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与摘要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目录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年第3期内容摘要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与改革方向
作者:张炜,汪劲松
作者简介:
张炜(1957-),男,上海人,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
汪劲松(1964-),男,重庆人,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
关键词:工程教育;发展阶段;培养阶段;共性要求;分类指导
摘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起步、重构、调整、扩张、创新五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培养阶段,工程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虽有明显差异,但都需遵循工程教育的共性要求,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未来,工程教育既要有效集成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等要素,也应加强分类指导,发挥专科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细分工程本科教育,区分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与模式,加快培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工程人才,实现工程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资金支持如何影响博士后的学术职业发展
———基于Nature全球博士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作者:赵慧,吴立保
作者简介:
赵慧(1991-),女,江苏宿迁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南京晓庄学院助理研究员。
吴立保(1970-),男,安徽六安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资金支持;学术环境;学术动机;学术职业发展
摘要:筹资竞争成为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的最大挑战。依托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从学术兴趣、学术独立性、学术成就感几个维度讨论博士后的学术职业发展;研究聚焦博士后的资金支持,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发现资金支持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还会通过影响博士后的学术投入、学术环境直观感受及学术动机间接影响学术职业发展。建议改革资金支持方式、完善学术职业环境、关注博士后的情感需求,促进博士后学术职业发展。
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投入产出效率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作者:尤莉娟,高田钦
作者简介:
尤莉娟(1981-),女,江苏邳州人,江苏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高田钦(1973-),男,江苏邳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关键词:项目管理;研究生教育教学;Super-SBM 模型;DEA-Malmquist指数;对策建议
摘要:分析江苏省36所高校2016—2018三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与研究成果情况,梳理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的3个投入变量与4个产出变量,结合各变量重要性进行合理赋值,利用Super-SBM 模型与DEA-Malmquist指数相结合分析法,开展有效时间段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投入产出效率实证研究,通过静态与动态效率值,分析现状、发现问题,针对性提出对策建议。
从感召到实践
———职业使命感对博士生学术创新的作用探析
作者:刘成科,孔燕
作者简介:
刘成科(1979-),男,安徽肥西人,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任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孔燕(1961-),女,安徽淮南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职业使命感;博士生;学术创新;使命教育
摘要:职业使命感对博士生的学术创新行为具有重要激励作用,不仅能够积极影响博士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还可以调节其情绪情感状态。从概念内涵和维度特征出发,在认知、情感和动机等三个维度框架下,探讨职业使命感在促进博士生对学术创新形成正确认识、培养积极认同和唤醒内在驱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应从感召、情怀和实践等三个方面开展博士生使命教育。
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与发展走向
作者:马健云
作者简介:
马健云(1991-),男,河南洛阳人,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变迁逻辑;变迁特征;发展走向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变迁逻辑表现为从政治外交手段向教育本体价值的回归,由双边协定交换向多元国际合作的范围延展,从中央集权管理向放管结合治理的制度变革。政策变迁历程呈现出政策文化共融性与理解性、管理制度合理性与规范化、招生培养科学性与严格化的特征。新时代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应基于逻辑变迁而做出适时调整,通过完善多中心立体化的留学生教育治理体系、深化留学生招生与培养内容改革、推动留学生教育政策规范运行及强化留学生跨文化趋同管理,助力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实现有序发展。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探索
———以同济高等讲堂为例
作者:王芳,樊雅娟,章小清,黄宏伟,赵鸿铎
作者简介:
王芳(1974-),女,江苏淮安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教务管理办公室主管。
樊雅娟(1971-),女,湖南安乡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处教务管理办公室副主管。
章小清(1975-),男,江苏如皋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宏伟(1966-),男,山西芮城人,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
赵鸿铎(1976-),男,浙江宁海人,同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双一流”;综合素养;课程建设;高等讲堂
摘要:培养综合素养过硬,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在分析当前课程体系中研究生综合素养培养的短板和“双一流”建设要求基础上,提出了广覆盖、高质量、促融合综合素养培养课程建设理念。同济高等讲堂综合素养培养课程,通过完善课程培养主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融合资源促进学科交叉、建立紧密课程组织体系等四个方面的实践,有效解决了研究生综合素养课程体系和内容发展滞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资源分散、课程管理松散等问题,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可为推动“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综合素养提升提供借鉴。
一流学科群视域下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李爱彬,邵楠,杨晨美子,鲁瑞丽
作者简介:
李爱彬(1971-),男,安徽合肥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一流学科群;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模式
摘要:基于一流学科群实行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强大动力,是顺应知识生产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迫切行动,也是落实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当前,一流学科群研究生跨学科培养主要面临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过程要素支撑不完善、以单一学科为基础设置院系、跨学科培养所需的资源支持难以保障、人才评价机制缺失等困境。因此,一流学科群视域下实现研究生跨学科培养,需要基于整体化思维视角,重构一流学科群建设研究生培养目标,建立跨学科的组织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健全跨学科培养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过程体系,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可检验性,使一流学科群研究生跨学科培养演化成为有效运行的自组织系统。
博士生科研资助的粘性效应:比较优势还是能力分层
———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例
作者:张双志
作者简介:
张双志(1990-),男,贵州毕节人,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关键词:博士生;科研资助;科研产出;粘性效应;反事实分析
摘要:探究博士生科研资助的粘性效应,即科研资助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是源于博士生的比较优势还是能力分层,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价值。基于网络爬虫和手工清理获得1341份已毕业的博士数据,应用反事实分析模型(PSM)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发现:获得科研资助的博士生平均能力高于未获科研资助者,其科研产出是能力分层所致的分流结果,而非遵循比较优势后的分类收益。换言之,未获得科研资助的博士生,假如获得科研资助的话,其边际产出将会比获得科研资助博士生的边际产出高。对此提出的政策建议是,高校科研资助工作应回归育人的初衷,大幅提高科研资助的覆盖面,以便吸纳那些处于申请科研资助边缘的博士生,激励其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继而达到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义康,李海芬,王 一
作者简介:
王义康(1976-),男,安徽寿县人,中国计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
李海芬(1966-),女,新疆奎屯人,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士。
王一(1987-),男,山西榆次人,中国计量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思政;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全面推进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是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自2017年起,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江浙沪高校逐步展开,目前在全国已全面铺开。为了有效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本文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对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中存在的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被矮化、课程思政案例设计浅表化、研究生自主研习能力没有被充分激发、现有管理机制对课程思政引领作用不足等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即结合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水平,坚持以研究生思政教育目标引领课程思政改革,激发研究生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在管理上以标准和评价引领研究生课程思政实施向纵深发展。
新时代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与突破路径
作者:逄红梅,陶启坤,康洁
作者简介:
逄红梅(1978-),女,辽宁岫岩人,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陶启坤(1982-),男,四川苍溪人,沈阳工业大学“四个自信”研究暨课程思政指导中心副主任。
康洁(1982-),女,辽宁辽中人,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难点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面对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不足问题,在回应时代诉求和探求理论基础上,运用“四体”论解构相互关系,从主体与时代、客体与主体、介体与客体、环体与介体方面剖析错位差距和建设难点。破解研究生课程建设难点,必须落脚于教师,从思想上培育育人意识和能力,从能力上加强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从推力上强化世情应用和学情分析,从制度上保障参与热情和育人实效。
赋权增能:提升教育博士培养质量的新路径
———以H 大学为例
作者:赵娟,盛正发
作者简介:
赵娟(1982-),女,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盛正发(1972-),男,湖南涟源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
关键词:教育博士;赋权增能;质量提升
摘要: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快速推进,经济社会面临转型升级,急需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教育博士(Ed.D)作为教育类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核心力量。在分析我国教育博士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通过政治赋权增能教育博士培养目标的“实践性”、制度赋权增能制度的“科学性”、环境赋权增能评价的“多元性”、心理赋权增能资源的“丰富性”等途径,不断提升教育博士培养质量,并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顺利建设。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姗姗,邱均平
作者简介:
王姗姗(1980-),女,湖北武汉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评价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邱均平(1947-),男,湖南涟源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
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十四五”时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指南。教育创新发展关注的是发展动力问题,重点突破价值理念和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协调发展关注的是发展适切性问题,全力推进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类别设置与行业需求、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教育绿色发展关注的是发展方向问题,积极开展绿色评价,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开放发展关注的是发展联动问题,着力构建高校内部资源开放平台,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外部协同发展机制。教育共享发展关注的是发展成效问题,通过加快科研成果集成应用,服务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学科建设水平评价与成效评价的内涵及应用策略探析
作者:张瑾,陈燕,林梦泉
作者简介:
张瑾(1990-),女,四川眉山人,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燕(1985-),女,山西榆次人,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林梦泉(1959-),男,福建仙游人,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研究员。
关键词:学科建设;水平评价;成效评价
摘要:学科建设水平评价与成效评价是检验学科发展状态的两类重要评价方式,是学科建设评价的重要活动,具有左右建设方向和效能的直接作用。但若对二者的理解不够,在实践应用中就会产生偏差,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评促建”“以评促升”。本研究在厘清水平评价与成效评价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从比较的视角,对两类评价的评估主体和对象、评估目的、评价要素、评估数据获取、结果形成与应用等进行分析,结合现有政府成效评价和专业机构水平评价案例,分析两类评价的时序逻辑和空间逻辑结构关系,进而从应用场景、应用逻辑、交融应用等三方面探讨如何科学应用两类评价方式,融通其独特功能,为切实发挥两类评价作用、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效能提供一种理论与应用支持。
多元主体视角下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路径选择
作者:刘泽文,罗英姿,叶淼
作者简介:
刘泽文(1990-),女,安徽宣城人,安徽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罗英姿(1969-),女,浙江台州人,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博导。
叶淼(1998-),女,安徽六安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博士生教育;质量评价;个体发展;矛盾
摘要:如何回应不同利益主体对博士生教育质量的质疑成为当前博士生教育质量管理的重要挑战。结合对博士生培养单位、用人单位、在读博士生及毕业博士的访谈,获悉不同利益主体对博士生教育质量的评价。调查发现,博士生教育呈现出多重匹配矛盾:毕业博士能力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学术成果导向的评价与博士生个体发展的矛盾;非学术能力提升与传统模式培养的矛盾;毕业博士职业期望与职业现实的矛盾。针对博士生教育出现的匹配矛盾,基于不同主体价值诉求从理念输入、宏观把控、过程培养及发展引导四个维度提出具体的质量提升路径:一是以学生发展为导向,整合多元利益主体诉求;二是政府稳步推进职能转变,宏观把控博士生教育质量;三是注重跨学科培养,提升博士生可迁移性能力;四是重视职业训练,拓宽博士生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