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叶强:印象派与技术革新(附回放)
为更好帮助观众深入解读“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7月24日,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特邀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叶强进行公益讲座——《印象派与技术革新》。
讲座现场
讲座从印象派作品的赏析展开,结合印象派产生的时代背景,讲解印象派代表画家与印象派的艺术成就,重点讲析了科技发展给艺术流派带来的技术与理念变化,拓展分析艺术史上的类似作品与流派,并梳理艺术与科技的共生关系。
*文章末尾附讲座回放录像
主讲嘉宾
叶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从事当代绘画教学、研究与实践。个人作品百余次参加国内外各种专业展览,如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变异的图象——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上海美术馆),从西南出发——西南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 (意大利)等。
精彩内容回顾
# 引言 # 印象派
关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科学和艺术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通常,我们理解的科学是理性的,逻辑的,它研究事物的共性和一般规律。而艺术恰恰相反,它是感性的。艺术更多地呈现一种个体状态,质疑共性与一般。感性和理性,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相互之间,彼此成就。
今天,我们提倡“跨学科”研究,在艺术领域谈“艺科融合”就是想把科学和艺术的多门学科打通,整合研究。我们对艺术总有一种概念化的理解,觉得如果一件事情不太正常,或者一个人做了什么不太符合常理的事情,多半艺术家所为,例如梵高,典型的艺术家。误解艺术完全是非理性的,与科学格格不入。但是,艺术一定是纯感性而科学就一定是纯理性的吗?
关于印象派绘画的变革。相较于以前的古典艺术,印象派对光有不同的认知,从而对光所呈现在物体上反映的色彩,有了不同的表现。印象派的画面特别感性,其实藏在绘画后的是对科学的理性认知,是基于对光学理论及认知心理学等理解之后的呈现。印象派直到今天仍深深影响着我们对色彩的认知以及对色彩的艺术表现,这与科学的光学理论密不可分。
# 色彩的基础知识
简单介绍一些基础的色彩知识,便于我们认识印象派的用色。第一是补色,它是人的一种视觉残象的生理反应;三组补色:蓝色和橙色、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补色对我们视觉产生的冲击力,远远大于明度上的对比。在印象派的绘画里我们经常看见补色关系的使用。
第二个概念是固有色,通常,我们将在日光下物体呈现的颜色称为固有色。其实这也是个模糊动态的概念,一天中日光会变,固有色也会变。还有就是光源色和环境色。光源色指受不同的自然光与人造光影响下物体呈现的不同颜色;物体受周边色彩环境的影响,反射呈现出相应的色彩变化就是环境色。这几个关于色彩的知识在印象派的绘画里都有充足的体现。
今天我们认识到,色彩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远远大于我们对形的认知。通常我们观察物体,第一眼感知到的就是色彩,然后辨别形象,再由我们的理性介入。辨识形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色彩直接带来的视觉与情绪变化是最大的,而印象派绘画的着眼点也是在色彩上面。从印象派开始,色彩可以独立于形象,甚至高于形象。之前的古典绘画一定是形象为主,而色彩仅仅是一种附庸,是装饰,这句话的大意来自安格尔。印象派对色彩认知的改变,反映在绘画上则是对色彩表现的变革,这些都是基于科学对色彩知识的不断探知所得。
今天的主题是“技术革新”,我们普遍认为,新就是好;但是在绘画领域,不一定是越新的越好。印象派绘画在技法上就不是新,所以当时有人讥笑印象派绘画完全是草图。如果不说这是一个池塘,光看画面的上半部分,很难想象这是在画水,包括近处的画面,我们很难想象它是投影。印象派的新是因为它对绘画全新的认知理念,导致绘画技法及绘画语言的不一样。
当然,印象派出现历史变革的重要因素,还有艺术人文发展的影响,不光是科技发展所致。
# 色彩并置的表现
印象派绘画对于光的表现,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色彩在用笔上的并置使用。牛顿用三棱镜分色实验后,知道了日光是由不同颜色组成的。我们看到物体的不同颜色,都是在头脑里综合处理之后的感受。基于此,印象派艺术家认为应该还原万物本真的状态。所以画绿色时,不直接用绿色,有时用蓝和黄直接在画面上进行并置处理,而不在调色板上进行调和。
这幅莫奈的绘画作品充分体现了印象派在色彩上的认知。我们明显能感觉到阳光下草垛灿烂得耀眼,甚至能听到草在阳光下啪啪作响的声音;如果换成一张黑白图片,一定没有这样的阳光的效果,就在于画面笔触色彩的并置以及补色关系的恰当使用,才能真实地捕捉下这个瞬间。
印象派主张艺术家去户外直接捕捉光,去写生。这之前颜料都是艺术家自己进行研磨,在画室里面搭配各种色粉与油来制作,携带特别麻烦。而在印象派稍早的巴比松画派时,就有便携式的颜料出现,科技提供的便利性,使得艺术家们可以非常轻松地携带颜料出门画画,更加方便。
# 表意 # 后印象派
初学画画,老师常常告诉我们,一定要画对象,不要临摹对象,要将主观因素介入到你的绘画里面;后来又知道,在画之上,还有更高的层次,写。即在画的基础上,忽略细节,将艺术家个人气质及对对象的认知理解等因素结合,去表意。写是更高的境界。如书法,作为我们中国艺术的精髓,表形表意,表达自我。
从照相机的发明到大众普及,摄影替代了绘画的写实记录功能,传统绘画的写实意义与价值在那里?还不如拍一张照片。于是艺术家在追求“真实”的同时,不再去简单地描摹物象,而是主观去画,去“书写”意象。
从科技革新到艺术理念的改变,最后体现在绘画的表现上,然后深深影响了印象派之后重要的绘画变革。印象派在艺术史上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印象派之后的绘画上,三位艺术家:梵高、高更、塞尚引领艺术走向了不同的自由方向。
这三位画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绘画模式,梵高自信地表达自我,直接影响了表现主义绘画;高更思考人生意义,作品的象征性与隐喻影响了后来的象征主义及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塞尚重视绘画自身的视觉审美,影响了结构主义、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等。传统绘画理念被打破,给绘画带来了新天地。
19世纪末叶开始,西方绘画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科学技术、艺术观念的变革中,传统绘画受到极大挑战,不再以模仿、再现自然为艺术创作的原则,拓展艺术对“真实”的理解与艺术本身的含义。
# 照相写实主义
延展一下,举一个科技和艺术结合紧密的例子:照相写实主义绘画。
之前讲到照相术的发明极大地挑战了当时的写实绘画,但是艺术家认为绘画一定能创作出比照片更加“真实”的图像,因为我们的眼睛能够弥补照相机记录图像的缺陷。于是分析照片成像的视觉原理,结合科技手段,反思当时的社会发展,创造了艺术史上的重要流派——照相写实主义绘画。
照相写实绘画告诉我们,视觉的真实不在于无休止的细节,而是对比关系。科技和艺术结合的照相写实绘画,其影响是深远的。科技质疑了绘画写实的意义,同时为绘画探索抽象主义找到了出口。
今天,科学技术以多样的方式更多地参与艺术之中,极大地拓展了艺术的表现材料与手段,如数字信息技术、各种新媒体影像技术等。它们已不仅仅是艺术表现的某种语言和方式,不是简单的从属关系;同时给我们带来了艺术理念的改变。
比如,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程序,让机器自己以所谓理性的方式去参与到我们的绘画里,但参与之后的画面效果,是之前没法预测的。最终呈现的也许是比我们人类的感性更感性的一个画面效果。那么,什么是理性,什么是感性?有一种说法,科学的终端可能是感性的,是艺术;而艺术的终端呢,也许是科学,是理性。
# 艺术与科技
讲座现场
艺术创作不是靠逻辑推演出来的,理性推演出来的可能是科学,或者是美学、哲学;艺术创作也不是靠理论能够指导出来,它是感性的,是某种可遇不可求的思想邂逅。
如今,我们的科技发展呈几何倍数的递增,今天的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梵高的风格,画出一模一样的、甚至比他还要有梵高特点的绘画,但那不叫艺术,仅仅是模仿而已。艺术一直的探索与思考就是,人何以为人,而不是物、或一个科技的生物。我们怀着最朴实的想法,从感性人的角度,理性质疑接下来可能的革新进步。
艺术与科技的未来?没法预测,这恰恰是艺术最可贵的地方,艺术的发展永远充满了未知与期待。科技和艺术,从前、现在、将来都是好朋友。相互帮助,相互批评,相互成全。
展览期间我们还将继续推出更多文化大咖
对于印象派和展览的深入解读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大坛展讯
《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
展览时间
2021.7.16-2021.10.15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二层世纪大厅
票务信息
优惠票68元
单人票98元
双人票178元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小程序购票参观
监制:昭一
责编:心宇
校对:小清
声明:讲座中所涉及学术研究成果归叶强所有。此研究成果转化并发布的内容及文字,系叶强同意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用于公共教育及宣传。任何转载及部分使用本研究成果内容,需提前经由叶强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