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少赛归来话得失:心态决定成败

2016-11-06 张辉 映美杯中国国际象棋甲级联赛



2016年10月18日下午,土耳其国际航班安全降落到了格鲁吉亚的巴统国际机场,大巴车载着我们一行人行驶在黑海海边,满眼的异国风情并没有让我们从长途跋涉的疲惫中清醒过来。只有当我们看到黑海边上那个大大的国际象棋棋盘,看到到处走动着各种肤色说着各种语言的儿童,特别是当我们走进偌大的赛场,看到一排排士兵一样整齐排列的国际象棋时,我和儿子才真真切切地兴奋了起来——历经各种波折,美丽的黑海明珠巴统,我们还是来了;最高级别的世界青少年锦标赛,我们终于来了!



(刘宗欣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


儿子学棋5年多,参加过国内大大小小很多的比赛。但这次能够走出国门,站到国际赛场上无疑是让我们感受最深、收获最多的一次宝贵经历。希望我们的这些经历和感悟可以让更多的棋童家长了解世少赛。


国际象棋比赛传播的也是一种文化


放眼望去,美国、俄罗斯,印度,瑞典、澳大利亚、南非、韩国、越南、哈萨克斯坦等等大大小小的国家,无一不是队服整齐划一,有的国家连家长都穿着同样的服装。在他们的队服上醒目地印着它们的国旗和国家的名字。走在路上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坐在赛场上,它们告诉对手“我们是一支团结向上不容被打败的队伍”。这种给孩子归属感,给对手震慑感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却让我们所有的中国孩子和家长羡慕不已,因为我们没有!希望以后中国小棋手们再参加世界大赛可以穿上让我们骄傲的中国队服!




参加这次比赛之前,仕彦妈妈就叮嘱我要准备代表中国的小礼物跟对手交换礼物,还要准备中国国旗摆在桌子上。我们选择的礼物是中国结,有的家庭带的是中国的脸谱,熊猫挂件,或者生肖挂件等。儿子非常喜欢赛前跟对手交换礼物的环节,不同国家的孩子选择的都是代表该国特点的礼物,比如蒙古选手送给儿子一套蒙古的国际象棋邮票,让他十分珍惜。


“比赛结束,输棋的一方要主动跟对方握手以示祝贺”也是这次比赛儿子学得的礼仪。当他下了5个小时逼和等级分高他400分的对手时,对手虽然脸上很不高兴但还是伸手向他表示祝贺。于是后面的比赛,即便输了,儿子也会含着泪跟对手握手。我们是不是也具备了“专业”棋手的素质了呢!


世界大赛不仅比技术还要比耐力比心态


第一次参加世界大赛,儿子一开始很兴奋。从飞机上、赛场外积极主动的与外国小朋友约棋,到围观、参与别的国家棋手的赛后复盘,他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前面三轮棋下得也斗志昂扬,面对两个等级分2100分以上的对手毫不畏惧,发挥出了自己较高的对弈水平,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因为时限的规则限制,意外地输了第四局之后,第五局面对比自己弱的对手,下了近4个小时建立了很大的优势却想不出办法赢棋。儿子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开始茫然和自我否定。



这时,本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鼓舞斗志的我,却没能做好工作。一来我也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大赛,对困难估计不足;二来,我过度地相信在几次李成智杯这样的重大比赛中都取得好成绩的儿子,有抗压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因此,我指责孩子的失误过多,鼓励太少,直接导致后面的比赛儿子越下越拘谨,想赢怕输的思想一直绑架着他,以至于赢棋下和,和棋走输,没能发挥出自己的实力。




比赛真的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经历,棋爸棋妈们也需大赛经验啊。 君不见,赛场内外,亲子连心,压力同在。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此次比赛我们最宝贵的教训之一就是——“没有稳定的心态,就没有正常的发挥,没有斗志昂扬的‘战斗’激情,就抓不住取胜的机会。”


世少赛,我感觉已经很有专业棋手的味道了。虽然一天只有一局棋,但要准备的事情却有很多。每晚对阵一出就要帮孩子查看对手的棋谱,自己准备布局,或者请远在国内的教练帮忙指导。比赛结束还要认真复盘,总结得失。(很多国家都有随队的教练,在我们宾馆的大堂、在比赛场都可以看到围在教练身边,认真复盘的选手,让中国的家长和孩子很是羡慕。)




孩子几乎每盘棋都要下4个小时左右,最长的一盘儿子下了5个小时。连续10多天在高强压力下比赛,不仅考验技战术水平,对棋手的体力和耐力也是一大考验。而第一次出国的儿子,对当地的饮食很不习惯,每天都吃的很少,体力消耗却很大,我认为体力不足也是后面几盘棋他总是想不下去的一大原因,而我却无计可施!


希望我们的这些教训可以给其他小棋手参加世界大赛提供警示。


参加世界大赛开拓眼界明确目标


能够走出国门,我们的初衷就是“增长见识,评估实力,重新认识国际象棋。”的确,通过这次比赛,儿子对自己的实力有了较正确认识。“知不足而后勇进”“开局用时方恨少”,要想不打酱油,只能平时多花功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儿子最大的参赛体会!




没有交流就没有进步。在赛场外,我们中国的家长们互帮互助,变得越来越熟络;外国的家长也很友好,交流最多的是美国队的家长。美国来了好多华裔的孩子,他们有很多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美国孩子参加比赛的密度和强度都远远大于我们。他们几乎每周末都有正规的比赛可以参加,有时是俱乐部组织的比赛,有时是洲际比赛,或者全国的公开赛。分为慢棋赛或快棋赛。慢棋赛与世少赛类似,也有第一时限和第二时限,所以他们的孩子很适应世少赛的节奏。美国棋手的比赛都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参加的,按照国内等级分分组的比赛,这样孩子们很容易找到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等级分达到2200分以上,成为国家大师是美国棋童普遍的奋斗目标,还有很多的棋童目标是十六岁左右就成为国际大师(IM)。美国的家长说得信心满满,作为旁听者的我们也感同身受地觉得孩子这样学棋一定很有奔头。(但中国绝大多数棋童还不知道什么是等级分)。如果中国可以借鉴俄罗斯、美国、印度等国培养青少年棋手的一些优秀的做法,可以加大对青少年后备力量的培养,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棋童站到世界的最高领奖台上。



(张辉与儿子刘宗欣)


十几天的世少赛之旅结束了,虽然留有些许遗憾但我们的确开拓了视野,儿子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对自我也有了要求。通过世少赛,孩子们体验了专业棋手的比赛压力和生活节奏,这既是最好的训练也是所有亲临赛场的参与者非同一般、终生难忘的体验,感谢有你们,儿子的棋友我的“站”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在国际象棋的64格上坚定的走下去。


相关阅读

世少赛:陈牧野获男子8岁组亚军

世少赛:朱锦尔获女子14岁组冠军

世少赛随笔:锻炼棋艺 收获友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