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本质是育人

杨德广 中国教育学刊 2023-03-12
点击上方蓝字加关注,一起学习、创造、分享

作者简介

杨德广/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予德智体美劳的实践活动。我国古代《说文解字》对教育有精辟的诠释:教,即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学校是对少年儿童和青年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是对各类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各类不同的学校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合适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进入合适的学校、受到合适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从教育史和社会发展史来看,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说,教育的最高目的和唯一目的是道德教育,他强调“教学的教育性”,即育人的重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有三大功能,一是教人懂事(知识),二是教人做事(能力),三是教人做人。最重要、最难的是教人做人。由此可见,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育,这完全符合人的发展和教育发展的规律。世界各国的教育都是指大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是学知识。但长期以来,教育被异化了,教育变成教学了,教学变成教书了,教书变成传授知识了,传授知识变成考试了。教育的异化丢掉了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育智。

教育二字有不同的内涵,教,泛指传授知识;育是指培养人格、素质、能力等。为什么出现教育异化的现象?可追溯到18世纪60年代欧洲的工业革命。当时蓬勃发展的工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从此,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上出现了“唯科学主义”“西方理性主义”思潮,对17世纪文艺复兴后兴起的人文科学教育、伦理教育渐渐忽视了、冷落了。学校教育逐渐被教学、被传授知识代替,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只重视如何而学,忽视了为何而学,只重视知识教育,忽视了全人教育。由于教育的异化,人文教育的削弱,导致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原始愚昧之中”,使人进入一个“去人格化”“人不见了”的可悲历程中。这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先进、经济发达后而教育异化、人文教育失缺带来的教训。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倡导的“智德论”是把教育异化为“教学”的理论根据。他说,“学校在用知识武装新一代的同时就形成了学生的世界观和道德面貌,培养了他们的共产主义行为。”他把教学取代了教育,忽视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少国家的学者尖锐地指出,导致“人不见了”“人越来越不像人”的原因之一是教育的失误。强调要加强“成人教育”,加强“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教育”“21世纪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找回失去的人”。

20世纪70年代有人却提出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为中心”忽视了德育和育人工作,逐渐将教育变成了教学,变成了教书和传授知识。这种现象在80年代以后越来越严重,根源在于“唯分数论”的招生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各级升学考试只看学生的考分,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把全面发展教育渐渐变成了“独尊智育”“专注育分”,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导致学校把教育异化为教书,只教书不育人,只重分数不重素质。学校、教师、家长为了追求高分不断地增加教学内容,加大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对学生层层施压,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何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必须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教育观。要改变教育异化的现象,改变以教学、以传授知识取代教育的狭隘的教育理念。要破除唯分数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把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让教育回归教育。要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规划、逐项落实,构建与五育目标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只有构建德智体美劳大教育体系,才能实现让教育回归教育的目的,才能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END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2021年第八期,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随意订阅  自由选择

长按识别小程序图标

坚持理论创新   彰显实践引领

发扬学术民主   萃取科研精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