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华千秋颂】来了!北京也能零距离打卡《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大唐盛世??


炎炎夏日

最佳的消暑方式之一莫过于

待在空调房里刷剧吃西瓜了

……


不过说起刷剧,大家最近有没有发现有一部国产电视剧火得不要不要的,它就是——


《长安十二时辰》


🎵听说打开背景音乐和推文更配哦~👇


作为暑期档的惊喜之作,《长安十二时辰》(以下简称《长安》)凭借着对盛唐长安一百零八坊及当时世情风物的还原和紧张刺激的剧情节奏、真实历史人物的重构,从开播至今已在豆瓣拿下了8.6的高分好评,可想而知观众们(实不相瞒大坛也是其中一个,你呢?对这部作品的满意度之高~



这部古装反恐剧,讲述了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上元节前夕,长安城陷入了危局,为了办案过节两不误,死囚张小敬临危受命,与少年名士李必携手拯救长安的故事。不过除了剧本身,《长安》对盛唐文化的细腻还原和无限贴近,更是在网络上引发了一阵阵的“盛唐热潮”。


跟紧大坛的步伐,

时空穿梭机要发车了!



美术概念图:盛唐景象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美术概念图的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盛唐期间织锦般绵密的市井百态。《长安》塑造了一个极其生动、富有烟火气息的大唐都市,听说为此还专门搭建了一个占地70亩的场景,展现一派万国来朝的盛唐气象。



 大坛小知识 

盛唐:在史学上,指从唐高宗时代开始到唐宪宗时代结束的一段时期(大致约公元650年-820年),长安城在公元六世纪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当时物产丰盈,国泰民安,边疆稳固,物华天宝,一派盛世景象。


长安城分两县,西为长安县,东为万年县。居民居住的空间称为“里”或“坊”,商业区则称为“市”,东市主打国内市场,是奢侈品天堂,与三里屯相比只差街拍,西市则是国际性大市场,从古到今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号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



 大坛小知识 

《长安舆图》:长安城布局严谨,结构对称,排列整齐,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纵贯南北的朱雀大街则是一条标准中轴线,展现典型的中式对称美学 。


而唐代建筑色彩的最大特点就是朱红和象牙白,还喜欢大量运用草绿,熟褐色等艳丽色调。尽管时日远去,但在现存的敦煌壁画、云岗石窟及唐宋辽建筑中,褪色不严重的地方都能寻找到它们的影子。



 大坛小知识 

望楼:相当于现代的天眼系统,实行007工作制,不用联网也能实时更新了解全城动态。



据说,剧中的美术指导杨志家老师和金杨老师在设计过程中为了能把唐朝的细节尽量还原,查阅了许多相关历史资料,其中就有大坛之前在书单推荐中提过的《中国建筑史》(想了解更多,可戳回顾👉《第一期大坛书单,来了》)。



拍摄场景:盛唐文化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日常的长安城,无论是市中心的繁华,还是贫民区的冷清,无不体现在每一个拍摄场景中。大坛觉得,除了服化道形制的用心外,盛唐生活场景的复原也极其细致,每一个场景细节都是有根可寻的。


比如,圣旨宣读不再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或者用“皇上”长“万岁”短来呼唤唐代皇帝。据资料,唐代期间对皇帝的通俗称谓之一还可以是“圣人”。



 大坛小知识 

圣人:在《易·说卦》中,就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的说法,意思是古代天子坐在南边,治理天下,其中的“圣人”就专指帝王,到了唐代则用得为更普遍。


还有“叉手礼”,一开始有人以为那是古人在比划“666”……其实,它是我国古代平常生活中打招呼的一种礼仪方式。



 大坛小知识 

叉手礼:始于西晋,初为佛教礼仪,流行于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时期。叉手礼无论是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多在站立时使用,尤其是回话时常加上这种礼节动作,以表达特别恭敬之情。


安阳唐代赵逸公墓中出土的壁画中,就绘有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画面:


安阳唐赵逸公墓壁画(局部)

公元前829年

现藏于洛阳古墓博物馆壁画馆


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作品《韩熙载夜宴图》中,也出现了叉手礼的画面场景: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顾闳中(五代·南唐)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古至今,从制礼作乐到握手致礼,中国一直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可见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大到国与国间的交流往来,“礼”文化贯穿始终,源远流长。



服装道具:盛唐生活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海纳百川,是盛唐文化最迷人的特质之一。《长安》在服装道具的设计上,男人服装大多采用圆领袍为主,比如“缺胯袍”、织锦胡服、澜袍。而文化阶层则慕道,学道风气盛行,剧中主角传奇名相李必的造型,正是参考了当时道士的服饰,莲冠、子午簪、不离手的拂尘全都一一“佩奇”。



 大坛小知识 

澜袍:一种结合西域胡服和中原袍服特点的官员服饰,提花纹样与颜色来体现官位等级(《新唐书》中曾记载:三品官员穿紫色袍服,四品绯色,五品浅绯色,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女性服饰虽然样式繁多,但总的来说离不开“裙、衫、帔”三大要素,而且裙摆颜色多为红色,“石榴裙”的称呼也是因此而得来的。



由于当时社会发达繁荣,女性妆容也偏向艳丽夸张,充满了自由奔放的气息,可谓是百花齐放。



 大坛小知识 

许鹤子原型为许合子,大唐著名歌妃。《长安》里展现了一段市民街头“追星”的盛况,百姓跟着许鹤子唱起李白的《清平调》。


最后,《长安》中出现的傩舞、胡旋舞,美食如胡饼、水盆羊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都是融汇了外来文化后沉淀在日常生活中的跨文化结晶,由此可见盛唐极大的文化自信。


如果说《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角是谁?那么大概是:长安城。其实,除了在影视剧作品里拼凑盛唐的面貌,大家还能在中华世纪坛二层世纪大厅的《中华千秋颂》环形彩色浮雕壁画中,面对面地感受“有容乃大”的盛唐气派。


《中华千秋颂》

《中华千秋颂》环形彩色浮雕壁画周长117米,高5米,采用了国内十五种天然彩色的花岗岩雕刻而成,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运甫教授担任总设计。整幅壁画设计以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为主线,围绕“先秦的理性精神”“汉唐的包容气概”“宋元明清的公忠气节”“近现代百年历史”为主题。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代表人物、文化经典贯穿下来一气呵成,宛如一幅历史的长卷,从悠悠的远古一直到我们亲历的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道路和绵绵不断的灿烂文化。



更多专题精彩可点击👇

【中华千秋颂】原来古人垃圾处理这么666666!

【中华千秋颂】原来这些“中国制造”,在几百年前就是全球“爆款”?!



接下来,大坛要悄咪咪地告诉大家原来在《中华千秋颂》上,也可以寻找到与大唐盛世和《长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还可以直接到现场零距离打卡哦~



壁画以唐大明宫麟德殿、大雁塔、莫高窟、宴乐歌舞为背景,唐太宗接见外国使节为场景来表现唐朝为当时亚洲政治文化中心的恢宏气度,加上唐朝代表文物贴花高足白瓷钵和舞马衔杯金银壶,尽显盛唐时期的气韵风貌与富饶辉煌。


唐太宗:姓李,名世民。能征善战,励精图治,他明于知人善于纳谏,改革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经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

外来使节:再现大唐外交活动的场景,反映了当时海、陆丝绸之路的繁荣。


最强“外交官”——外来使节


众所周知,唐代对文化的态度是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正因如此,让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友人都纷纷来到了长安城生活经商,甚至参政。比如剧中设定为波斯王子后裔的伊斯,则是大秦(东罗马帝国)景寺(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寺院)执事(管事的人)。

据《旧唐书·南蛮传》记载:“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昆仑”则是我们在剧中所看到的葛老。

除了以上的胡人(除华夏以外的民族),唐代还与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结下了不解之缘。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在长安城,发生了汇聚与融合,碰撞与创新。



李白与杜甫:李白,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杜甫,晚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从炼字、炼句、炼意到对仗都做到“毫发无遗恨”,人称“诗圣”。

侍女歌舞:隋唐的音乐舞蹈非常发达,它不囿于传统的雅乐,而是不断创新,融合了国内外各民族音乐舞蹈的精华。


长安金牌作词人——李白


细心的观众肯定发现,《长安》的歌词大多出自金牌作词人李白之手,包揽了主题曲、片尾曲、插曲,分别来自《清平乐·禁庭春昼》《忆秦娥·箫声咽》《短歌行》《侠客行》《长相思》等作品,以乐府诗居多。

《长安》发生的时间,正是李白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名句的那一年。在第一集开篇的歌女、上元节前民间花车斗艺时许鹤子演唱《短歌行》的画面,这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都离不开李白创作的充满浪漫与哀愁的作品。

P.s:除了大坛的镇馆之宝《中华千秋颂》,你还可以在中华世纪坛永久伫立的四十位中华文化名人雕塑里看到李白的身影~


玄奘:俗姓陈,名祎,法号玄奘。玄奘翻译、研究的从印度带回的大量经典,不仅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印度佛学的全貌,同时还纠正了许多旧译中的错误。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鉴真和尚六次东渡,到达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兼容并蓄的宗教文化


波斯祆教?大秦景教??摩尼教???这些剧中提及的小众宗教是不是非常地陌生?

作为当时世界文化交流的中心,长安在汇集了各个国家的人的同时,也带来了各个国家的宗教和文化,它们逐渐在大唐境内生根发芽,传承发展。

在《旧唐书·西戎传》中,就曾记载到波斯祆教:“俗事天地日月水火诸神,西域诸事火祆者,皆诣波斯受法焉。其事神,以麝香以苏涂须点额,及于耳鼻,用以为敬”。


虽然如此,唐代最推崇兴盛的宗教还是道教为主,儒佛则相对来说为辅,三者相辅相成。

贴花高足白瓷钵:1956年出土于陕西西安韩森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段伯阳墓。形制仿自波斯金属器,白瓷的成熟为颜色釉瓷的出现开辟了新的天地。

舞马衔杯馏金银壶: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器形仿自北方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器身装饰着唐玄宗时有名的舞马形象。


器物的大航海时代


夸张地说,如果没有盛唐,恐怕谁也不能将食物与诗意联系到一起,这是属于食与器的“大航海时代”:饮食的迁徙,器物的流转,文化的汇聚……每个在长安城的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这一段辉煌的“创作”。其中,被誉为“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何家村窖藏,就在剧中第六集出现了:

张小敬找葛老寻求狼卫的线索时,葛老提到何家村埋藏的金器代表着大唐的最高工艺,是世上最美的东西!


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中说道:“这批文物的特点是,数量多、种类繁、制作精美,保存完好,在科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价值……发展成为唐代独有的鲜明生动、丰富多彩的新艺术,创造了我国历史上图案艺术的繁荣昌盛时期”。


而剧中与《中华千秋颂》的“同款单品”——舞马衔杯馏金银壶正是出自何家村,你们发现了吗?

仔细留意李必手中的小银壶

鎏金舞马衔杯纹(皮囊)银壶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再细看何监书房,你还会发现很多古董陈设:当时流行的白瓷双龙瓶、缩小版的国宝铜器莲鹤方壶、配着紫檀器座的赏石……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看得爽吗?《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盛唐文化还原度较高的“华剧”,情节和人物其实难免会与真实历史有所偏差,但从大众了解大唐文化的角度来说,还是很值得为它打call的!



1400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依然如此渴望去感受盛唐的恢弘气象?或许这个问题永远都没有固定答案,但辽阔壮美的疆域,浪漫奔放的辞赋,自信雍容的文化……如此富有魅力的大唐,怎能让人不魂牵梦萦?



【中华千秋颂】新媒体专栏系列内容

版权归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所有

转载或合作事宜请后台留言


监制:昭一

责编:丝雨

撰稿:复兴路甲吴彦祖

校对:小清

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想给大唐盛世做数据👇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