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逸凡亮相牛津剑桥国象赛!牛津险胜!
3月2日,第137届牛津剑桥校际对抗赛在伦敦皇家汽车俱乐部举行,牛津大学以4.5:3.5的微弱优势获胜,用三连胜庆祝牛津大学国际象棋俱乐部150周年的生日!牛津大学在校生、四届女子世界冠军侯逸凡,作为赛事成立以来等级分最高的参赛选手,坐镇第一台,让我们来看看她发回的前线报道。
请朋友们一定耐心看完喔,文末有惊喜!
记一场牛津剑桥的国际象棋盛会
两队阵容 & 赛场全景
◆ ◆ ◆ ◆
历史简介
牛津与剑桥之间的国际象棋校际对抗(Varsity Match)最早由Howard Staunton在1853年提出倡议,并于1873年在伦敦正式拉开第一届的帷幕。1978年赛事组织者实施了一次重要改革,首次将女子台次引入比赛,用于在双方比分打平的情况下决出胜者。而到了1982年,女性地位再一次得到提升—赛程规定每队的八名上场棋手中至少有一名必须是女性。同时,为了保证本科生的参与度,赛事也规定每队至少有三名在读本科生参加。在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剑桥先发制人,一路保持比分领先至上世纪五十年代,随后于1956年被牛津以4:3反超。值得一提的是,这场比赛的功臣之一,坐镇牛津二台并获得胜利的Henry Mutkin先生是目前该对抗赛的赛事组织者。
左二为Henry Mutkin先生
在这之后的六十多年里,双方队伍一直互有胜负,比分呈胶着状态,截至第136场比赛结束之时,剑桥以59:55领先。
◆ ◆ ◆ ◆
赛场介绍
1973年,校际对抗首次在伦敦皇家汽车俱乐部 (Royal Automobile Club) 举行。这所座落在蓓尔美尔街的俱乐部成立于1897年,于1911年迁址至此并保留至今。作为该俱乐部文化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国际象棋与它的缘份可以追述到1911年,馆内也随处可见国际象棋元素,这当中尤属悬挂在二楼正中央的一幅描述下棋场景的油画最为引人注目。
中间棋桌第一台右手支撑下颚的人也是Henry
位于RAC大厅的国际象棋布告栏
◆ ◆ ◆ ◆
赛事速递
虽然今年牛津大学出场队员的平均等级分比剑桥大学高出了200分左右,但事实证明一场比赛的难易程度并不总与等级分呈正相关性。在赛前的抽签仪式上,剑桥通过扔硬币获得了选择先后手的权力,而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一台执黑的举动让我们略微吃惊。原来,他们为了准备更有针对性,用逆向思维推测出我们会选择首台执白(此处省略千字以表膜拜,不愧都是学霸)
出场队员名单
比赛于当地时间12.30正式开始,用时为前40回合每方两小时包干,剩余对局每方一小时包干。开场前半盘剑桥大学的充分的家庭准备再一次得以体现--所有的八盘棋基本上在开局结束后钟面上都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优势,这样进入中盘的战斗对于我们来讲其实并不占优,甚至一度场上形势明显倒向剑桥。战斗愈演愈烈,第一时限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个最考验棋手综合实力的紧张时刻,我们第八台的Filip率先获胜,拿下宝贵的一分。随后,我与来自雷丁的对手弈和,我们的队长Joris在法兰西的激战中不敌对手,比分再次持平。
进入第二时限,牛津的二台Isaac在车兵残局中展示了深厚的残局功底,通过弃兵围攻对手的王,并且在双车两兵vs双车三兵的残局中成功作杀,该对局也被评为本场比赛的最佳对局。
Isaac获颁最佳对局奖
右边是比赛的评论员、特级大师 Matthew Sadler
遗憾的是,第五台Benjamin在车兵残局中大战65回合仍败下阵来,另外两台也相继弈和,于是开赛五个半小时后,冠军争夺战的焦点集中在了Daniel和Peter的身上。最终,经过92回合的激战,Daniel在多半子的残局中获胜,为牛津国际象棋俱乐部献上15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
冠军奖杯
组织者为牛津国象俱乐部150周年准备的蛋糕
作为传统,除了颁奖典礼和闭幕晚宴外,大多数参赛棋手以及国际象棋爱好者们都会聚集在RAC的活动室里下超快棋,直至凌晨,方才散去。
◆ ◆ ◆ ◆
结束语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高校间国际象棋对抗赛,牛津与剑桥的校际争霸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一决高下的机会,更让国际象棋这项运动的文化精髓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从清北到牛剑,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对于棋牌运动的喜爱和热情,也目睹了大家眼中的“学霸们”在棋盘上的厮杀拼搏精神。
历史的积淀,方能体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小编有话说
感谢逸凡同学的分享,希望读者朋友们看完后能够拥有一颗拼搏之心,奋发图强,在棋盘上越战越勇,在学业上有所成就!
这幅图上一共有多少个“皇后”?
图片提供:
John Saunders
Barry Martin
侯逸凡
(本文转自“北京后之翼国际象棋俱乐部”微信公众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