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解读】从诺曼底到《日出·印象》(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文泽时代文化艺术 Author 北京文泽时代


7月16日,“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在中华世纪坛开展,展览精选了61幅以法国诺曼底地区艺术为主题的35位艺术大师真迹,深具艺术价值。


我们特邀展览学术顾问李军教授撰文,从学术视角深度剖析策展的内在逻辑,揭露被以往艺术史叙事所遮蔽的另一个故事,原文将分为三部分进行连载。


#展览学术顾问


李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紫禁城学会理事。曾任法国国家遗产学院、巴黎第一大学艺术史系、哈佛大学艺术史系访问学者,哈佛大学佛罗伦萨文艺复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客座教授。



第一部分

Part.1


# 三个镜头


第一个镜头:    


1872年的一个清晨,晨光熹微。在滨海城市勒阿弗尔入住一家海景酒店的画家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打开窗户,看到了苏醒之中的城市,正随着海面上一片金色的波光荡漾。远处码头上耸立着的烟囱、吊车,和海面上高大的帆樯交织在一起,隐没于蓝色的阴影中;前景中一艘小船正在行进,摆渡人和小船在高光中的剪影,如同黑色的火焰在变幻中跳跃,也顿时跃入画家的眼帘,让他陡生画意,欲罢不能;于是他拿起画笔,将眼前的景象迅速记录于画布之上……(图1)   


图1 莫奈《日出•印象》

(Impression, Sunrise),

1872年


几个小时之后,随着一颗橙红色的太阳在海面和画面上同时升起,一个“印象”完成了。(注1)


第二个镜头:


两年之后,被官方沙龙一再拒绝的一群画家,以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德加为首,自主组织了一场展览会。他们借用著名摄影师纳达尔的场地,展出了这个落魄的画家集团的165件作品;在莫奈参展的12件作品中,1872年所画的海景画赫然在列。当展览手册的编辑问及莫奈,该如何给这幅画命名时,莫奈的眼前迅速闪回了当时画画时的情形——那天清晨中“雾气朦胧中的太阳”,和“船上高耸的几根桅杆”;因为这些情景更多带有莫奈个人的色彩,并不像是“真正的勒阿弗尔的景象”,于是莫奈回答说:“那就叫《印象》吧”。(注2)


第三个镜头:    


1874年3月25日开始的展览招致的不是褒奖,而是如潮的 “恶评”。大量的观众前往参观的目的似乎并非欣赏作品,而在于抖机灵和嘲笑——巴黎人的聪敏才智在这里发挥的淋漓尽致。继有人把这些画的画法说成是用几管颜料装入手枪再打上画布,一位叫路易•勒鲁瓦(Louis Leroy)的批评家,还把毕沙罗笔下风景画的朦胧景致,戏谑为仿佛眼镜上的污垢,以至于让一位官方画家屡次三番摘下眼镜去擦拭。(注3)


当然,这位批评家最著名的贡献,是为整个新艺术运动贡献了一个响亮的名称 “印象派”(Impressionisme)——取自前述莫奈海景画的名称,只不过正式展出时,它变成了更通俗的《日出•印象》(Impression, le soleil levant)。勒鲁瓦借助他笔下虚构的官方画家在画前气成“深红色”的脸,和“毛坯的糊墙花纸也比着海景更完整些”的訾语(注4),深刻传达了时代主流艺术场域对于新艺术的不解和不屑。因为与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刻画事物本质的精微线条和素描相比,莫奈式用短促的笔触捕捉瞬时光影的色斑色点,正如法文中表示“浮光掠影”“模糊”“不确定”意思的“印象”(l’impression)一词那般,实在是不登大雅之堂之至。


然而,新艺术的历程一旦开启,居然无法遏制。伴随着机械复制时代大众传媒而流播扩散的,是“印象主义”或“印象主义者”概念的不胫而走。这个概念虽然在短时间内仍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却注定将为参加这一运动的每一位莫奈们带来莫大的荣誉。


泰山必起于毫末,伟大未必不平凡,但平凡不能诠释伟大。在《日出•印象》表象的另一面,其实连带着一个广阔渊深的世界。首当其冲的,是它所诞生的场所及其精神。于是,莫奈的“印象”变成了莫奈的画《印象》。


# 诺曼底:交汇之地


莫奈绘制《日出•印象》的地方正是他的家乡勒阿弗尔,而勒阿弗尔位于塞纳河的入海口,是法国北部大区诺曼底的一个滨海城市。


虽然诺曼底在地理上位于法国北部边陲,但在历史上,它并非一个边鄙之地,而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它的对面即是英格兰,中间隔着一个小小的英吉利海峡(法国称“芒什海峡”),二者最近处仅仅相隔34公里。历史上,它是英法两大民族千年恩怨的拉锯之地。其名称“诺曼底”(Normandie)本得自北方诺曼人(Norman意即“北方人”,维京人的一部分)自9世纪入侵法国之后所获之地;诺曼人后来又在诺曼底公爵威廉一世(Williame I,1028-1087)时代,越过海峡征服了英格兰。而作为诺曼底公爵的传统领地,诺曼底以后又成为英格兰在法领土的一部分。这种错综复杂的领土关系,在14世纪又演变成为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其中诺曼底,始终处在英法之争拉锯战的前沿。


以后,1805年,拿破仑曾经考虑从加莱出发征服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继1940年发动了从敦刻尔克的大撤退之后,又于1944年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成为二战中最终战胜法西斯的扭转乾坤之举。莫奈的故乡勒阿弗尔旧城,正是在登陆作战中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其在战后根据著名建筑师佩雷(Auguste Perret,1874-1954)的方案得以整体重建;所重建的新城作为战后城市规划和建筑的杰出典范,于2005年获评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   


在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上,诺曼底向以粗砺荒蛮的海岸线和海景,以无数壮观的中世纪古堡、教堂和古城而著称。从十九世纪开始,它逐渐成为了艺术家和文人们寻幽访胜的圣地。


# 另一个巴比松


得风气之先的仍然是海峡对面的英国人。1802年,随着英法之间的亚眠和约(la paix d’Amien)签署,两岸之间的敌对状态暂时消弭。英国人恢复了传统的远足欧洲大陆的“大壮游”。而诺曼底正是从英国到欧洲大陆的第一站。1822年伦敦出版了科特曼(J.S. Cotman)和D.透纳(D.Turner)合著的插图版《诺曼底古代建筑》(Architectural Antiquities of Normandy)一书,从1820年起又陆续出版由泰勒男爵(le baron Taylor)主持、众多作家和插图家参与其中的20卷巨著《古代法国的如画和浪漫之旅》(Voyages pittoresques et romantiques dans l’ancienne France),其中的第一、二卷关注的正是诺曼底古迹(分别出版于1820、1825年);这部分插图中就有年轻的英国风景画家波宁顿(R.P.Bonington,1802-1828)的手迹。众所周知,他的水彩画(图2)对于法国画家于埃(Paul Huet, 1803-1869)和柯罗产生了重大影响,将他们从学院派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转向对自然和风景的研究。


图2 波宁顿水彩画《鲁昂》

(Rouen),

1825年


图3 透纳《翁弗勒尔,从西部观望诺曼底》

(Honfluer, Normandy from the West),

约1832年


除了波宁顿之外,热衷于描画诺曼底风景的英国画家中还有更重量级的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1820-30年代,透纳频繁出没于塞纳河入海口一带的诺曼底海岸,用他那神出鬼没的水彩技法捕捉城市、港口、古迹和人群的光影及其内在的诗意(图3)。水彩画法本来只是彩色素描画法之一,更多地用于辅助地形景物测绘的实际用途,但在英国水彩画家那里,这种技法被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尤其是透纳,他的水彩画用笔迅速、色彩明快,专注于表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布局关系,而不汲汲于物体本身;他更善于表达大气的氛围、迷蒙的远景和水天一色的落日余晖等奇幻场景。这种蕴籍而朦胧的效果仿佛经由高速运行中的现代化交通手段所致,反映了处于工业革命高潮之际的英国和英国人典型的视觉经验。透纳的风景画曾经深受十七世纪法国画家克洛德•洛兰(Claude Lorrain,约1660-1682)的理想风景画的影响,但现在,这种影响经过现代经验的洗礼,再一次越过海峡,反哺欧陆。


英国式风景画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聚集于诺曼底海岸。圣西默翁农庄(ferme de Saint-Siméon)本来是塞纳河入海口翁弗勒尔附近的一处乡村客栈,其地望兼具海景和田园之趣。自从早年接待了布丹(Eugène Boudin,1824-1898)等人之后,农庄和农庄主人图当妈妈(la mère Toutain)逐渐名声鹊起,到这里画画兼住宿的艺术家纷至沓来。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柯罗(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796-1875)、杜比尼(Charles-François Daubigny,1817-1878)、布丹容金(Johan Barthold Jongking, 1819-1891)、依萨贝(Eugène Isabey, 1803-1886)、米耶(François Millet,1814-1875)、莫奈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都是这里的常客,以至于此地逐渐形成一处绘画的圣地,甚至有了“诺曼底的巴比松”的美称。(注5)


确实,巴黎南部枫丹白露森林中的巴比松小村比诺曼底农庄更早成名,其原因也是因为画家的聚居。从1830年左右开始,在英国画家康斯坦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的乡村风景画影响下,泰奥多尔•卢梭(Théodole Rousseau, 1812-1867)、柯罗、杜比尼和米耶等画家相继来到巴比松,在这个位于森林和平原交界处的宁静村庄定居下来,沉浸于描绘四季递嬗、晨昏日夜中平凡的乡村生活。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后来同样也参加到诺曼底风景的发现与描摹之中,经常往来于两地之间,但巴比松与“诺曼底的巴比松”相比,仍然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景和风格。巴比松画家的作品更接近于康斯坦布尔式的唯美主义和理想化的田园风光,他们更喜欢柔和的光线和色彩在明暗中的和谐配置;他们虽然也在户外画画,但绝非真正的外光画法,而是把户外速写的东西带回户内完成。这使得巴比松画派的作品总是弥漫着一丝优美而感伤的情绪,这种情绪与其说来自风景本身,毋宁更来自画家内在的心绪和画师于画室内的意匠经营。与之相比,诺曼底的风光更为粗旷,风景更为弘大,气候更为严酷,光线更加强烈而变化莫测,因而需要发展出更符合于本地风光的独特的风景画法。    


欧仁•布丹正是诺曼底本土诞生的风景画家。出身于水手之家的布丹从小就谙熟大海和水性,他被来自荷兰的画家容金教以外光画法,以后又将这一画法传授给更年轻的莫奈。因为对景写生之故,为了迅疾捕捉风景中变化莫测的光影效果,画家在作画过程中必须做到手眼相应,这一过程必无法容纳任何传统绘画中不可或缺的观念或思想存在,于是,正如罗斯金所说,艺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种没有现实思想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道德教益的艺术,一种不带有任何历史负担、不歌颂上帝的荣光的艺术”(注6),应运而生。 


图4 布丹《维莱维勒海滩》

(La plage  à Villerville),

油画,1864年


图5 布丹《贝克,低潮中的渔民》

(Berck,pêcheurs à marée basse),

油画,年代不详


这就是我们在布丹的画面上所能看到的东西(图4、5):除了沙滩和旷野、波浪和船帆、苍茫的天空和瑰丽的云彩、人群模糊的背影和剪影,以及粗旷的笔触之外,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它却能赋予我们以难以言说的满足。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两位诺曼底之子——籍籍无名的画家杜布尔(Louis-Alexandre Dubourg, Honfleur 1821-1891)和将一生献给诺曼底的巴黎人卡尔斯(Adolphe-Félix Cals, Paris 1810-Honfleur 1880)——身上,看到较之他们的朋友布丹更为执拗的诺曼底素质。杜布尔致力于将现实主义与色彩,亦即观察的准确和恣肆的笔触相结合,在画面上形成一种“节制的诗学”(une poétique de la réserve);作为另一个诺曼底人却终日痴迷于巴比松的弗朗索瓦•米耶的爱好者,杜布尔为诺曼底营造了一种可堪与巴比松的米耶相颉颃的日常生活的诗意(例如《在海滩上拾牡蛎的妇女》,图6),但却以极为细密繁复的印象主义色点和纯粹的造型,创造了纪念碑式的崇高。


图6 杜布尔《在翁弗勒尔海滩上拾牡蛎的妇女》

(Ramasseuses de moules sur la plage de Honfleur),

油画,1876年


卡尔斯曾被批评家誉为“印象派的真正发明者”。在他清贫的一生中,正如他的肖像画试图“从悲惨世界的深渊撷取诗意”,他的风景画则择取极低的视点和极宽阔的视域,在晨昏与日夜,从孤独中也在幸福中,将诺曼底风土中一个个无我之境,升华为令人难以企及的天堂(图7)。   


图7 卡尔斯《维莱维勒的悬崖》

(Falaise à Villerville),

油画,1870年



伟大的诺曼底犹如一个能动的主体,迫使它的儿子与它面面相觑。但迄今为止,诺曼底另一个伟大的主角尚没有上场。



— 未完待续 — 


注释部分:

1.关于莫奈绘制《日出•印象》日期的最新讨论,参见唐纳德•奥尔森著:《对〈日出•印象〉创作时间的推定》一文,载玛摩丹莫奈博物馆编:《莫奈日出•印象》,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上海天协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出版,2020年10月版,第29-49页;关于绘制时间的讨论,参见同上书,第22页。

2.详情参见玛丽安娜•马蒂厄著:《饱受争议的〈日出•印象〉》一文,载玛摩丹莫奈博物馆编:《莫奈日出•印象》,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上海天协文化、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出版,2020年10月版,第56-57页。

3.参见约翰•雷华德著,平野、殷鉴、甲丰译:《印象派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10页。

4.同上书,第213-214页。

5.参见约翰•雷华德著,平野、殷鉴、甲丰译:《印象派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95页。

6.转引自Alain Tapié, Peindre en Normandie, XIXe et XXe siècles, Conseil Régional de Basse-Normandie, Imprimerie Nationale Editions, Paris, 2001, p. Xv。



展览将持续至今年十月

欢迎大家前来现场观展

亲身感受诺曼底与印象派画作的魅力!


 大坛展讯 


《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


展览时间

2021.7.16-2021.10.15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二层世纪大厅


票务信息

优惠票68元

单人票98元

双人票178元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小程序购票参观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供稿:北京文泽时代文化艺术

校对:小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