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丁宁:爱上自然,不止是浪漫——欧洲风景画揽胜


聚集在太阳周围的云彩, 

静静地注视着人们的眼睛, 

打量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摘自〔英〕约翰·罗斯金《现代画家》


在展作品



本次“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收录了61件来自19世纪-20世纪艺术大师的真迹,其中大多是对诺曼底地区风景的描绘。8月28日,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特邀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进行公益讲座《爱上自然,不止是浪漫——欧洲风景画揽胜》。讲座从风景这一词汇入手,结合各时期具体作品,梳理了从古希腊到印象派风景画发展的历史脉络,对比了中西方山水画与风景画的异同,并着重讲解了本次展览中莫奈在诺曼底海边的画作《埃特勒塔》。



讲座嘉宾

丁  宁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兼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教育部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等。曾任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教授、系主任。1993-1994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美术史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为哈佛大学美术系高级访问学者。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最高研究基金、德国ZKM研究基金、美国盖蒂研究基金、哈佛大学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中心研究资助、美国泰拉基金会(欧洲)客座讲授项目、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以及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曾在英国、美国、韩国、印度、爱尔兰、希腊、越南、加拿大、挪威、德国、日本、法国、克罗地亚、俄罗斯,以及香港、台湾等地讲学。


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艺术的深度》《西方美术史十五讲》《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美术鉴赏》《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看懂美术》《西方美术史》《视远惟明——感悟最美的艺术》和《图像无言——阐释艺术的意蕴》等。

主要译著有:《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罗瓦》《毕沙罗传——光荣的深处》《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媒体文化》《博物馆怀疑论》《视觉品味――如何用你的眼睛》《解码西方名画》《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达·芬奇的<蒙娜·丽萨>与肯尼迪夫人》和《中国园林》等。




#1 风景/landscape


在语用史上,“风景” 一词是一种比较晚近的措辞。大概在16世纪90年代,英文辞书中才有了从荷兰语借过来的“landschap”和“landskip”,而“风景”(landscape)的拼法直到1605年才出现。


事实上,有关风景画的研究是更为晚近的事了。1771 年,《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甚至还直言不讳地将风景画看作是“一种等级最低的绘画”。直到19世纪,约翰·罗斯金的著作《现代画家》令人赞叹地展示和剖析了风景画的方方面面。此外,1871年,他在牛津大学的三次讲演(《论风景的讲演》)更是深入浅出地论述了风景画的轮廓、光影与色彩的微言大义与重要性。



罗斯金说:“风景画是对人类生存所约定的物质境遇的深思熟虑和激情洋溢的再现。它模仿的方方面面与记录的诸种现象都是对人类有害或有益的可视事物。同时,展示人类与之应对的方法,从中得到快乐或是痛苦,这些要么是值得效仿的,要么是值得感同身受的沉思。”




真正的风景画是有一种来自人的灵魂的力量和深度的艺术品,它会带给人以启迪,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对客观对象物的照相式描摹而已。 



#2 风景?山水?


为什么中国画里面出现的风景不叫风景而是叫山水呢?两者有何区别?我认为山水反映着中国人的宇宙观念,即万物充满了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永远是阴阳之间的交互。所以看山水画时可以发现,很少只画山或只画水,山水常常是在一起的,这是一个哲学观念推动的对于山水的理解。



东方—山水—阴阳协调—顺乎自然(天人怡然)

西方—自然—优美崇高—征服自然(痛感)



另外山水画常给人以天人怡然的感觉,很少出现自然本身对人的压迫。而西方绘画则不同,它们并没有强烈的阴阳协调的观念,它就是自然本身,而这通常呈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种,自然本身是优美的,比如连绵起伏的山峦,缓缓流动的水,虽然不是阴阳的结合,它可能是一种优美的场景,尤其是田园式的。但是还有一种在西方的绘画里面出现的风景,我觉得是崇高的,这个崇高不是道德意义上的崇高,而是指当对象的质或者对象的量,远远超过我们平时期待的时候,比如说遇到雄伟的山,面对浩瀚的海,这个时候个人的主体会觉得不存在,会渺小,甚至会产生隐隐的痛感。


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827, Thomas Cole


这是19世纪美国的一个著名画家托马斯·科尔的《最后的莫希干人》。这幅画是很难轻易地进入其间,因为没有看到路,你进不去,而进不去常常是美国这个时期风景画一个非常重要的追求。强调的是风景本身一种强大的自然的力量,或者是常人所无法到达的那个地方。所以这个风景画跟中国画不太一样。


《明皇幸蜀图》,唐,(传)李昭道


再举例,如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的山水部分,其实凑近看会觉得有点奇怪,因为你能看到山的各个角度,有近景,有远景,同时还有平视和俯视。当自然本身能够在我们视野当中历历在目的时候,哪怕这个山有多高,多么雄伟,依然会让人觉得有一种亲切感,而不是压倒你、有不可知的、神秘的、排斥你的一种感受。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山水跟西方的风景画就是不一样的,材料不一样,方法不一样,而后面的观念的世界里面支撑的东西显然也不一样,这是我们概括的关于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之间的区别。



#3 风景画历史梳理


历史地看,风景画的发展确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古希腊时就已经出现了风景画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元素,在《画有燕子的风景》中已经出现了岩石、百合、燕子等元素,虽然这幅画装饰感压倒了真实描摹, 整体上显得简约而不丰富,缺乏风景画迷人的光影处理,但确实是西方第一幅风景画


Painted Garden, Villa of Livia, 30-20B.C.E.


古罗马时期,风景画的元素明显变得更加丰富了。画中树木上的果实,上面飞翔的小鸟,自然本身丰富多彩的东西,在这个壁画里面有了一个非常显著的提升。


Annuciation, 1472, Leonardo Da Vinci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对风景的描绘才有了长足的发展。达芬奇早在1473年的时候就创作出了纯自然的一个场景,而且这个对象并非虚构的,而是托斯卡纳的实景,意味着此时风景就已经成为艺术家观察、表现的一个独立对象,艺术家观察自然的态度已经确立,而且描绘户外场景的技巧已经到了较为成熟的地步。这一点在《天使报喜》和《岩间圣母》中也有所体现:虽然是宗教题材,但是它后面的背景已经是一副完整的风景画。甚至有地质科学家都赞叹过,他在《岩间圣母》(1486 年,卢浮宫)中对岩石的描绘几乎到了一种无可挑剔的程度,这是与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高超的描绘技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The Virgin of the Rocks, 1483-1486, Leonardo Da VInci


通过达芬奇,我们也能看到:风景画从出现到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是与人的认识相联系的。在崇尚神的时代,自然本身的重要性是等而次之的,甚至完全会被轻慢或排斥。可是,达芬奇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他深深地怀疑这一点,他认为自然不可能在七天之内就出现,一个漫长的岁月、漫长的沧桑的变化当中才会形成自然,所以他的观察是从对于神的怀疑开始的。他要我们去关注自然的本身,而不要去关注宗教里面的那些设定,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上的飞跃。


The Tribute Money, 1426-1427, Masaccio

The Tempest, 1506-1506, Giorgione


在马萨乔的《纳税银》中,背后的山和大海已经能让人产生非常强烈的共鸣,画家对风景的表现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威尼斯画派也是如此,乔尔乔内的《暴风雨》开启了一种诗意地描绘风景的传统。你能看到风景本身的优美、多样、甚至充满了象征的意味。有人感慨这幅画甚至可以作为元绘画、画中之画,这个画超越一般的画,可以做各种各样有逻辑性联系的解释。


Landscape with the Fall of Icarus, 1560,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同一时期的北方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的《伊卡洛斯的坠落》已经开始摆脱宗教的含义。这幅画面人物的表现和风景的表现,几乎是一对一,而且通过斜对角线的一个区分,把人的劳作和远景变成两个部分,这让观者能更为平静地面对画面。



View of Toledo, 1598-1599, El Greco


西方美术史学者的一般共识是,只有到了客居西班牙的希腊画家埃尔·格列柯画出了著名的《托莱多风景》真正独立意义上的油画风景画才随之问世。首先要注意这幅画的名称就包括风景的字眼,而且观感上可以看到这是一幅风景为主的画。如果把画与实地的照片相比较,你会发现艺术家对于真实的场景艺术化的处理已经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幅画给风景本身蒙上了戏剧性的一层滤镜,当中似乎有一种神秘感,会吸引你的注意力。这是埃尔·格列柯最大的贡献:风景画里面艺术家不能照搬现实本身,他要对现实有所选择,有所提炼,才会形成风景画所特具的一种魅力。


The Flight into Egypt, 1603, Annibale Carracci

Seaport with the Embarkation of the Queen of Sheba, 1648,Claude Lorrain


17世纪则出现了风景画发展的另一个方向——理想化的风景,即风景本身并非实录,而常常是想象的,为古典主义的题材作衬托。安尼巴尔·卡拉奇(Annibale Carracci) 的《逃亡埃及》讲述了逃亡埃及的宗教故事,画作中有记录外光的变化,而且还加上了一些表现理想元素的建筑物。克洛德·洛兰《示巴女王登船》中,可以看到阳光照耀在海上,海上阳光的反射,以及阳光漫射以后在天空云彩的边缘上的那种光感表现。


View of Delft, 1661, Johannes Vermeer


然而,另一种饶有特色的风景画也已在荷兰悄然兴起。以维米尔的《代尔夫特的风景》为例,他画的是一个家乡实景的画面。这就变成了一个另外意义上的突破:现实的,没有经过太多的理想化处理的景观,也可以成为油画表现的一个主体。这就是在17世纪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


Imaginary View of the Grande Galerie in the Louvre in Ruins,1796, Hubert Robert


18世纪,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风景画的表现对象就是古典废墟。古典的遗迹在画面当中所形成废墟的美,也成为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审美意象。思古之幽情,这个场景会瞬间让人看到古代罗马希腊所谓的辉煌。这个辉煌随着岁月,随着各种人为的因素战争掠夺,一点点变成了今天满目沧夷、令人感慨的场景。


左上:Monastery ruins in the snow, 1819,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左下:The Isle of the Dead III, 1883, Arnold Böcklin, oil on wood, Alte Nationalgalerie, Staatliche Museen zu Berlin

右:The wanderer above the sea of fog, 1818,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到了19世纪,风景画进入更为异彩纷呈的纪元,浪漫派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德国画家们常常通过画寻常时候看不到的风景,甚至是极其荒野的风景表达具有哲学意味的情感,既有对死亡和信仰的思考,也有对崇高的体现。弗里德里希画的不是非常雄伟的风景本身,而偏偏要突出一些小树、小草,背景上则是非常辽阔,非常深远的山谷。勃克林则画过五个版本的死岛,来思考人最终的归宿。


The Fighting Temeraire oil on canvas, 1839, JMW Turner

The Hay Wain,1821, John Constable


英国的风景画则是另一种景色。透纳画了许多与历史遗迹相结合或是带有英国时代标志的风景画。他的画常常令人有特别壮阔,特别宏大的力量感或是历史感。和透纳有着鲜明对照的是康斯太勃尔,他将英格兰南方乡村的风景表现得尤其宁静,而且这种宁静当中会让你的情感有一种像倒满一个容器,慢慢地容器满了,水一点点流出来的感受。他不是突然抓住你的注意力,而是让你慢慢进入到宁静的画面本身。



#4 莫奈与埃特勒塔


《日出·印象》,1872年,克劳德·莫奈


后人之所以难以模仿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因为他的作画速度是常人无法追赶的。他要捕捉的是七点半左右勒夫埃尔港那个瞬间的光影印象,所以对作画的速度有很高的要求。另外,虽然他对画面左侧住宅区的部分做了一定的简化,但最主要的日出的形象是没有草率处理的。



如果把这幅画调成黑白,画面当中的太阳就消失了。因为从光的研究来看,那时太阳的亮度是应该低于阳光在水面上的反射的,足见他对光感捕捉的敏锐程度。所以印象派重要的一点在于他把写实的部分往前又推了一步。


《埃特勒塔》Etretat

约1883年

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

布面油画

35 x 24厘米

正在展出


最后我们看展览中莫奈的一幅作品《埃特勒塔》。象鼻山这个特定的地点有很多画家描绘过,本次展览中还有保罗·于埃对它的表现,我们可以对比着看。保罗·于埃在作画的时候是处在一个安全的位置,所以他可以从容、缓慢地作画。


《埃特勒塔,岩门》

约1849年

保罗·于埃(Paul Huet,1803-1869)

正在展出


莫奈则选择了一个最危险的地点,他需要通过一个岩洞才能到达他的作画位置,而这个岩洞在涨潮的时候是会被淹没的,这就要求他以极快的速度作画。对此有一个真实的记录:他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忘记了涨潮,结果一个浪头拍过来,把他的画架卷走,画也被打飞,漂到大海里面,这个时候他才想到赶紧撤。他写给第二任妻子的信中写到我是用生命在画画。所以这幅画看似平静,实际上是惊心动魄的,画家面临着为这个画面失去性命的危险。



今天给大家梳理了一下欧洲风景画发展的脉络,也希望会引起大家对风景画更多的兴趣。风景不仅仅是风景,风景是一片心情。当我们面对这些风景画的时候,某种意义上意味着我们自己的灵魂和另外一个存在过的艺术家的灵魂在对话。



更多精彩内容

请点击下方,观看讲座回放



大坛展讯


《从库尔贝、柯罗到印象派——来自法国诺曼底的光影世界·真迹展》


展览时间

2021.7.16-2021.10.15

(观展时间9:00-17:00,16:10停止检票。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中华世纪坛 二层世纪大厅


票务信息

优惠票68元

单人票98元

双人票178元


扫码进入“中华世纪坛”小程序购票参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