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先贤】人口普查数据公布,这些小知识你不得不知
今日上午10时,大家关注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得到了公布,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
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对人口普查资料的搜集、数据汇总、资料评价、分析研究、编辑出版等全部过程,其目的是全面掌握全国人口的基本情况。这些看似冷冰冰的数据,正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人口统计信息服务。
人口普查背后的学问,关乎个人,更关乎国家。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那些鲜为人知的人口普查史闻和知识吧!
古代也有人口普查?!
古代社会,人口的兴旺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国家的稳定繁荣。正因如此,历代王朝都对人口普查极为重视。
同时,由于古代信息条件较为落后与闭塞,人口普查这项工作显得尤为棘手,不少政权这方面上也是推陈出新,充分展示了古人的高超智慧。
在这幅节选的《清明上河图》中,你能数清图中到底有多少人吗?
我国最早的人口普查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周代官府设有专门的“司民”负责人口统计、人口普查工作。在那时婴儿出生后,首先要到基层居民组织“比”“阁”登记,还要上报到县、州等官府里备案,人死亡后要及时申报注销户口。
秦朝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完成了中国的首次人口普查工作。秦朝普遍实行劳役、兵役,统一了以后,实行中央集权的制度,这样的行政体系有条件通过各个县调查人口,再汇总上报。由此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户口数字,就是秦始皇时期形成的。
汉承秦制,从汉朝的制度中,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得到秦时的设定。人口普查虽在秦代历史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公元前206年左右,刘邦攻入咸阳,萧何来到了秦朝的藏书阁,"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因此有了司马迁记载的以下这段。
司马迁
“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史记·萧相国世家》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户口”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古已有之。
到了汉朝时,人口登记的工作称为“案比”,并愈加严格。不仅要登记每户男女人口、姓名、年龄、籍贯等情况,还要录入人的身高、肤色等外貌特征,比现代人口普查更为详密。
登记外貌特征其实相当于现代身份证上的照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信息造假和身份冒认,还能顺便发掘平民中的美女佳丽。据说,汉朝第一美女赵飞燕,就是在人口普查的过程中被发现的。
十五入汉宫,花眼笑春红。
——《怨歌行》
李白
至杨广时期的大业五年,人口普查又进行了一次改革:凡是户口有一户不能够核对上来的,官员一律免职,并且推出举报奖励制度,一旦坐实,被举报者就要替举报者服役。在这些强有力的举措推动下,隋朝的人口普查达到了“无缝隙覆盖”。
唐朝沿用了隋朝的“貌阅”制度,改称为“团貌”,并且规范了一套周密完备的定期人口普查制度。民户按期向官府呈送完备的年龄、土地的牒状,当时这叫“手实”,基层官员叫“里正”,他们负责收集信息,然后递交到州县,州县依据各户资料进行统一造册,并将里正所报数据进行登记,以此做好问责。然后再进一步汇总上报到尚书省户部编制全国计账。
唐代户籍资料
此后到了明代,朱元璋再度将户籍制度推向高峰。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开始实行户帖制度,规定了一套相当完备的人口普查办法。户帖的格式和调查纲目,由户部作统一规定,并由户部集中印刷,然后颁发到全国各地。调查项目包括:户的类别,是民户,匠户还是军户;户主原籍,现居住所在地,家中男女老幼的姓名,年龄和人数,他们和户主的关系以及财产状况。
清代因袭明代的户口管理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度。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年)下令每年要统计户、人变化情况。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丁税并入田赋,以后增加人口永不加赋,即所谓“摊丁入亩”。即根据田产来收税,不按人头收税,因此导致清代人口激增。
乾隆六年(1741年),我国人口总数突破1亿,而据清末道光年间的统计,当时的人口已经达到4亿多人。
中国古代人口记录摘录
现代人口普查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口普查自1953年起,至今已进行了7次。这项意义重大的统计工作,也在第一次普查时引起了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马寅初的注意,他对人口普查的结果表示怀疑。
四十先贤-马寅初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和人口学家,著有《经济学概论》等,对中国的经济、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有当代“中国人口学第一人”之誉。
第一次人口普查工作采取了抽样调查的方法,即将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实际增长率。马寅初认为这种调查方法不能概括全貌。
建立生命统计,登记各个区域人口出生、死亡、结婚、离婚、迁入、迁出的人数,这样才有正确的人口统计。
——马寅初
”人口普查小知识:
正确的人口增值率的计算方式,应当是详细对所有地区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做详细统计,将年内出生人口减去年内死亡人口的差值除以年平均人数。
带着怀疑,马寅初经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到达30‰,这实在是太高了。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
1957年2月,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马寅初再一次就“控制人口”问题发表了自己的主张:“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如果不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不能控制人口,不能实行计划生育,那就不成其为计划经济。”马寅初的发言当即受到毛主席的赞赏。
作为计划生育的提出者,马寅初先生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人口数量和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后来,尽管实际并未像马寅初先生最初建议的方案执行,但在各大政策的实施之下,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人口普查数据的背后,暗含了人口在国家综合国力发展中的意义,以及国家在为解决生育、教育等民生问题所做的许多努力。数据背后,我们更应关心其根本——人。
唤起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高度关注,联合国将每年的7月11日设为“世界人口日”,而一个月后的今天,则是“中国人口日”。无论是解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还是我国人口普查的历史,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人口普查的深刻意义,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祖国。
💬
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分享你对人口普查的所见所闻所思
让我们一起从历史中学习,在科学中进步~
四十先贤
在中华世纪坛伫立的40位中华文化名人塑像,不仅向人们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在文化、教育、科技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还将成为展示传之千古的伟大文化巨匠群像的艺术博物馆,成为国内外文化、艺术、科技展示和文化艺术交流的场所。
这40位中华文化名人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在科技、教育、文化领域起到过推动作用的第一创造人,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科技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部分资料来源网络,侵删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撰稿:Constance
校对:小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