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与未来】第二场|无墙美术馆的策展与实践
9月11日-28日,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主办,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协办的2021“策展与未来”青年策展人系列学术座谈活动陆续在中华世纪坛举办。
本系列活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总策划、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担任召集人,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副馆长高敬担任总统筹。邀请8位学术召集人、8位学术评议人和32位青年策展人共同参与。学术主题包括:“为公众策展:美育的超链接”、“无墙美术馆的策展与实践”、“跨文化研究与国际特展”、“影像艺术与策展机制”。
9月15日,第二场学术座谈会的主题为“无墙美术馆的策展与实践”。活动现场,学术召集人、学术评议人与青年策展人进行了主题发言及圆桌讨论。
第二场|无墙美术馆的策展与实践
(上半场)
学术召集人 王璜生
学术评议人 刘礼宾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学博士、中国美术馆艺术传媒推广部馆员 徐梦可
人类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教授 陈晓阳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员、《美术馆》杂志执行主编 王静
圆桌讨论
上半场学术召集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王璜生,演讲的题目是《“无墙”的空间与边界》。首先,他强调了“无墙”的重要性,并举例两位西方为此作出贡献的人物——马尔罗和杰•克朗的观点,讨论了“文化去中心化”“共享文化精华”等问题,以及提到了法国当代艺术基金的突破性做法。
他还讲述了对于无墙美术馆的一些思考方向,一是如何“打破围墙”走向社区,二是文化民主化的问题,三是教育公共化与平等化问题。同时,他也指出,“无墙”是应该有边界的,强调知识与学术的坚守及公共权益的守护。并总结出“所谓美术馆的无墙或者策展无墙,更多来自于知识理念、工作理念、管理方法等等的一种更新与变化。”最后,从展览的策划来探讨所谓策展、艺术家、展示方式、空间、空间艺术品关系等等相关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学博士、中国美术馆艺术传媒推广部馆员徐梦可博士的演讲主题是《想象的美术馆——记忆、变形和新的美术史书写》,她首先从经典文学文本中引出记忆、逻辑和表象之间形成的关系,并引申至美术馆的知识生产系统。随后,她主要从理论角度回溯了无墙美术馆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梳理了美术馆的知识、空间和作品之间关系的变化,最后探讨了“无墙”美术馆这个概念带来的启发,以及书写真正的世界美术史的可能性。
人类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陈晓阳教授,她因为人类学专业背景需要长期在社区中做研究,近年才转到美术馆管理岗位,因此她并不只从美术馆的角度看待社区,而更多关注社区观众如何看待犹如文化飞地的美术馆,想吸引公众或者社区居民进入美术馆,需要创造破冰的机会、场景和逐渐彼此认知的过程,以符合社区的常识、情理与文化惯习。同时,社区发展本身有非常强的主体诉求,还需要讨论美术馆未来的在地能动性。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员、《美术馆》杂志执行主编王静,演讲主题是《到社区乡村和网络去--对无墙美术馆的想象与落实》,她从媒介传媒观察的视角来看现在无墙美术馆发展的历程,以及它对未来可能展开工作的启发。还梳理了不同历史时间段中博物馆发展的变化,以及导致今天美术馆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对于无墙美术馆的想象和实践具体的工作。最后,她指出,无墙美术馆的角色未来就是一个资源的中心,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一个实验室,一个跟本地人和游客能够共同分享、共同学习的学校。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北京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秘书长刘礼宾对上半场做了总结和点评:
王璜生馆长把“无墙美术馆”的渊源以及发展流变进行了非常清晰的展现,重点指出“去中心化”、“文化民主化”是“无墙美术馆”的核心要义。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无墙的边界”的问题,即“知识与学术的操守”、“判断和问题意识”、“公共性和公共艺术”的价值。艺术家创作对以“美术馆”作为象征物的艺术世界规则的冲击其实是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潮流。在此,王璜生馆长针列举具体个案给出了具体判断。
如果说王璜生馆长的演讲体现了“无墙美术馆”观念对美术馆“边界”的破解从而引起的一系列变化,那么第二位发言人徐梦可则重点强调了“无墙美术馆”的内部含义以及精神层面。大家知道,“无墙美术馆”的法文原意是“想象的美术馆”,翻译到英文的时候才变成了“无墙的美术馆”,这一转变,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又被有意或者无意的放大了,但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马尔罗所强调的美术馆担当起“构建精神世界”的功能。在我看来,这是小说家、文化学者(不仅是法国文化部长)的马尔罗提出“无墙美术馆”的基础,也和当时流行于西方的“解构主义”背景遥相呼应。
第三位演讲者是广州美术学院的陈晓阳教授,她在“无墙美术馆”的概念启发之下,提出从“知识生产”到“关系生产”的转变,重点列举了她实践的两个艺术策展案例。她以具有地域特色,并承载文化记忆的日常用品和物理空间为出发点,重新构建当地居民和美术馆的关系,并推动新型关系的生成,给了我们生动的启发。
第四位演讲者是中央美术馆美术馆馆员王静,她特别可贵的是把疫情以来世界各地的无墙美术馆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梳理,尤其提出现有的科技发展对“无墙美术馆”观念进行推进的可能性,同时还给出了对“网红”带动展览模式的正反向思考。这些案例以及思考,也让我们考虑在现有条件下,中国的美术馆在展览模式的未来变化可能性。
圆桌讨论现场
第二场|无墙美术馆的策展与实践
(下半场)
学术召集人 彭锋
学术评议人 王春辰
江苏省美术馆策展人 丁雅力
策展人、自由撰稿人 段少锋
青年艺术100总监 彭玮
凤凰艺术、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学术策划总监 周赫(线上参会)
下半场学术召集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教授,他演讲的主题是《艺术介入社会:从批评到建设》。他指出,介入式艺术从后现代开始是比较强势或者主流的艺术,西方从1983年反审美开始,艺术就开始有了一个很强的转向,但是介入艺术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呢?是值得探讨的,以及中国式介入艺术给我们制造出一种怎样的艺术理论,以此,他列举了几个建设性介入的案例对此进行了逐一阐释。
江苏省美术馆策展人丁雅力,演讲的题目为《隐蔽的互动——新媒介视域下策展思路的变迁》。通过以南京当代艺术的在地实践与商业引导的户外艺术装置为例,分享、探讨了新的艺术形式如何给公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与思考,同时以江苏省美术馆策划的展览受众效益为例,借助观众反馈机制,搭建与公众交流与表达的平台,以期让美术馆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公共空间。
策展人、自由撰稿人段少锋,介绍了他参与发起的花家地双年展这个项目三届以来的策展历程以及呈现形态,花家地双年展迄今为止举办三届,从第一届的社区艺术实践到第二届的文本写作,再到第三届极富寓言式的“不存在”主题,花家地双年展从社区到互联网虚拟空间的传播,在未来将持续在无墙美术馆领域的实践。最后,他提出在后疫情时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更为普遍的使用,直播、社交网络、公共影像、VR等技术促使虚拟公共空间的边界不断被拓展,线上展的概念在后疫情时代迅速的变化和发展,本身也体现出无墙美术馆在虚拟互联网公共空间的可能性。未来第四届花家地双年展也将在虚拟空间和现实的社区空间联动进一步做无墙美术馆的社会艺术实践。
青年艺术100总监彭玮,围绕《新语境和新实践》展开演讲,她提到,在当下的语境中,艺术如何能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改造、融入、修复等作用,是我们当下艺术工作者共同思考的时代话题。以正在实施的易水三年展引发的策划和思考出发,谈到艺术与社会和乡村的三个关键词,在她看来乡村复兴更重要的是人主体价值的复兴以及乡村文化的复兴,以及对自我认知的复兴,在这其中当代艺术必须是有文化启发、社会干预以及教化人心的作用的。
凤凰艺术、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学术策划总监周赫,演讲的主题是《开放美术馆:请公众走进,不如走进公众》。她从媒体观察者和美术馆未来运营者的角度,谈及对民营美术馆的思考。以数据简要分析了民营美术馆目前的生存难度;及利用新媒体艺术吸引大众的趋势,提出娱乐与教育的平衡性问题。列举了自疫情线下空间运营受阻后,美术馆通过云端,借由游戏、媒体平台建立的新兴公众互动,及独立线上展览案例,促成的“观看”模式、参与形态及思维方式改变。最后她强调,新型媒介可以扩大美术馆的有效性和场域,但做好知识转化与链接,让美术馆来到公众身边,才是更需要美术馆运营者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问题。
下半场学术评议人、策展人、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进行了点评。他谈到:
第二场的演讲和第一场其实是紧密相连的,第二场的五位发言人也形成了一个互动互振互文互撑的有机的发言。我们在讲“无墙”的美术馆,“有墙”的美术馆依然重要,我们可以看到有形美术馆扮演的重要角色,包括教育等。学术召集人彭锋老师在开场发言谈到艺术介入社会,这样一个现象与无墙美术馆墙的打破和融入社会是整体相关的,墙内墙外是现实的场域,也是心里的关口,可以看到有墙和没墙其实是一体的。美术馆作为一种概念,作为一种文化的现象,从无到有,从今天走向未来,它在不断演进演化,墙只是个物理现象。
无墙美术馆的理念其实遍及了所有的领域和地方,是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艺术非强制性的、非外力强推式的介入社会。彭玮用一个艺术乡建的项目做了强有力的回答,它有构建的功能和价值,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更具体更有必要去这样做。段少锋策划的花家地双年展也走出了美术馆,新一代人如何接受前一代人的引领,当受到启发和感染时就要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实践。丁雅力在南京策划的动画展也具有启示性和创意性,不再是过去单一的图片或草稿的形式,大家可以接受当代艺术和工作方法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周赫的发言提到无墙美术馆跨越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无墙也包括传播,自媒体、社交媒体等。这一切构成了与美术馆的同体,有墙和无墙的共在。
可见无墙就是要走向所有的环节,甚至在自己的家庭、事业等任何一个领域都来实践,包括和社区和人群互动的人文的交流。艺术已经变成是和社会交流的方式和方法,它不再仅仅是一幅画、一件雕塑,它涵盖很多内容。无墙和有墙都是社会的有机组成,我们需要在完善有形美术馆的同时,更把无墙美术馆看成是一个整体,让艺术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墙里墙外成为一体。
圆桌讨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