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先贤】这位“鲜有露面”的名人,也许是今天的绝对主角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小到电脑芯片,大到三峡大坝,近至衣食住行,远至宇宙探索,我们生活的大小事物都与工程息息相关。
今天,是第二届世界工程日。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工程文化也曾对人类生活作出伟大贡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出熠熠星光。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水利工程,就是公元前256年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十先贤 中华世纪坛文化名人
李冰
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学家
都江堰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约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李冰被任命为蜀郡守,完成了四川岷江中游的都江堰工程。该工程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兼有防洪、灌溉和航行三种作用,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实属罕见,并以其为“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距今两千余年的朝代,李冰是如何构思这项蜚声国际的水利工程,成为“可持续发展工程”的“第一工程师”呢?在没有庞大机器协作的过程中,他又是如何带领众人征服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妨先从了解都江堰开始。
都江堰,
以古代超级水利工程命名的城市。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jiānpéng)。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
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中记载:“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河流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也指出:“都江即成都江”。
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上任后,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也是从宋代开始,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被概括称为“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
沿用至今的世界最古老水利工程。
都江堰市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李冰上任后经过多番考察,发现岷江由陡峻的山谷进入成都平原时,江水中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一旦遇到水势骤涨的日子河岸两侧就会泛滥成灾。
于是,李冰父子计划在这个关键的交界处建设治水工程,并将工程分为三个核心步骤。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
1
引流——凿穿玉垒山
工程第一步就是打通都江堰上游的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形成“宝瓶口”,使江水畅通地流向东边,减少西边河道中江水的流量,防止西边的江水泛滥,同时使得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缺水的东部,解除东边地区旱灾的威胁。
2
分流分沙——鱼嘴分水堰
为了使江水能够顺利流向东边的河道并达到一定的流量,以充分发挥第一步工程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决定在岷江中间修筑一道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
3
泄洪——飞沙堰、宝瓶口控制进水量
为了更好地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紧靠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左右滑动查看都江堰工程三大核心步骤
战国末期,火药还没有发明面世,人们要将玉垒山的岩石凿穿是异常艰难的。然而,李冰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用火将岩石烧红后浇上冷水,使岩石爆裂疏松,再进行开凿。这种方法在古时被称作“积薪烧岩”。
积薪烧岩图
修建都江堰的每一项工程都绝非易事,但李冰能够充分发挥科学知识和过人智慧,克服种种苦难,成功建造都江堰,造福了后世,也为中国工程的精、绝造就先河,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不仅如此,由于成都河流支系繁多,李冰还在成都修建了七座桥,方便百姓出行,这也开创了成都的建桥工程史。
时至今日,都江堰仍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名播遐方。
都江堰,
许多历史名人都拍手叫绝的水利工程。
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诗人岑参在《石犀》一诗中写道:“江水初荡潏(yù),蜀人几为鱼。”
无独有偶,李白也曾作《蜀道难》,道尽了蜀国开国时期“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
其后,都江堰的建成,发展了川西农业,造福了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了经济基础,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历史上,都江堰也得到多处记载,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许多见识过这项伟大工程的国内外贤达、名人都大赞不已。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并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
司马迁
于是,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盖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至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至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其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写下:“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通过前后的诗文对比,不难发现都江堰对当时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质的飞跃,同时也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立下一座丰碑。
李冰率领建设的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也与当今国际工程日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令人惊叹的中国工程
从桥梁工程到榫卯结构,从都江堰到三峡大坝,从青藏铁路到方舱医院,中国工程一路走来不仅体现了中国质量,更向世界展现了中国速度,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国人们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美好情操,才得以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
工程实践不断改善人类生活,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在艺术展览现场中,也不乏常见又实用的工程技术,你都发现了吗?
欢迎在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艺术现场的中国工程之美~
四十先贤
在中华世纪坛伫立40位中华文化名人塑像,不仅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在文化、教育、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还将成为展示传之千古的伟大文化巨匠群像的艺术博物馆,成为国内外文化、艺术、科技展示和文化艺术交流的场所。
这40位中华文化名人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起到过推动作用的第一创造人,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侵删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撰稿:胖虎
校对: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