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美图|云上看展,走进葛饰北斋为画痴狂的一生
「诚如你所见,海浪如同魔爪,牢牢地抓住船只,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
——梵·高
若提起日本浮世绘,恐怕葛饰北斋的名作《神奈川冲浪里》会第一个浮现在每人的脑海中。“巨浪”这幅经久不衰的作品,虽然距今年代已久,但带给人们一种现代的情绪,简洁又不失隐喻,至今影响着无数的艺术家。
我们精选「江户绮想曲——浮世绘大展」中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的20幅高清展品以及作品介绍,与大家一起云上看展,感受浮世绘巨匠笔下的海浪、富士与人间百态。
Katsushika
Hokusai
1760-1849
葛饰北斋,本名中岛时太郎,日本江户城人(今日本东京),江户时代末期浮世绘大师,化政文化代表人物。他14岁学习雕版印刷,18岁向另一位浮世绘师胜川春章学画,开始了自己漫长且多产的绘画生涯。19岁开始发表作品,卒于90岁高龄,毕生留下的作品据推定约三万五千幅。
《富岳三⼗六景》作为葛饰北斋最有名的系列作品,主要以富⼠⼭作为创作对象,属于浮世绘中的“名所绘”。初版只绘制36景,因为大受好评,所以葛饰北斋仍以《富岳三十六景》为题再追加10景,最终此系列共有46景。一般俗称初版的36景为“表富士”,追加的10景为“里富士”。
在这个系列的作品当中,富士山的景致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一图一景意味着每幅图都是画家在实地到访的基础上,加上⾃⼰的艺术想象⽽创作出来的。富岳三十六景系列中的《凯风快晴》《神奈川冲浪里》《山下白雨》是该系列中最为著名的三幅画作。事实上,只要仔细观看,每一幅富士山都有着别样风情。
凯风快晴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因为画面中红色的富士山形象,这幅作品也常被称为“赤富士”。关于这幅画描绘的时间和地点,有一种观点认为,从画面中鳞片状的云彩和清爽的天空,以及山脚下大片的植被判断,这是在夏秋季节的清晨,从河口湖附近看到的富士山。黎明破晓前,山顶仍处于黑暗之中,但山坡却被晨曦染得越来越红,夜色在轻柔的微风中逐渐明朗。这稍纵即逝的时光,却在北斋的画笔下定格成了永恒,也造就了这幅经典。
山下白雨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和《凯风快晴》被成为“赤富士”相对,《山下白雨》也被称为“黑富士”。夏季的乌云将富士山的山脚层层包裹,闪电在地面上跃动,这是大自然的活力。和“赤富士”的静态相比,“黑富士”则充满了动能。标题中的“白雨”即夏天的雷阵雨,画面上山顶晴空万里,还能看到蓝天,和山脚下乌云密布的雷雨形成强烈对比,描绘出超越气象的富士山。
甲州三岛越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三岛越大约位于山梨县和静冈县交界处岛笼坂卡附近。以中国风形式表现的夏日云彩和蓝摺手法中浓淡相间的蓝色,为这幅作品带来了清新的夏日气息。画面中央的大树醒人耳目,树下还有三个旅人,他们张开手臂丈量着树干的粗细,是对日本各地“巨木信仰”的表现。
相州梅泽庄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梅泽位于现在的神奈川县二宫町附近,在押切川的河畔可以眺望到富士山。这里是旅馆和茶馆林立的休闲场所,生意兴隆。画面描绘了蓝色的富士山和白色的丹顶鹤,浅红色的云显示着黎明前一瞬间的天空的色彩。优雅的富士山姿态和鹤群,是北斋自己清澈的心境的写照。飞向富士山的丹顶鹤让整幅作品散发出清晨的清新气息。这幅以富士山为背景的群鹤图,比起风景画和名胜画,称之为吉祥图更适合,是这个系列中得到的好评仅次于《凯风快晴》的名作。
骏州江尻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江尻位于现在静冈县清水市。画面展示出北斋以逼真的方式描绘无形的风的才能。瞬间的旋风使旅人的怀纸和斗笠飞上天,行人为了避风按着斗笠弯下腰来,以各种物体的运动来表现肉眼看不见的风,细节十分生动。而屹立在远处的富士山,虽然只是两道简洁的弧线,却显得巍然不动。英国摄影家杰夫・沃尔(Jeff Wall)深受这幅作品的影响,也使这幅作品在海外广为人知。
武州玉川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武州玉川是流经现在山梨县、东京都、神奈川县的多摩川,画面是从调布附近的渡口眺望的景色。构图十分简洁,近景和远景经过精心设计,近景的岸边、中景的玉川、远景的富士山这三层景色相互呼应。那里有渡口,前面有马仔在搬运货物,渡船驶向对岸,船头指向富士山,连接着此岸和彼岸。尤其是对水面的表达,颜色在浓淡对比下使之看起来白光闪耀,最大程度表现出美丽河流的魅力。细密的波浪没有使用颜料,而是用空拓的方式印出波浪的压纹。
骏州片仓茶园之不二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骏州是现在的静冈县中部地区,静冈作为茶的产地现在依然很有名。对于擅长刻画人物的北斋来说,在茶园劳作的人们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主题。在这幅画中描绘了采茶者、运茶者、把茶叶驮上马背的劳动者,细节描写生动有趣。富士山上还有许多积雪,可以看出这是新春采茶的情景。茶园一直延伸到富士山麓附近,使富士山和茶园融为一体,因此也被称为“茶之富士”。此外,马身上还能看到出版商永寿堂的家纹,可以认为是把出版商的宣传融入画面。
东海道程谷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程之谷位于现在的横滨市保土谷区岩井町,在江户时代,是东海道的有名驿站。展示了在东海道沿途远眺富士山的旅行乐趣,透过松林的缝隙看到的富士山,以生动的笔法描绘了江户人栩栩如生的姿态。左边的轿夫们过了山后正在歇脚,画面下端中央抬头眺望富士山的牵马人是全画的点睛之笔,他的动作不仅传达出他与远方的富士山的距离感,还通过他将观者的视线和富士山连接起来。马仔牵着的马和背上还可以看到出版商永寿堂的家纹。这幅作品也因影响了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代表作《白杨树》而闻名。
东都浅草本愿寺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今天,浅草本愿寺仍然是游客云集的地方。最早这座寺庙位于神田明神下,昌平坂附近,但因为江户明历大火,搬到了如今的西浅草。浅草御坊巨大的屋顶让当时的江户市民们感到惊讶。这个屋顶也被北斋表现在了画中。还有空中一只正在飞翔的风筝,几乎和富士山在同一高度。但这也正是北斋不拘一格的构图方式,使画面妙趣横生。
神奈川冲浪里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作品描绘的视角,是从今天的横滨的本牧冲看富士山,是北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画面动态与静态相互作用,成为现在“浮世绘”的代表形象,并持续影响着当代艺术。原画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都有收藏。
东海道江尻田子浦略图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画面表现的是现在静冈县富士市一带的海岸田子浦,因能看到富士山而闻名,在《万叶集》中也有吟咏。近景是渔船和涌动的海浪,生动描绘了正在奋力划桨的船工,远近大小4艘船,渲染了空间的开阔;远景是富士山山麓的景色,山顶白雪皑皑的富士山悠然伫立,清晰而宏伟。山脚下的沙滩上细微地描绘着在海边盐田劳作的人们的身影。尤其是用两道相呼应的长弧线来描绘富士山和眼前的船,是北斋构图的精妙之处。
登户浦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登户浦位于现在的千叶县千叶市,当时在江户筑地设有卸货场,是将年贡米和海产品从房总半岛海运到江户的据点之一。另外,由于这里的海水很浅,所以也是一个捡贝壳、螃蟹的好地方。巨大的鸟居下,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浅海中嬉戏、劳作。一大一小两座相似的鸟居位于画面中心,透过较大的鸟居可以望见富士山,这个鸟居是现在位于千叶市的登渡神社。
骏州大野新田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大野新田位于现在的静冈县富士市,这附近有许多湿地,所以经常可以看到苍鹭等水鸟。这个地方以正面看富士山的绝佳场所而闻名。因此,远景的富士山被画得很大,是这幅作品的特征之一。近景描绘的是农夫们收割了沼泽地上茂密的芦苇,牵着牛,背靠着夕阳染红的富士山踏上回家的路,是日常生活风景的写照。通过展翅高飞的鸟的大小变化,使空间有深度的感觉。
稳田之水車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江户时期的稳田,就是现在原宿、涩谷区神宫前一带。和现在年轻人最爱的聚集地不同,江户时代这里是大片的旱田和稻田,是一片宁静的农村风景。画面左侧的巨型水车中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出,还有辛勤劳作的人们,而右侧则是安静的富士山。依然是非常北斋风格的构图,以一静一动的对比增强画面的戏剧效果。
五百罗汉寺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画面中的五百罗汉寺,指的是东京都江东区大岛町天恩山五百罗汉寺,这是日本禅宗中黄檗宗的一座寺庙(现在已搬迁至下目黑)。在当时,因为它是难得的高楼,并且在楼上可以远望富士山,由此广受欢迎。画面中的露台上,一派热闹景象,有武士、儿童、艺妓等。地板的板条、屋顶的坡度、人们手指的方向都向着富士山,营造出空间的透视感。同时,还详细描绘了人们的和服和随身物品,使画面细节非常丰富。
东海道品川御殿山之不二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日语“富士”和“不二”同音,因此“不二”作为富士山的别名,意为独一无二。品川御殿山是位于品川区北品川的高台,面向东海道,幕府将军的品川御殿就在这里,因此种植了樱花树。当时,这个地方作为能同时欣赏樱花和大海的名胜而十分热闹。作品中描绘的是和现在一样享受赏花的人们的样子,人们的视线可以到达樱花、大海和富士山。樱花的淡粉色为整个画面增添了日本式的魅力,也让这幅作品尤其受海外人士的喜爱。
从御厩川岸观赏两国桥夕阳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远景悠长的两国桥和蓝色剪影的富士山,让这幅作品成为《富岳三十六景》中最抒情的画作。黄昏的天空透着淡淡的粉色,近处的波涛轻轻地拍打着船身。近景中整船游客,望着这样的景色,仿佛都屏住了呼吸。画面透露出的忧郁和柔和,是北斋作品中难得的气质。
常州牛堀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牛堀是位于今天茨城县潮来市的霞浦水乡。画面大幅描绘了漂浮在霞浦上的苫舟和船老大生活的样子,苫舟是为了遮风挡雨而盖上一层稻草的船。盖在上面的稻草形状与富士山的积雪形成对比。船位于画面对角线的方向,是有运动感的构图。整幅画面的蓝色调表现了冬日清晨的寒意,也表现了水乡的宁静,只有船头流淌着的淘米水声和白鹭的振翅声。当时的霞浦作为可以眺望富士山的风景名胜而闻名。
武州千住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这幅作品的地点位于今天东京都足立区千住樱木1丁目和2丁目的交界处,帝京科学大学入口十字路口。当时的千住虽然是农村,但作为日光街道和奥州街道的驿站而繁荣。这幅作品描写的不是驿站的繁华,而是牵马的农夫和钓鱼人的悠闲时光,休憩中的马夫眺望富士山的瞬间。中景四个高耸的水门突出远处的富士山,马蹄和农夫的缰绳连接的倒三角形和富士山的三角形形成对比,可见喜欢几何学构图的北斋风格。钓鱼竿的末端,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水闸深处的富士山。
东都骏台
葛饰北斋
48.5×33.5cm
1847年
东都骏台,即现在东京都神田骏河台,现在这一片区域都是名校补习班,但在江户时代,这一片是武士住宅区。从高台望下来,有美好的富士山。画面中还有充满了季节特征的细节:背着货物的商贩、朝圣者、武士和他的随从们等等。在一片绿色的夏日风景中,远处依然通体白色的富士山对比更加明显。
云讨论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葛饰北斋的创作历程,那么大英博物馆与日本NHK广播公司联合制作的特展纪录片《葛饰北斋:超越巨浪》值得一看,以及宫崎葵主演的电影《眩:北斋之女》,诠释了葛饰北斋的三女追随父亲脚步的故事,带来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你个人对于葛饰北斋的作品有什么感受和看法呢?或者有相关推荐的书籍、电影,欢迎与我们留言分享~
《葛饰北斋:超越巨浪》
2017年
英国 纪录片
《眩:北斋之女》
2017年
日本 历史片
监制:昭一
责编:桃盏
资料整理:姚顽
校对:阿清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