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虞花荣:日本生命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生命教育网 生命教育网 2021-12-24

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

公众号ID:zgsmjyw

关注


作者:虞花荣

虞花荣 中国政法大学克思主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民教育 (北京  102249)


全文字数:8000

阅读时间:18分钟

【摘要】日本生命教育内涵丰富,特点 明。在教育内容上,把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合,在教育方式上,把堂教育与 践体 活 相合,在教育时机上,把坚持防和推进教育相合,在教育途径上,坚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日本生命教育已形成了体系,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因此,分析研究日本的生命教育, 于我国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生命教育;安全教育;体验活动

摘要



       近年来,日本由于经济滑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教育领域主要表现为教育荒废现象,比如自杀、杀人、欺侮、浪费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既关系着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关系到日本的未来。生命教育就是日本社会为解决这一现象开出的“药方”。日本生命教育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与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日本生命教育的特点


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第一次明确提出 “生命教育”思想,自此,生命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认同,针对青少年日益颓废的心理和频现的自杀事件提出了以 “热爱生命,选择坚强”目标的“余裕教育”。“余裕教育”通过对学生的教化,把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灌输给学生。“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日本在1989年制定了《教学大纲》,1998年对小学的道德课程进行了重新修订,在高中阶段开设了《伦理》课程,在大学阶段设置了《教养课》,这些举措中均涉及了珍爱生命的内容,从而使日本的生命教育自成体系,独具特色,影响深远。


(一)在教育内容上,把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针对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际关系淡薄,人们精神压力不断增大、运动不足等问题,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了“活出生命力”的生命教育目标,认为“健康的身体”、“富有人性”、“确实的学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三大要素。“活出生命力”的“心”与“身”两者紧密相联,共同作用于“活出生命力”的目标。“心”是“活出生命力”的基础,“身”是“活出生命力”的原动力。“孩子们游戏中,不只提升身体能力,也很自然地学到了与他人的‘相处之道,可以作为提升‘知性’与“人性’的基础。”日本早在1996年召开的第15届“中教审”(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的咨询报告《关于展望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中就对 “丰富的人性”的内涵进行了明确地规定:“我们认为,今后的孩子们所需要的,是无论社会怎样变化,都能够自己发现课题、独自学习、独立思考、自主地作出判断并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能力,和不断地律己、与他人相协调、同情他人之心、感动之心等丰富的人性。” 1998年召开的第16届“中教审”发表的咨询报告《关于始于幼儿期的心灵教育的应有状态》,更是明确地提出“心灵教育”的概念。报告指出,“儿童必须具有生存能力,而丰富的人性是生存能力的核心,它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对美好事物和自然的感动之心等纤细的感受性;重视正义感和公正性的精神;热爱生命、尊重人权之心等基本的伦理观;同情他人之心和社会奉献精神;自立心、自制力和责任感;对他人共生和对异质事物的宽容。” 1998年改定的《学习指导纲要》明确定义了道德教育:“所谓道德教育,就是根据《基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的基本精神,为培养能够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具体生活中贯彻尊重人性的精神与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拥有丰富的心灵,能够为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与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而努力,能够为和平的国际社会作贡献,能够开拓未来,具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 2003年“中教审”又发表了《关于适合新时代的教育基本法和教育振兴基本计划的应有状态》的咨询报告,提出了新世纪教育的五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其中“培养丰富的心灵和锻炼健壮的身体”是其第二个目标。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本政府在政策制定时一直把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中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亦是如此,通过课堂教育、课外体验活动等进行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两者相互促进。

   

(二)在教育方式上,把课堂教育与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

    

       虽然在日本教育体系中并没有专门的 “生命教育”用语,但其生命教育的内容却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如专门课程、辅助课程、特殊活动、体验活动等。归纳起来,主要是以课堂教育和体验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堂教育主要表现为:日本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来施教,小学低年级一般开设生活科,小学高年级主要开设社会科,初中一二年级则是通过道德科和社会科来进行。初中三年级特别增设了公民科来进行教育。高中开设《伦理》课,大学开设《教养课》。另外还特设“道德时间”来补充、深化教育。在专门课程之外,其他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也渗透了生命教育的内容,如国语科通过语言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珍惜;数理学科则通过对数理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演绎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音乐和图画科通过对美术和音乐的欣赏和体验,培养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激发学生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为了取得生命教育的最佳效果,弥补课程教育的局限,日本非常重视体验活动和实践的作用。日本社会认为: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和以前明显不同,孩子逐渐失去了走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缺乏获得直接体验的渠道,直接经验较少。为改变这种状况,日本文部科学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并推广实践体验活动计划,认为孩子们能在和自然、社会的关系中,“通过感动、惊奇、挫折、克服等各式各样的体验累积,培育出强而有力的生命力”。形式多样的实践和体验活动包括:(1)特别活动日本的“特别活动”设置时间较早,始于1966年,是日本中小学教育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运动会、郊游、各种节日、庆典庆祝活动等全校性活动以及诸如班会、学生会和俱乐部活动等学生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热情,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等品质。(2)社区体验活动:日本社区体验活动组织参与部门多,形式灵活多样,包括与社区合作开展诸如花道、茶道等传统艺能、技术活动,与环境厅、建设厅、科学技术厅合作,开展“儿童之水边再发现计划”、“儿童长期自然体验村”、“儿童自由空间创造计划”、“触摸自然科学计划”等,以此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之心,丰富其生活体验,提高其生存能力。(3)设立“自然教室”:“自然教室”活动开始于1984年,即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过有规律的集体住宿生活,通过野外宿营增加学生野外集体生活的体验,使学生有机会亲近、深入大自然,并在其中锤炼学生刻苦、忍耐、自立的良好品德。(4)开展社会志愿者活动:包括回收各种废旧书刊,参与各种社会捐赠捐款,打扫卫生,帮助照顾老人等。通过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和无私奉献观念。(5)劳动体验活动:中小学每年都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简单的农业生产劳动。从耕地、播种到收割、脱粒,最后集体煮食、品尝,学生参与每个环节的劳动。通过劳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以及生存能力。(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相谈室”,设置“心灵教育教员”,编发《心灵教育指导》丛书,推出 “心灵小册子”活动。通过增加学生心灵体验的机会,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在教育时机上,把坚持预防和推进教育相结合

   

       日本是个生存空间非常有限的岛国,历史上屡次遭受火山和地震的毁灭性打击,日本民族由此而形成了悲观宿命论和世事无常的观念。日本人把一个人的生命比喻为樱花,虽然美好但转瞬即逝。如何守护生命,珍惜生命,如何正确地面对死亡,一直是日本社会面临的问题。日本的生命教育在时机把握上,坚持把预防和推进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推进教育,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引导人们“活出生命力”;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预防自杀,进行各种安全教育,守护生命。关于如何推进生命教育,全文都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主要谈谈日本如何开展预防教育,守护生命。

   

       日本预防教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杀预防教育,一是安全教育。在所有发达国家中,日本自杀率一直位居榜首。为了减少自杀现象,日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日本学校广泛开展自杀预防教育。学校自杀预防教育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预防:增进精神卫生健康与自杀预防教育”;“第二层级预防:潜在自杀状态的早期发现、早期对应与自杀实施前的危机干预”;“第三层级预防:自杀未遂者的再发生预防、自杀连锁反应预防”。 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案例教学、情境体验等接受教育。日本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在2001年,日本政府第一次拨款成立专门的预防自杀的机构。建筑设计师在设计楼房时,也要求设计得让人难以跳楼。一些民间机构也参与其中,进行“新的关怀”、“笑的运动”,鼓励人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日本的安全教育包括生活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和灾害安全教育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防灾教育。  多年前,日本的学校就已经开设防灾课,并编写了不同层次的教材,如《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防灾教育指导资料》等,以此指导各类学校开展灾害预防和应对教育。而且日本的学校一般都配有防灾心理辅导员,接受学生的防灾咨询。政府还会定期派防灾指导人员深入到学校中对学生进行防灾知识教育和辅导。学校为了提高学生防灾的应变能力,常常进行防灾模拟演练,如地震、火灾、水灾等,让孩子们听惯各种不同的警报声,培养他们冷静的思维。由于日本多年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灾害预防和应对管理体制,因而在灾难来临时逃生率非常之高。

   

(四)在教育途径上,坚持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

   

       日本社会普遍认为,要使孩子“活出生命力”,使“心”与“身”健康发展,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均肩负重大的使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趋向复杂化、多元化。教育使命的承载单靠学校一方难于取得最佳的效果,社会形势亟需家庭、社区发挥其潜在的教育功能。1986年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咨询报告》指出:“家庭、社会、学校各自的病理问题及相互间的脱节是‘教育荒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把学校、社区、家庭协调起来,谋求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日本生命教育是在政府指导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下进行的。这种联动模式具体表现为建立家长教师协会 (简 称 ParentsTeacher Association PTA)。这是一个由学校、家长和社会联合策划,以形成教育合力的常设组织,一般一年举行一次参与人数较多的大型会议,每月召开一次小型会议。通过这种模式加强对学生课外生活的督促与指导,强化学校教育的效果。日本 PTA 在推动生命教育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纽带。


        除此之外,在具体实施教育过程中,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也会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育任务。比如在防灾教育中,日本政府把9月1日定为防灾日和消防日。在这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防灾防火的模拟演练,上至首相和部长,下至市民、学生都积极参加,以增强全民的防灾意识。在教育领域,各级教育部门相继编写了《危机管理和应对手册》、《防灾教育指导资料》等教材,指导大家如何冷静地面对灾难,应对突发性危机。电视等媒体经常用各种方式播放防震、防火知识和方法,增加人们防灾知识和技能。市民更是积极配合,不仅积极学习、掌握防灾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参与防灾宣传等公益活动。


二、对我国生命教育的启示


       虽然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不同,教育理念、行为习惯方面有很多差异,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关注生命是教育的基点,各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都不能忽略这一内容。日本生命教育已经形成了体系 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分析研究日本的生命教育,对于我国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政府应重视生命教育

      日本政府对生命教育非常重视,采取各种方式,确保生命教育顺利实施:日本政府出版各种有关生命教育的“白书”、教材、《指导纲要》等,供各领域之政界学界参考;出台各种实施计划,协调各方关系,促成学生各种体验活动的开展;设立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活动,营造生命教育的环境。


       在国内,生命教育是一个新领域、新课题。2004年以后相关研究才开始启动,目前还停留在呼吁和探讨的层面,一般都是一些教师和学术机构的自发行为。有调查表明,近年来,15—24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是我国自杀比例最高的人群。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等进行反思,并酝酿把生命教育的内容逐渐融入到各级学校的教育内容之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单纯靠一地或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政府出面,担当责任,重视生命教育,协调各方利益,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为生命教育的开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开设内容科学的生命教育课程

       日本生命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生死观教育、健康安全教育、道德教育(心灵教育)、环境教育等,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生命相关知识的学习,生活体验的感悟,引发对生命问题的思考,从而善待生命,“选择坚强”。在我国,德育教育的开展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却很少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存在着与学生需求相脱节的状况。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思考我们的教育模式,把生命教育引入德育教育,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设置内容丰富、层次合理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具有我国特色的生命教育课程,组织相关学者组成专家组编写教材,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 “生”与“死”,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激发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生命品质的潜能。

   

(三)采取多样化和多途径的生命教育方式


       日本的生命教育在实施的途径与方式上体现“一主一辅三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科渗透为辅,专门课程与辅助课程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际体验相结合、显性传授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在日本,学校之外,社会组织、民间团体、社区、家庭等各种机构与组织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力量。在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有效做法,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扩展到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科和课程之中。同时,还要争取发挥生命教育的合力:除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外,还要争取学校与社区、医院等单位、机构合作并引导家长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利用各种媒体向青少年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吸引社会资金,设立专门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基地,推进生命教育的开展。


(四)注重体验活动的作用

   

      日本生命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认为培育“心”与 “身”,自然体验与社会体验极为重要。“孩子们在自然、社会的关系中,感动、惊奇、挫折、克服等各式各样的体验累积中,培育出强而有力的生命力。”为此,形成了庞大的体验体系,如自然体验、社会体验、职业体验、科学体验、心灵体验等。我国生命教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专业教师、相应的教学模式以及成熟的经验。学习和借鉴日本的做法,增加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活动,无疑能提高生命教育的效果。

  

本文来源于中国知网,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END


往期回顾

北师大教授肖川:为什么要建设好社会?

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推荐

葛剑雄 | 怀疑和想象是创新的前提

北师大教授肖川:生命教育最大的受益者是生命教育探索者本人

生命教育的现代性困境与本质回归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