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坛密探】“印说文化——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交流分享活动回顾
大家是否还记得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
2008年奥运会会徽
“我要以你们中国特有的方式来确认会徽!”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认真地说道,随后他以“罗格之印”来签名确认奥运会会徽样本。由此可见,一枚小小的印,背后代表着一份中国的传统艺术国粹。印章作为最具有精神取向的艺术欣赏符号,其文化源远流长,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见雏形。
今天,大坛密探得到了确切的“内部机密”,那就是最近炒得火热的“印说系列活动”又要举行了!继上次探秘了“印说电力”“印说美好生活”分享活动后,大坛觉得不少朋友对印文化的理解又得到了质的提升。事不宜迟,赶紧随着大坛的步伐,回顾一下本次“印说文化——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交流分享活动的精彩内容吧!
9月17日上午,由中国美术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共同主办的“印说文化——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中华世纪坛举办,此次活动是“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的系列活动之一。
活动海报
印说系列活动
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
9月9日至10月10日,“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在中华世纪坛举行。作为国内首个以篆刻为主题的大型成就展,现场集中亮相400余件来自专业篆刻工作者、大中小学师生、企业员工和科研单位职工设计创作的篆刻作品。
展览期间,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教育书画协会篆刻艺术分会、西泠印社出版社等主办单位联合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美术馆、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华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工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北京汽车博物馆、北京小笨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十余家承办单位为参观者举办多场精彩纷呈的“印说祖国发展成就系列故事”研讨交流活动,包括“印说·电力”“印说美好生活”“印说文化——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印说WTO与外资”“印说奥运”“印说复兴号——讲火车的故事”“印说教育”七大主题,从祖国发展的不同领域讲述印章背后的生动故事。
更多活动详情,可点击👇
【印记中国】印记中国(1949-2019)——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众篆刻作品展隆重开幕!
本次活动邀请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三位嘉宾畅谈“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担任主持。
活动现场
在活动上,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讲道:“今天的主题是‘印说文化——文化自信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这里边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文化自信’,二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文化自信’主要想聊聊我们的文化中有什么值得自信的东西,而‘中国文化走出去’则主要想聊聊我们要跟世界分享哪些我们的文化以及怎么分享?大家今天都参观了印记中国篆刻文化大展,大约十年前,我们的篆刻文化成功进行了申遗,成为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成功申遗亦喜亦忧,喜的是篆刻文化、印章文化被全世界人民共同追认和认可为世界的优秀的文化样式,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样式;忧的是申遗有一个硬性标准——它现在是濒危的,的确篆刻文化的现状是濒危的。不过,近年来,我们提出了系统的保护和传承篆刻文化的措施和计划,所以终归是喜的。”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先生
他还说道:“篆刻文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功能?未来在延续中华文明基因的过程当中,它又该承担什么样的作用?希望通过‘印记中国’这个展览,能和我们大众的生活进行跨界关联与思考,让大家带着这份‘好奇心’去思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中该如何焕发出新生。”
中国的大众篆刻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晨先生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对外文化交流的第一线,他从工作实际出发,谈到了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意义,并通过具体事例生动地展现了文化交流中的细节。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晨先生
他认为,大众篆刻本身就是一种大众艺术,也是一种大众需求。演讲开始时,他从三个层面解释了大众篆刻。
来源:演讲嘉宾ppt
他讲道:“第一个层面,是一种回归。篆刻艺术约三千多年前本身是作为一种硬件和一种信物而产生的,它解决了当时在多人交易情景中的信任问题。它从身份和时空两方面,分别给大众日常生活中做了一个非常精准的坐标,这是所有人生活的一种需要。后来随着印章材质的变化,它的技术发展也越来越精美,篆刻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表示着殿堂上的艺术。”
王晨先生问道,为什么要称之为“回归”呢?随后他给出了答案:“现在的大众篆刻,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大家可以看到像故宫博物院,很多人都在回顾究竟什么东西能够代表‘我们是中国人’?整个回溯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的艺术,我们怎么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这时候,篆刻也成为这个时代能够彰显、或能够让我们找到自己文化身份的一个坐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篆刻是一个大众需求。从对身份和场景的一种标的,转化成艺术的创作,再转化成人们对国学思潮这样的一种具体呈现,篆刻完成了一种回归。所以大众篆刻才是今天篆刻艺术的一个核心精神。”
来源:演讲嘉宾ppt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说,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传承。其实传和承是两个意思,传就是你祖辈传下来的一个东西,你把它保存起来,完整地留给下一辈,更多的是博物馆级的、典藏级的,这是传的意思。就像一枚印章把它珍藏起来,几百年后可能带有一段历史的记忆,当然也会彰显当时的技术、技巧。
但承就不一样了,承是一种精神,在现代时期需要加以发展。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下,我们必须让它活在当下。大众篆刻是真正的一种传承,如果只有传,人们都只能去博物馆看篆刻艺术,没有承,艺术文化没有走到大众之中,那这种技艺一定会消失,一定会淹没。”
来源:演讲嘉宾ppt
他强调,大众篆刻实际上是一种迭代。现在我们看到的篆刻机和新颖的、用科技手段篆刻的手法,实际上是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它们的融合,让文化有了迭代的可能。
王晨先生始终认为,在现在的时代,人文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如果说科技和人文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两条腿,那总有一条腿要先迈,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都是科技这条腿走在前面的,现在应该是文化走上去的时候了。所以在未来的世界中,大众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人类更像人类,让我们自己更像自己,让中国人更像中国人。这个硬件和篆刻艺术,应该是其中的选择之一。”
走向世界的中国印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骆芃芃院长从篆刻艺术作为文化符号“走出去”谈起,介绍了篆刻在文化交流中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骆芃芃女士
演讲一开始,骆芃芃女士就讲道:“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笑到最后的笑容最灿烂。’为什么要这样讲?因为当我们讲到中国印时,就不能不讲到它的历史,讲到历史,结合今天的主题是走向世界的中国印,就不能不涉及到世界其他的文明古国的一些文化和文明。所以在中国国度之外的文明古国也有着像印章一样的印具,但文明的传承最完整的、最鲜活的就是我们中国。”
“中国的篆刻艺术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印章技艺传承到今天是一个非常悠久而古老的文明的技艺。走向世界的印,在最早的世界文明古国是有的,后来他们都不再使用了,这个用途也许消失了,只有我们中国印还在使用,传承了这么多年。”
活动现场
骆芃芃女士说道:“2006年是中国印在走向国际视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2006年后,中国印作为中国符号的形象,在世界各地的呈现越来越频繁,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乘着奥运会的东风、申遗成功的东风、上海世博会良好的势头,中国印一直在往前走。在非常重要的国礼中基本上都是采用馈赠中国印的方式,因为最能代表中国、最能感受中国精神、最能体现中国元素的,就是那一枚枚的中国国印。”
演讲最后,骆芃芃女士表示,走向世界的中国印像一座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桥梁,将中华民族的文明、中国文化的元素一步步地送到世界各国,彰显着中国的精神气质与风采,为共同绘就“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的美好画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从中国美术馆近些年来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发表了演讲。他说道,这些展览在世界各地得到很大反响,极大地传播了中国文化。他强调中国优秀文化的“走出去”,要靠经典的艺术作品所包涵的深层文化意义和道德品质,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则需要中国作出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先生
吴为山先生讲道:“其实篆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因为刻者把所想的文词,所创造、设计的章法,一笔一划用刀毫不留情地或满怀深情地刻在石头上,还有一些铜章铸造在青铜里,通过把它印出来,将这些章传给所有的朋友,流传给世界时,这就是一种自信。它没有模棱两可,没有含含糊糊,这是每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对自己文化的一种肯定,对自己创作的一种肯定。篆刻不仅是艺术,还是一种信的象征,因为有了篆刻之后,就标志着你肯定了,你承认了。”
今天看到的大众篆刻展览,吴为山先生认为是把文化自信传给全体人民大众,让所有中国人都能进行诠释传统文化的最简单方式。当一门艺术普及到为大众所接受,甚至不仅仅是技术欣赏,还会每个人都参与创造的时候,这门艺术早已深入人心了。小小的印章,方寸之间,大有情怀。
“一个胸襟宽广的文化人,能把自己的这种文化理想和审美情怀融入到小小的方寸之间,是一种浓缩,一种抽象,也是一种凝聚。如果每个中国人都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理解,设计好自己的名字,这就是一种情怀;如果每一个人都设计自己名字的印章出来,这就是体现了文化,也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吴为山先生说。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强调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实际上是要把我们一直秉承的中国文化被别人“请过去”,而这就要靠经典作品和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包涵着深层的文化意义和道德品质。所以吴为山先生提出,我们要有经典作品来传播中国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际上是一个时代的命题,也是大国外交当中重要的成果。
文化自信当中包含着深厚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还有改革创新的文化。吴为山先生认为,在座的每一位中国人要真正看待民族伟大的历史,也要从近代史的满目疮痍的民族苦难当中,来看待当今时代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百折不挠,才能在艰难的发展历程当中,真正找到我们的精神价值所在,找到我们的自信所在。
最后,吴为山先生总结道:“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是一个心灵的对话,需要大众从各个方面体现着中华民族品质和审美的一种行为。任何一个人走出国门,都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所以大众篆刻这样一个方寸之间,以红和白,两种颜色代表了最单纯的艺术,体现了中国篆刻艺术的博大和厚重。”
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展现民族形象的历程。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文化机构在文化“走出去”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次交流会三位嘉宾结合工作实际围绕中国文化走出去进行展开,为现场观众们展示了近些年中国文化交流中的光辉历程,通过文化传播的鲜活事例的讲解让更多人能深刻感受“印说文化”的丰富内容,在了解中国当代文化的传播历程中增强文化自信,在欣赏中国印的同时使大众篆刻的文化艺术得到推广。
监制:昭一
责编:丝雨
撰稿:大坛密探
摄影:刘涛
校对: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