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综合育人体系初探

李玲 中国教育学刊 2023-06-27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了解更多内容
坚持理论创新 彰显实践引领发扬学术民主 萃取科研精华

本刊刊载之全部论文,从不收取任何版面费、审稿费、编辑费,如有言称收费者,必为假冒。

欢迎投稿→

官方网站:www.jcse.com.cn

评价是育人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促进学生成长内生力的重要手段。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育评价必须在国家育人目标的引领下,进行校本化的顶层设计,构建起跨越课程边界、真正尊重孩子个性、促进小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综合育人评价体系,并将其贯穿育人的全过程。
一是重视内容多维:板块+综合。根据核心素养具有的综合性、情境性、内隐性等特征,把核心素养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明确各年级和各学科应达到的程度和要求,形成较为全面的课堂评价、学生评价。我校以“五会育人”为目标,以构建课程体系为核心,探索出“五会”达人综合发展评价模式,分别从会做人、会学习、会生存、会分享、会创造入手,将“五会”目标分解细化,形成分类别分板块的校本化评价指标体系,分板块实施评价,最终依托“五会”形成综合性整体评价。通过“板块+综合”,多维度细化阶段性目标,为孩子规划成长路径,落实全面发展和整体育人目标。二是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个性+共性。由传统的师评生转化为学习者自评、互评,课程研发者、实施者评,家长评、社会评。评价不是为了生产“合格的人”,而是为了每个人的科学发展。所以,评价者眼中一定要有人,要有群体,还要有个体。在评价中将同一板块或指标放在不同的时空,多维度、多视角地观察、运用。在共性中尊重个性,在个性中发现共性。三是注重评价方式的丰富多样:过程+终结。借助大数据,搭建平台,开发评价工具,统整新旧评价方式,让评价更聚焦。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现行评价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其薄弱在于评价工具的缺乏。学校可借助大数据,借力研发机构,开发评价工具,运用任务单、评价手册等方法,将新旧评价方式进行优势互补,让评价可视、可观、可描述,促进学生真实地发展。(作者单位:成都高新区益州小学)









本文内容刊登于《中国教育学刊》2022年第十一期教育微论栏目,内容以正式出版物为准,图片来源于包图网,仅作分享交流用。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若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学刊(ID:zgjyxk)‘’



了解我们

《中国教育学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学会会刊。1980年创刊,月刊。刊物定位于教育应用性研究,是面向基础教育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坚持理论创新、彰显实践引领、发扬学术民主、萃取科研精华”为办刊宗旨。

《中国教育学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教育学刊》主要读者对象是:中小幼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的师生,学会及其分支机构的管理与研究人员,以及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所有热心教育事业、关心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人士。




从“双减”试点看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改革的未来走向|张志勇 赵阳 李婉颖

通过对《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及其落地以来中央和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成都、郑州、长治、威海、南通9个试点城市出台的“双减”相关实施方案和专项政策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探索中央政府及以9个试点城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围绕作业设计、课后服务、校外培训规范治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内容,推进“双减”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和抓手,构建“双减”政策文本分析框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双减”政策的施行将推进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与再造,包括建立全域优质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重构学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建立校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家庭教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




点我“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