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川、刘铁芳、张文质—— 2017年度三本新作点亮您的生命教育路途!

zgsmjyw 生命教育网 2021-12-24



1


书名:《教育:心灵的唤醒——肖川教育札记

作者:肖川

出版社:岳麓书社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内容介绍

       本书为肖川教授近年来在实践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对教育和文化领域内相关问题的所思、所感、所悟,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用理论结合实例,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对当下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工作和成长具有一定借鉴指导意义。

内文节选

1.求实是一种品格

      真正的学者一定能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虚骄,不文饰。世界如此之大,如此丰富,有不了解、不理解的现象和问题,对谁来说都完全正常。求实是一种品格,作为学者包装自己必要性不大。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是与成为一个优秀学者相一致的。

2.好书具有扬善抑恶的功能

      丰富的阅读会让人的心灵建立起广阔、深邃、纯净的精神世界,构筑起对人世中那些恶的因素,诸如贪婪、怯懦、狡黠和偏狭等对内心世界的浸染。当然,书有优劣。只有好书才具有扬善抑恶的功能,也才是文明进步阶梯与足迹。

3.成长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完美

       我打算尝试着用轻松的,调侃的,风趣的,幽他一默的文笔写作短评。这对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成长不是变得比别人优秀,而是比过去的自己更完美。人们更爱读那些充满机趣、意蕴丰赡的文字。理性平和,用心良善,措辞温润的表达其穿透力并不逊色于牙尖嘴利、逞一时口舌之快的辛辣文字。这大概就是“看破而不说破”的修养在为文上的体现。




肖  川

       教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规划课题“新形势下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首席专家;《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特邀作者。



2


书名:《教育:心灵的唤醒——肖川教育札记

作者:刘铁芳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内容介绍

      《追寻生命的整全:个体成人的教育哲学阐释》以教育何以关注个体成长的整全性为中心,以个体发展的整体性来超越当下教育的碎片化、以个体生命成长的渐进性与教育的阶段性来超越当下教育的无序化、以爱的生长与培育为灵魂来达成个体生命成长的自主性、以哲学教育的展开来促成个体人格的完整性生成,最终回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人类恒久的主题,由此廓清通往整全的教育路径。

内文节选

       身体存在作为初始性的在,身体对当下情景的非理智的感受与内心体验,构成个体当下活动的基础。回到活动之初的个人身体之在,也就是探究个体当下活动如何可能的基础性状况。个体在教育活动中,其身体的状态构成其在教育过程中自我投入与潜能激发的基础。所谓“一见钟情”,其实不只是男女相遇中的一见倾心,同样也指涉个人身体进入任何情景中的最初的感受,诉诸直觉的“一见”构成个体分析判断人和事物的基础,也构成个体深度进入事物的关键点。换言之,教育活动如何一开始就唤起基于个人身体直觉的良好“一见”,以激发其优良的情感,就构成教育艺术的中心所在。强调学习的兴趣,其现象学意义正是提供学习实践的身体性基础。体育、美育等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也是如此,就是要直接提升个人身体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地尊重个人身体之在作为基础性存在。体育和美育不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身心的健康与秩序,同时对个体感受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刘铁芳

       刘铁芳,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2008年被聘为北京师范大学“985”团队研究员,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3


书名:《奶蜜盐:家庭教育第一定律

作者:张文质

出版社:江苏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内容介绍

       如果一辈子只看一本教养书,那它一定就是《奶蜜盐》! 《奶蜜盐》以专业的教育理论为依据,遵照儿童的身心成长规律,从孩子一生的发展出发,为中国教育提炼出简单、有效、直接的解决之道,从根子上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家庭教育问题——2岁以前,以母爱为核心的奶,让孩子永远都不会缺乏安全感;2-6岁,以鼓励与赞赏为主的情感支持方式,让孩子永远珍视自己,肯定自我的价值,奠定一生的自信;6岁以后,通过约束、引导,塑造孩子发展所必须的品格与智识,包括生命安全、身体教育、责任教育、社交训练、习惯教育、惩罚教育等。奶、蜜、盐是孩子生命所需的核心元素,是孩子成长的本能需求,当这种本能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看不出这个满足对他有多大的意义;但当这种需求发生欠缺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看到这个欠缺的影响有多大。

内文节选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有点儿可悲:中国的父母为孩子付出了这么多,但当别人问孩子你崇拜的人是谁时,回答说崇拜父母的孩子还不到10%。为什么父母做了那么多事情,孩子却不领情呢? 
      我曾经在全国的几十所学校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的结果让我相当吃惊。这个调查就是问孩子:当你生活中出现危险时,出现很难处理的问题时,你首先会想到向谁求助?
       首先能够想到向父母老师求助的人,加起来不到7%;有35%的孩子,首先想到的求助对象是他的同学和朋友。而他的同学与朋友基本上都是他的同龄人,和他一样缺乏相应的经验与判断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作出这样的选择,也就意味着他有可能在遇到真正的危险时令自己置身于险境中。
        父母和老师们,为什么会失去了孩子的信任呢?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我坚定地持有一个观念,就是父母一定要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背后。这个观点遭到了很多家长的质疑:你说要无条件站在孩子身后,是不是指孩子无论犯了什么错误,我们都要支持他呢?
        无条件地站在孩子身后,其实不是指无条件地站在孩子做的事情身后,而是无条件地站在孩子生命的背后。要把保护孩子的生命安全,防范发生任何危险的事情,排在首位。
        在我看来,父母要把孩子的生命安全置于任何的是非对错判断之上。只有父母真正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孩子建立起对父母很强的信赖感。




张文质

       张文质,诗人,教育学者,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长期致力于基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张文质教育文集》、《唇舌的授权》、《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教育的十字路口》、《这一代教师的精神面相》、《书如何拯救生活》等。


特 别 关 注


扫码关注

“全国最大的生命教育平台”

中国生命教育网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