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一种安全感,叫“中国红”


网络上一个句子非常火:

“或许中国护照不能带你去世界每个角落

但能把你从任何一个地方接回家”

毫无疑问,不管你身在何方

这抹“中国红”彰显的强大安全感

让每一个中国人的身后

都有了最坚强的后盾和坚定的信仰


而这抹“中国红”的底气

离不开一批批爱国的有志之士

他们心怀国家大志,拼搏奋斗、无问西东

为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前仆后继,鞠躬尽瘁

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

20世纪5、60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两弹一星”的宏伟事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更是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最重要的名片之一。



🚀

今天,我们围绕着

我国国防军事现代化的伟大成就

“两弹一星”

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一起在中华世纪坛,寻找它的“踪迹”

🔍



01 中华千秋颂壁画-两弹一星

📍中华世纪坛二层 世纪大厅



“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中国新疆的罗布泊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70年2月24日,中国用自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载人航天精神之源。20世纪50至70年代,以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老一辈国防科研工作者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自主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爆炸、导弹飞行和人造卫星发射。据统计,在研制“两弹一星”系列的过程中,全国先后有26个部(院),20个省区市包括10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攻关会战。当时,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从全国各地迅速奔向一线,数以万计的朝鲜归国志愿军、大学毕业生、工人和技术人员陆续来到戈壁沙漠安营扎寨。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草原大会战”,氢弹原理突破中的“群众大讨论”“上海百日攻坚战”等都是中华儿女集体攻关、超常协作的结果。



当年的“两弹一星”精神,早已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发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一个又一个的艰难险阻,跨越一座又一座的科技高峰。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不仅促进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带动科技事业的进步,还培养出一批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科技队伍,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支撑起了亿万中华儿女挺直脊梁平视世界的共同愿望。




02 四十文化先贤雕像-邓稼先

📍  中华世纪坛三层  正在展出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主要从事核物理、中子物理等的研究,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两弹一星”的研制,离不开祖国杰出的科学家和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付出的贡献,他们发挥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奋斗。出于保密性的需要,他们还要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的往来,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50年,邓稼先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第九天就毅然决定放弃了优越环境,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实践了他出国时许下的诺言:“将来祖国建设需要人,我学成后一定回来!”。当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时,妻子问邓稼先:“去哪?”“做什么?”“去多久?”,他也只是连续回答了三个“不能说”,此后便隐姓埋名,在试验场度过了8年的时间,在期间共进行了45次核试验,邓稼先就参加了32次,其中有15次都由他亲自现场指挥。即使在病危临终前,邓稼先依然对妻子说:“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邓稼先用生命诠释无悔的坚守,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史中留下了新的光彩夺目的篇章。像邓稼先这样的优秀科技工作者还有许多,他们是历史选择的一代人,也是创造历史的一代人。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更不会,在他们身上所诠释的“两弹一星”精神,早已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03 “信仰·薪传——红色家书专题展” -聂荣臻

📍  中华世纪坛二层  世纪大厅  正在展出



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等职,其间主持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主持“两弹一星”研究,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聂荣臻是开国元帅,也是解放后的“科技主帅”,正是他统领了“两弹一星”的研制事业,为火箭专家们清除了科研路上的所有障碍,为弹、星科研保驾护航。1919年聂荣臻远涉重洋到法国勤工俭学,最初的出发点便是想去学习人家先进的技术,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在“信仰·薪传——红色家书专题展” 中,就展出了他当时给父母的家信,聂荣臻写道:“男也虽不敢云以天下为己任,而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从家书到国事,家国之爱早已深深融入热血男儿的血脉之中。

🔗更多内容,请点击:展览解读|来自青年人的三封信


1956年,聂荣臻和周恩来一起开始了组织“两弹”研制,实现中国人“两弹”梦想的奋斗历程,聂荣臻把组织国防科技队伍当作一项战略工作来抓。短短几年,在他的主持下就组建成一支老中青结合、门类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国防科技队伍,初步满足了当时国防科技工作的需要。同时为了培养科技队伍的后备人才,聂荣臻一方面组织派研究生和留学生出国深造,一方面积极建设国防科技工业高等院校。


1966年,钱学森陪同聂荣臻(右)视察“两弹结合”试验准备情况


一位老战士曾以“竭诚尽智图强国,‘为虎添翼’铸长城”的诗句,来盛赞聂荣臻坚持自力更生、不畏困难,为实现国防现代化而努力奋斗的雄心壮志和远见卓识,热情讴歌他对科技知识分子的关怀和厚爱。哪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聂荣臻仍不忘祖国的科技科研事业,在《临别遗言》中说道:“我很想多看一看几十年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喜人形势……也很想多听一听祖国科技事业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我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牢记科技兴国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高科技的崇山峻岭,为国争光,为人类进步多作贡献……”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两弹一星”的研制从来都不是为了发动战争、侵略别国,相反是为了实现抑制战争、消灭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常的人类共同体目标。


今天祖国的和平安稳、繁荣昌盛,离不开先辈们和群众的努力奋斗,更离不开强大的国防实力做支撑和保障。最后,请在乌的中国同胞们务必注意安全,希望和平的曙光早日来临。




监制:昭一

责编:阿清

撰稿:瓦莱丽

校对:桃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