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
《研究生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内容摘要
推动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 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第七届全国研究生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作者:李锋亮, 周京博
作者简介: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的历史演进与嬗变
作者:翟亚军,张微,王战军
摘要: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是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 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也在不断的调整和优化。 从1978 年恢复研究生教育至今,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大致经历了奠基期、完善期、转型期三个阶段。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主要有三部分即研究生教育、 学科建设和学位授予, 其管理组织分为研究生管理组织、学科管理组织和学位管理组织。 不同历史阶段三种类型组织的形态以及关系具有不同的表现。 数智时代的来临以及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步伐的加快, 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组织进入了一个形态重塑的变革时期。
摘要:在应然层面, 高等教育评估能够引导高等教育向“内涵式”方向发展、促进教育本体“内涵式”回归、实现教育效益“内涵式”提升。 然而, 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角下高等教育评估存在着量化评估模式与内涵式发展高质量评估的要求错位、评估忽视内源性需求致使高等教育偏离本位、 评估模式单一化引发高校发展同质化风险、评估法律规范滞后制约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困境。 高校要深刻把握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意蕴, 坚持“政府宏观把控、高校协调落实”的高等教育评估方式, 以“量化评估”补强“质性评估”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评估, 通过建立融合高校特色的弹性评估标准破除高校发展同质化风险, 从实体与程序两个层面入手保障高等教育评估的法治化运行。
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奖成果分布特征及省域竞争力研究
———基于2022 年高等教育(研究生)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视角
何以为学: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影响因素与路径探究
作者:张晓洁,杨程越
摘要:探讨博士生“何以为学”方能明确“何以为教”, 了解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其动力机制, 将有利于助推更多博士生实现从“学生”向“学者”身份的转换。本研究基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结构方程模型, 对我国1414 位学术型博士生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来自导师、朋辈与学校的三维度支持对博士生的学术职业社会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中介分析结果显示, 学术创新能力与职业规划意识在三维度支持与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是促进博士生“以学术为志”的重要路径。为更好帮助博士生实现学术职业社会化, 应以深化导师评价体系改革为牵引,推动导师注重对博士生多层面支持、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意识; 以优化学校支持服务体系为依托, 营造良好校园学术文化氛围, 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不断提高博士生学术创新能力与职业规划意识。
研究生缘何选择知识隐藏?———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作者:叶晓力,夏玲丽,蔡敬民
摘要:作为个体知识管理策略, 知识隐藏更多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知识行为。 研究生个体间的知识隐藏阻滞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学术知识的生产与流通, 对研究生个体创新与组织发展均具有负向影响。 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方法对影响研究生个体间知识隐藏行为的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 并构建了知识隐藏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研究发现, 个体因素、知识特性、培养环境、关键他人和潜在风险构成了影响研究生知识隐藏的主要因素。 基于模型阐释, 应从以下方面探索弱化研究生知识隐藏行为: 培育知识管理素养,提升研究生知识共享能力; 厘清情感信任机制, 激发研究生知识共享意愿; 营造协同育人文化, 重塑研究生培养制度环境; 开发知识共享平台, 构建合作型研究生共同体。
研究生师门互动生成机制及优化路径探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
作者:何家琪,罗允艺,汪霞
摘要: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0 名人文社科类硕博研究生进行访谈后发现, 师门互动对科研能力的影响, 始于对学术真切的追求与关注, 合于师门成员的情感共享与维系。 师门中的成员圈层身份及其之间是否有共同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不同类型师门互动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为形成“卓越者孕育卓越者”的理想师门互动, 应重视导师指导能力培养, 鼓励研究生同辈高效互动; 重视师门文化建设, 激发成员情感认同; 建设良好师门互动生态, 促进边缘群体向中心流动。
话语语境、内容与方式对研究生思政课教师话语创新的影响
———一个链式多重中介模型的检验
作者:熊华军, 杨一鸣
作者简介:
新形势下增强港澳台研究生国家认同感的现实挑战及应对策略
———以暨南大学为例
作者:贺璞, 马民, 李朋军
作者简介:
论教育博士研究的实践性
作者:李润洲
面向海南自贸港建设的 MTA 人才“双跨融合”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郭强,王秋娜
作者简介:
摘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支撑的重要路径。 海南省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MTA”) 人才培养应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区一中心”的重大战略同频共振, 分类分层次培养具有地域化特色明显、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强、跨界融合与跨文化融合特性突出、能够创造性从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实际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针对海南省 MTA 人才培养中现存的问题, 构建 MTA 双跨融合教育共同体, 提出共育自贸港特色专业群、 共建跨界融通课程体系、共享专业师资团队、共创生产实践平台 MTA 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机融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值评价的价值意蕴、指标体系及实现路径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视角
作者:杨晨美子, 李爱彬, 范宇琪
作者简介:
杨晨美子(1995-), 女, 陕西西安人,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爱彬(1971-), 男, 安徽合肥人,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通讯作者。
范宇琪(1999-), 女, 安徽淮南人,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增值评价不仅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探索性举措, 也是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手段。 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视角下, 通过阐释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值评价的概念内涵, 进一步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值评价的价值意蕴。 运用文献法探索性地构建出涵盖思想品德、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增值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 提出评价主体要主动更新评价观念、评价方法的选择要科学适恰和评价结果的反馈要及时追踪改进等实现路径, 助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的全面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基于学术性与职业性统一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摭谈
———以学科教学(历史) 为例
作者:曹华清, 张艳
作者简介:
摘要: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提出的“职业性与学术性高度统一”培养要求, 教育硕士培养需兼顾教师本体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知识, 让培养对象能够将研究建立在实践之上、 将实践提升到研究水平。 审视近五年学科教学(历史)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确实彰显了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关系, 然而, 学位论文选题并不能完全反映培养的实际情况。 在现实的培养过程中, 遇到了教育硕士生源基础多元多样与培养时间捉襟见肘的双重挑战。 基于此, 导师需要兼顾学术研究与实践取向, 在培养全过程中探寻应对挑战之道。
科教联结: 中国科学院理学研究生教育的恢复与探索
作者:王安轶, 林思纯
作者简介:
摘要:中国科学院是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开拓者。 1977 年中国科学院在率先请示恢复招收研究生的同时先行开展了包括建立全国首个研究生院等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探索。 事实上, 这种率先恢复是作为基础科学“火车头”的中国科学院敏锐把握国家基础科学发展需求的体现, 更是为了解决院里基础科学人才梯队断层问题而采取的“紧急措施”。 基于历史文献的研究还表明, 中国科学院在研究生制度重建过程中通过研究生院集中师资教学、开设研究生班汇聚专家教学、 依托分院集合教学资源、 联合院属大学教学力量等方式扩充自身的教育职能, 充分发挥研究所的科研优势以科研课题带动学生培养, 借鉴国际前沿经验探索出科研与教育紧密结合的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为我国走向科研化的理学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模式示范,加速了高层次基础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