济收入的源头活水,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万元,全村走上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来源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
编辑 刘榕杉
本期责编 张灵洁 华芳
审核 张云鹏
运维 云报集团·文旅头条新闻网
※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0871一63534744
邮箱:870715538@qq.com
往期推荐: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二十)——昭通市水富市云富街道邵女坪社区
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十九)——昆明市石林县石林街道五棵树村
点赞|云南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参考案例(十八)——德宏州瑞丽市姐相镇银井村
各位小伙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微信公众号的投稿邮箱已经开通,欢迎各位读者朋友们积极来稿。
投稿邮箱:yunnanwlt@163.com
更多云南文旅发布,请扫码关注我们的发布矩阵
一部手机游云南
云南公共文化云
服务号
昆明文旅
保山文旅
微丽江
昭通文旅
大理文旅
红河文旅
文山文旅
德宏文旅
恒春临沧
玉溪文旅
微游怒江
普洱文旅
楚雄文旅
西双版纳
掌上文旅
世界De
香格里拉
曲靖文旅
云南省
图书馆
博物馆
云南省
美术馆
云南省
文物考古研究所
云南省
公共文化云
云南省
京剧院
花灯剧院
云南省
旅游规划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