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聚焦!潘碧灵校长这样说……

湘潭大学 2024-04-14



3月4日至10日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京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

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

积极建言献策

今天,让我们一起倾听

潘碧灵在全国两会上的声音




媒体聚焦


3月2日 中国教育新闻网 


潘碧灵委员:加大对中部地区

“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



(向上滑动启阅)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新时代‘中部崛起’战略中应有所为、大有可为。”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表示,应加大对中部地区“双一流”高校的支持力度。


“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作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不仅有力服务了中部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策源,也是区域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促进了部属与省属、东中西部区域高校的协调发展,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强国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潘碧灵说。


在调研中,潘碧灵发现,受地方政府财力水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意愿等因素影响,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下,部分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存在预算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 


潘碧灵建议,一要全面加强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在办学平台、学科建设、成果奖励、教研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二要持续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重点加强学生宿舍、教研设备设施、图书馆、校园生活设施、实习实训基地、校园信息化等教育基础资源建设;三要稳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对口支援力度,通过选派领导干部、学者专家到相应高校任职,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团队平台项目等形式,对其给予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的支援。(记者杨文轶)







3月2日 中国教育新闻网 


潘碧灵委员: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向上滑动启阅)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心理健康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短板问题,例如管理体制不畅、课程体系重复、师资力量不足、心理档案缺失等。他表示,应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潘碧灵认为,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是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行政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等共同参与,协调推进各学段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需要建设体系健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操作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三是需要促进各学段师资融通,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四是需要以档案建设为基本,确保信息畅通。(记者杨文轶)







3月4日 《人民日报》 



潘碧灵委员——

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向上滑动启阅)

“绿色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委员说,“我们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一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潘碧灵委员认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还要坚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开辟新领域,塑造新动能,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科技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需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能企业结合,形成有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记者林丽鹂、王云娜)  







3月4日 《新京报》 



两会声音|潘碧灵:建议加大对中部地区

“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



(向上滑动启阅)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正式开幕。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自己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大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的提案。


潘碧灵委员介绍,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新时代“中部崛起”战略中应有所为、大有可为。“中部13所省属“双一流”大学作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不仅有力服务了中部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策源,也是区域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促进了部属与省属、东中西部区域高校的协调发展、缓解了长期集结形成的高等教育不均衡态势,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在调研中,潘碧灵发现,受地方政府财力水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意愿等因素影响,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下,部分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存在预算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


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政策供给和办学经费相对不足


潘碧灵委员认为,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政策供给相对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持续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省部共建、部省合建、对口支援等系列重大举措,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按照一省一校原则,对没有部属高校的中西部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采取部省合建模式各支持1所高校,与部直属高校同等对待,逐校编制工作手册、逐项落实支持举措,对相关高校建设发展和区域高等教育振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2018年12月以来,省部共建工作总体处于暂停状态,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除郑州大学、南昌大学、海南大学、山西大学入选部省合建外,其余高校实际上未能获得相应特殊政策支持和强有力的对口支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高水平师资引进、精准对接地方产业等方面存在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建设发展陷入“不东不西”的尴尬境地。


其次是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办学经费相对不足。与部属高校相比,省属高校经费基本依赖地方财政,办学经费差距明显;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方财政拨款较多,省属高校在经费、硬件和师资引入方面保障程度较高;西部地区陕西、四川高等教育发达,西安、成都均为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优势和人才吸引力强,其余省份地方“双一流”高校均纳入了部省合建高校给予重点支持。


而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除个别已纳入部省合建高校外),由于受地方政府财力水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意愿等因素影响,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下,如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中部省属“双一流”预算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建议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


为此,潘碧灵委员建议。一是,全面加强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参照部省合建政策,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研究制定系列支持举措,在办学平台、学科建设、成果奖励、教研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二是,持续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提高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中分配比例,赋予资金使用更大自主权。通过“教育强国工程”向其提供相应经费支持,重点加强学生宿舍、教研设备设施、图书馆、校园生活设施、实习实训基地、校园信息化等教育基础资源建设。


三是,稳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对口支援力度。参照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等高校模式,通过选派领导干部、学者专家到相应高校任职,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团队平台项目奖励等形式,在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师资人才输送、教师进修培训、学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其给予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的对口支援。(记者赵方园)







3月5日 团结网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潘碧灵:

暖风吹来满眼春 踔厉奋发正当时



(向上滑动启阅)


聆听了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内心激情澎湃,深受鼓舞。过去的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届全国政协履职的开局之年。全国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言,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守正创新、团结奋进,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报告字字句句诠释实干担当,真真切切记录履职成效,呈现出政治方向有准度、作用发挥有力度、关注民生有温度、凝聚共识有广度、提升能力有精度的特点,高屋建瓴,入木三分,闻之让人精神振奋、干劲十足。


紧紧把牢政治方向,强化政协之“责”。通过制定全国政协党组、机关党组向中共中央请示报告事项清单,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实现了更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国政协党组会议、主席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19次、182篇,是以政治理论学习为先导,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负责之举,提升了广大政协委员的政治站位,巩固了凝心聚力的基本盘。


充分发挥履职作用,彰显政协之“智”。通过制定委员集中学习培训规划和培训工作方法,力求反映问题准确客观、原因剖析深入透彻、对策建议务实管用,促进了各级政协机构和委员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优势,服务大局,参政为民,以履职能力建设提升了议政建言成果质量。过去一年,全国政协举办4次宏观经济形势分享座谈会,开展政协委员谈经济等系列活动,积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举办各类协商活动94场次,围绕“十四五”规划中的10个重点问题接续开展民主监督,真正把各领域各界别所代表和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不断推进了政党协商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建设,大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丰富和发展。


积极解决民之所忧,亮出政协之“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助推保障和改善民生。依法加强了对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社会民生事业的民主监督工作实施,推动热点难点问题加快解决。通过创办“委员科学讲堂”,开展“科普万里行”活动,以及“政协委员企业进校园促就业”和医卫、科技“下基层惠民生”等活动,齐心协力服务社会,助力稳增长提信心、强监督提效能、解民忧办实事,充分展现了政协优良传统。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湖南民进省级组织和地方高校负责人,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同心同向、团结奋斗,持续聚焦中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以过硬实绩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人民政协75周年华诞献礼!(作者潘碧灵)







3月5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代表委员热议两会 

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劲头更足



(向上滑动启阅)


强化多方支持保障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石,开辟新领域,塑造新动能。”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说,科技创新是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应进一步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能企业结合,形成有助于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记者张峻铭)







3月6日 新湖南、红网



潘碧灵 :敢作善为 实干致远



(向上滑动启阅)


现场聆听了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我感受到了:在困境中的奋起斗争。过去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惧色、步伐坚定,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圆满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实属不易,大大提振了人民信心。感受到了:在守正中的不断突破。报告敢于直面问题和挑战,彰显了国家责任与勇气。明确了2024年政府工作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用稳扎稳打的“实干”之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一个尊重规律、为民务实的好报告。感受到了:在改革中的锐意进取。报告站位高、立意深,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提出了“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激发消费潜能”“促进青年就业”“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等一系列战略举措,对我们如何干好本职工作给了很好的启发,也多了抓手。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主动扛起责任,脚踏实地、担当作为,尽心竭力投身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践中。


以更高的站位,做富有创造力的执行者,切实担负起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作为民进省级组织负责人,我将团结带领全体湖南民进会员,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践行“四新三好”要求,在解放思想中进一步统一思想,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上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创造性的开展好湖南民进工作,全面提升履职能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展现参政党履职新风采,自身建设新气象。


以更强的担当,做雷厉风行的行动派,切实立足本职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贡献力量。坚持用行动说话,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以奋发向上、克难攻坚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全力跨越的豪迈干劲,履行好高校负责人岗位职责,准确把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相互关系,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统筹推进,持续抓好“双一流”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绵绵之力。 


以更实的作为,做善作善成的实干家,切实提高干事创业的斗志和本领。“伟大事业始于梦想、成于实干”。我将弘扬实干精神,把密切联系群众当作终身课题,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知心友”。发扬斗争精神,敢抓敢管、知重负重、迎难而上,去直面、去反映、去解决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工作,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久久为功,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见效。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善作善成,用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回馈党和国家。(作者潘碧灵)







3月7日 《中国教育报》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

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向上滑动启阅)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连日来,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就如何守护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积极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心理健康服务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管理体制不畅、课程体系重复、师资力量不足、心理档案缺失等。潘碧灵认为,应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潘碧灵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行政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共同参与,协同推进各学段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体系健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操作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以及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促进各学段师资融通,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以档案建设为基本,确保信息畅通。(记者胡若晗)







3月7日 《香港商报》


潘碧灵:“李约瑟之问”“钱学森之问”

蕴含对创新人才的渴望



(向上滑动启阅)


——香港商报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正式开幕。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以下简称“潘”)就“关于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大会提交了提案。


香港商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就此提案及大众广泛关注的教育话题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大学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脱节


记:今年您就“关于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大会提交了提案,是什么原因让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潘:心理健康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学生学习、工作和成长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据我了解,近年来,确诊心理疾病学生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和“低龄化”态势。比如,《2023年中国精神心理健康蓝皮书》数据显示:18岁以下抑郁症发病群体占比30.28%。目前,大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心理健康服务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强化的短板。


一是管理体制不畅。对于中小学来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效果短时间难以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足。


对于高校来说,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以及学生焦虑、强迫、依赖等因素,高校教师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仍然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堵”,较少能够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疏”,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疏”有时恰恰缺失于中小学阶段。


制度层面的不连贯与不完整,使得大学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脱节,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隔离状态,未能满足青少年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


二是课程体系重复。由于缺少规范、标准的操作规程和统编教材,心理实践工作困难重重。当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仍围绕学习状态、人际关系、情绪调整等展开。


这些问题本应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阶段被解决,因中小学阶段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所以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需补缺。


三是师资力量不足。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尤其是中小学,很多学校由兼职教师开展工作。由于兼职教师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专业心理咨询技能,无法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疏解。


四是心理档案缺失。调研发现,许多中小学仍未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部分学校虽建立了心理档案,但因档案建设的标准不统一,心理档案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难以实现心理疏导或心理干预的及时性、延续性。


为此,我向大会提出了“关于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案,就是希望通过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应适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


记: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该如何缓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潘: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比较复杂。譬如,毕业生规模连续多年创历史新高,新冠疫情之后,经济复苏尚处于过程中,现阶段岗位需求缩减,人才供给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等等。


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是指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时心理上准备不足,感到无力把握自己的命运,不知怎样面向就业竞争而引发心理冲突或就业中遇到挫折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与大学生个人心理因素(如人格和特质焦虑,职业预期)、社会环境、家庭因素及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有关系。


如何缓解?我个人的理解,从高校层面来讲,关键是做好大学生的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首先要做好学生就业观念转变工作,要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就业指导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


其次要加强就业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消除对改革和政策的疑虑和误解,从而使他们能在大学期间更加注意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大力宣传引导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第三要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在就业指导中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价值观, 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通过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训练营、“模拟求职比赛”和开展“职涯一对一”咨询等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有针对性开展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心理辅导。


从学生个人来讲,树立积极就业心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大学入学开始,积极提升自己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求职受挫时,及时反思总结,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预期。


当然,从更深层次和更长的时间来考虑,学校也要适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学生也可在校选择主修加辅修,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成长为复合型人才,更容易满足就业岗位的需求。


记: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出现了等待、观望和犹豫的心态,往往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您觉得问题出在了哪里?学校在这个方面有什么好的举措吗?


潘: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等待、观望和犹豫的心态,我个人认为要辩证地去看待,有的学生是手中拿到了多份OFFER,在做比较和权衡,有的学生是基于自身职业发展等原因,优先考虑考公、考编等选择,集中精力备考和准备面试,当然也有的学生是因为求职就业能力存在短板、就业预期偏高等原因,暂未找到心仪的工作或是错过了最佳签约期,容易导致“高不成、低不就”。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殷切寄语青年大学生,强调“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


湘潭大学办在伟人故里,办学发展承载着毛泽东同志“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殷殷嘱托和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的殷切期望。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努力让毕业生找到心仪工作,实现好的奔头、美的前程,始终是湘潭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也一直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学校坚持红色基因浸润,强化扎根精神引领,聚焦“固本-强基-赋能-护航”,构建“四位一体”指导服务体系,为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打牢基础、擦亮底色。


一是聚焦“固本”,引导学生系好职涯规划“第一粒扣子”。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注重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教育“源头发力”,下好职涯规划引导的“先手棋”。


依托地处伟人故里和湖湘文化发源地的独特优势,将红色资源转化为就业创业育人资源,加强价值引领,推动思政教育与职涯规划教育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将就业创业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征程。


二是聚焦“强基”,推动职涯教育学习体验“梯度化进阶”。


经过多年持续建设,搭建了“公共必修课+文化素质课+MOOC”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必修+选修”“线上+线下”创新创业课程群。


同时,构建“梯度化进阶”教学体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体验需求,如:大一学年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组织开展专业导学、职业生涯体验周等特色活动;大三学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面向大二、大三学生,定期举办模拟招聘求职大赛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竞赛。


三是聚焦“赋能”,打通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最后一百米”。


坚持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赋能为目标,做实做细就业创业精准指导服务。创新品牌特色活动,定期开展“至公”“从戎”“湘选”“启事”“入行”“考证”“成师”“特岗”“伏特”“研学”等就业暖心工程公益培训,2020年以来举办92场,惠及学生15000余人次;2023届毕业生考取湖南省选调生人数排名湖南省属高校第二,同比增长66%。


四是聚焦“护航”,解决就业创业实践实训“急难愁盼事”。


学校持续加强统筹领导和组织协调,通过机制完善、经费支持、平台支撑等,多维度为学生就业创业排忧解难。强化组织育人功能,以党建品牌创新为抓手,主导机关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一对一”共建,涵盖思想引领、职涯规划、考研辅导、岗位推荐等,惠及学生党员和毕业生1500余人。关爱就业特殊群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重点帮扶、兜底帮扶,确保四大类特殊群体毕业生有就业意愿的100%就业。


   减少对“唯成绩论”单一评价标准的追求


记:当前,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加剧了教育的内卷,该如何破解?


潘:教育内卷是指由于存在教育资源差异化,家长为了使孩子在中考和高考中能考上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都全力以赴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之中,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近年来,国家采取大力推进“双减”政策等方式,着力构筑了良好的教育生态,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关注到,“双减”政策在破解教育内卷方面成效还是比较好的。


比如,社会教育观念发生积极转变。据《中国青年报》调查,70.3%的家长认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66.2%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陪伴孩子参加校外体育活动,65.5%的受访家长表示不再额外给孩子增加课业负担。


再比如,2023年6月底,国家统计局覆盖全国所有省份,选取义务教育阶段的23.6万名学生、27.2万名家长、4577名校长和7.9万名教师,开展了“双减”问卷调查。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家长、教师、校长对“双减”满意度均超八成。同时,国务院“互联网+督查”等群众举报线索每月数量已比最高峰下降90%以上。


关于如何进一步巩固深化“双减”工作成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的作用更加凸显,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促进课堂教学减负增效、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


要通过组织专业化培训、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增加交流机会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让教师在把握知识的规律性上、把握学生的学情上精准发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二是进一步优化教育供给。


要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积极发展综合高中,合理控制普职比例;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结构,支持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人口大省扩大高等教育资源规模,并进一步完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推进高校转型发展、多元化办学。


三是进一步变革教育理念。


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增加额外学习时长来提升竞争力的观念是非理性的,参与校外培训的“量”并非代表着知识层面“质”的吸收。为此,家长应重塑科学理性的教育观念,将关注重心向子女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方面转变,减少对“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标准的追求,培育以多元标准为原则的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


四是进一步保障教师权益。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主力军,面临着教学负担加重、工作压力增加、工作时间延长等变化。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提升育人质量,就需要对教师的相关权益提供保障。


比如,在课后服务工作方面,可通过招募大学实习生、具有从教资格的志愿者等,充实学校师资力量,有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在激励机制方面,要科学制定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激励政策,将课后服务工作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高校理应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


记:在中国教育界,有一个难题经常被问到,这个难题由中外两位著名学者分别提出,那就是我们说的“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潘:当今世界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的竞争。我个人理解,无论是“李约瑟之问”,还是“钱学森之问”,都蕴含着对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比如,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GTCI)一直保持提升趋势,2022年排名已经上升至第36名。在高层次人才资源存量上,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33万余人。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累计18.7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达到6500余人。又比如,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全球第11位,较2012年跃升23位。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单独成章进行布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放眼全球,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理应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核心支撑作用,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湘潭大学作为承载毛泽东同志殷殷嘱托和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高度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设9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探索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六三”模式。


一是坚持三个拔尖。将思想政治过硬作为首要目标,将学术表现优异作为主要特质,将创新能力突出作为重要素养。


二是创新六项机制。建立“使命+创新”的目标引领机制、“单招+优选”的动态进出机制、经师+人师”的成长辅导机制、“兴趣+精尖”的个性培养机制、“专属+倾斜”的条件保障机制、“评价+跟踪”的持续改进机制。


三是汇聚三大优势。发挥红色基因优势,厚植家国情怀;发挥重点学科优势,强调示范引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推进交叉融通。


2023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第一志愿报考率超过300%,其中,数学、法学超过1300%,物理、化学超过500%。考研率高达76.4%,一批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录取。


在数学竞赛、数学建模、化工设计大赛等重要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特、一等奖11项,特别是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位列全国第二。学科竞赛成绩排名全国第48位。
2023年学校获评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先后获评教育部数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省属高校唯一)、国家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全省唯一)、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省属高校唯一)、入选全国“英才计划”实施高校(省属高校唯一)。(记者 周芷行)





3月8日 《湖南日报》



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建议

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向上滑动启阅)


“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载体,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关键性意义。”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加快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历经多年,不断健全完善。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高度重视。”潘碧灵介绍,2019年6月,国家明确了建成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任务,标志着我国自然保护地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调研中,潘碧灵发现,在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空间范围重叠交叉、管理机构职权不清晰、优化整合进度慢、法律体系不完善、规划审批时限长等亟须解决的问题。他建议,加快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方案的审批进度,充分利用好整合成果,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分级明确管理权限和责任,健全监管制度,为管理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保驾护航。


潘碧灵表示,在保护地优化整合后,各保护地规划面临修编。他建议,出台规划编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具体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间节点,强化保护地规划成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统筹布局。


“尽快出台自然保护地法,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潘碧灵还呼吁,要以法律为准绳协调保护地管理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形成协调一致的保护地管理法规体系;及时修订并完善自然保护地相关条例,同步出台配套政策和执行细则。(记者唐亚新)







3月8日 中国新闻网



(两会声音)潘碧灵:建议将韶山建成

全国红色研学实践基地



(向上滑动启阅)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建议,通过支持平台建设、加强顶层设计等措施,全方位打造“中国(韶山)红色研学实践基地”,将韶山建设成全国红色研学实践基地。


湖南韶山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多元文化基因。近年来,韶山依托其丰厚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和品质,每年吸引数十万名青少年到韶山开展红色研学。


此外,韶山还在优化红色教育体系、提升红色研学质量上持续发力,充分运用微党课、访谈教学等形式创新教学方式,强化研学导师培养、构建研学安全保障体系,开发了特色研学课程与线路。


潘碧灵建议,可将韶山学校思政营地确定为国家“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还可在资金、师资、课程等方面出台扶助政策,在韶山打造全国红色研学实践教育品牌,建设全国一流德育教育基地。


他认为,可考虑启动不少于3条以“不忘初心,韶山问志”为主题的全国中小学生红色研学专列,并对研学来韶学生按不超过3折的票价给予优惠,方便广大青少年学生更加安全便捷来韶山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潘碧灵说,韶山不只是湘潭的韶山、湖南的韶山,更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要注重政治性、文化性、国际性和高质量,将韶山打造成中国的一张独特名片。(记者唐小晴)







3月8日 中国新闻网


怎么看“报告”?

代表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发言来了



(向上滑动启阅)

潘碧灵,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

暖风吹来满眼春 踔厉奋发正当时


政协工作报告字字句句诠释实干担当,真真切切记录履职成效,呈现出政治方向有准度、作用发挥有力度、关注民生有温度、凝聚共识有广度、提升能力有精度的特点,高屋建瓴,入木三分,闻之让人精神振奋、干劲十足。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湖南民进省级组织和地方高校负责人,我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同心同向、团结奋斗,持续聚焦中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建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以过硬实绩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人民政协75周年华诞献礼!(记者许晨星)







3月9日 《光明日报》



快步迈向低碳美好生活



(向上滑动启阅)


是生活哲学,更是社会责任


在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委员看来,绿色低碳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哲学,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绿色科技创新和推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政府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应加大绿色科技创新的研发投入,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突破。”潘碧灵委员说,“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也在积极推动学校优势学科交叉,开展有组织的绿色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先进绿色技术。”(记者刘梦)







3月9日 《中国报道》、民进网


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

提振高质量发展信心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向上滑动启阅)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和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深受启发,倍感振奋。总书记在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湖南民进省级组织负责人和地方高校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实现由人才强、科技强进而促进产业强、经济强的递进飞跃。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发展绿色生产力,通过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最鲜明的底色。


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开新篇。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立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要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发挥地域优势,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例如,在农业领域,积极推广智慧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在工业领域,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在服务业领域,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激发创新活力,引领未来谋新局。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和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的策源地,肩负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任。面向未来,高校要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打造国家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高地,努力为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再增动力、再立新功。


坚持生态优先,美丽中国展新颜。“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增进民生福祉的大事要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必须加强环境法规建设,严格环境执法,提高污染治理水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让每个公民都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力量感召下,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不断取得新成就。






3月10日 《光明日报》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委员:

打通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



(向上滑动启阅)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委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建议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系统谋划,建立科学、统一、有序的体制机制,打通各学段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渠道调研、分析、论证、试行等,确定各学段重点内容,建设体系健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共同职责,促进各学段师资融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学生心理档案,保证不同学段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性和联动性。(记者龙军、禹爱华)







3月10日 人民网



全国政协委员潘碧灵:

加大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



(向上滑动启阅)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服务新时代“中部崛起”战略中应有所为、大有可为。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带来“关于加大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的提案”。


潘碧灵表示,我国中部13所省属“双一流”大学作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不仅有力服务了中部地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的策源,也是区域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促进了部属与省属、东中西部区域高校的协调发展、缓解了长期集结形成的高等教育不均衡态势,对于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调研,潘碧灵认为,目前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存在政策供给和办学经费相对不足等问题。与部属高校相比,省属高校经费基本依赖地方财政,办学经费差距明显;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方财政拨款较多,省属高校在经费、硬件和师资引入方面保障程度较高;西部地区陕西、四川高等教育发达,西安、成都均为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优势和人才吸引力强,其余省份地方“双一流”高校均纳入了部省合建高校给予重点支持。


而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除个别已纳入部省合建高校外),由于受地方政府财力水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意愿等因素影响,在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下,如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等中部省属“双一流”预算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因此,潘碧灵建议,全面加强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和指导。参照部省合建政策,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研究制定系列支持举措,在办学平台、学科建设、成果奖励、教研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持续加大中央财政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支持力度。提高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中分配比例,赋予资金使用更大自主权。通过“教育强国工程”向其提供相应经费支持,重点加强学生宿舍、教研设备设施、图书馆、校园生活设施、实习实训基地、校园信息化等教育基础资源建设。


稳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对中部地区省属“双一流”高校对口支援力度。参照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等高校模式,通过选派领导干部、学者专家到相应高校任职,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团队平台项目奖励等形式,在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师资人才输送、教师进修培训、学生联合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对其给予全方位、深层次、大力度的对口支援。(记者刘宾)






3月11日 《中国青年报》


潘碧灵委员:青少年心理问题别“等以后再说”



(向上滑动启阅)


青少年心理健康相关议题在今年两会期间受到不少代表、委员的重视。“在现实中常见的是,很多青少年只有成绩被关注,其他的都可以等以后再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潘碧灵对这个问题观察已久。他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部分家长对心理问题有“病耻感”,甚至会阻止有需要的孩子去就医,部分任课教师只关注专业知识教学,没有心理健康关注意识等等,“应该引导大家更多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潘碧灵今年带来了一份《关于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案》。他表示,近年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等数据引发强烈关注,随着《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重要文件的深入实施,心理健康服务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


潘碧灵坦言:“对于中小学来说,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短时间难以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唯分数’论的教育环境下,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足。”


对于高校来说,潘碧灵表示,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以及学生焦虑、强迫、依赖等因素,高校教师所做的大部分工作仍然在解决心理问题的“堵”,较少能够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疏”。“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面对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力不从心,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他说。


潘碧灵认为,应该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他表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一两个、一两群人能完成的工作,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工作体系,从学校顶层到课程教师,甚至后勤管理等,都是教育网格中的一个重要资源。”


而这里,就必须关注到“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潘碧灵了解到,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尤其是中小学,很多学校由兼职教师开展工作。由于兼职教师大多没有心理学专业背景和专业心理咨询技能,无法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疏解。


潘碧灵认为,要加大队伍建设的日常投入和支持力度。“这不仅是指经费投入,还包括编制岗位投入,学科建设支持,政策关怀倾斜等。”他说,“术业有专攻,不同身份角色教师所处的岗位及专注领域虽有所差别,但都是跟学生密切接触的教书育人的主体,学校要推动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关心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员育人工作机制的完善。”(记者 张茜 樊未晨)






3月11日 《人民政协报》



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



(向上滑动启阅)


我们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扛起应尽的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两会”精神,努力发挥好政协委员的“三个作用”,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


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圆满落幕。会议期间,委员们以崭新的精神面貌、饱满的政治热情、严谨的履职态度,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不论是会场讨论时的热烈气氛、还是“委员通道”上的深入互动,亦或是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的真知灼见、凝结着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的高质量提案,无一不生动体现了政协委员们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展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和生机活力。


一元新启,万里潮生。闭幕的掌声犹在耳畔,竞发的风帆已然扬起。政协委员的身份,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政协委员的工作不仅仅是在会议期间,更在于日常生活中常态化履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扛起应尽的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两会”精神,努力发挥好政协委员的“三个作用”,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


充分发挥好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必须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要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造就和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沉下心来埋头苦干,力求实现关键性领域的人才培育和核心“卡脖子”技术、新质生产力的重大突破。我们要加强学科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内部学科之间的协作,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把科技创新最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以科技的主动赢得国家发展的主动。


充分发挥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挑战,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充分发挥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在协商活动中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扎实调研,对于协商活动中的议题做到鞭辟入里,条分缕析,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协商讨论中充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让诉求充分表达,意见充分交流,利益充分协调,精准建言献策、广泛汇智聚力,努力把协商民主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认真开展政协民主监督工作,把民主监督的立足点与着力点放在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群众民生福祉的大事上,找准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结合点,将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至最基层,充分了解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遇到的热点、难点和堵点,及时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和基层群众的合理诉求,推动问题解决、凝聚人心力量,促进民主监督从“议得好”向成果“办得好”转变,更好以“政协之能”服务“中国之为”。


充分发挥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政协委员联系和服务好所在界别的群众,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服务社会的力量保证,是促进人民政协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树立形象的根本动力。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政协为人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的初心和使命就是通过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孜孜追求和履职探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我们要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看齐,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界别群众,发扬协商民主,推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以突出基层协商议事平台和品牌建设为着力点,健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多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打通服务界别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架起政协委员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当好党政决策的“宣传员”、社情民意的“调研员”、基层群众的“服务员”,切实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


今年,我们将迎来共和国和人民政协成立75周年,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豪迈征程上,让我们携手,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派、实干家。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民进湖南省委会主委、湘潭大学校长)







往期推荐


她们!闪亮!🤩


🤩元素遇上湘大,这些化学反应太精彩啦!

【湘潭大学新媒体中心】编辑 / 杨羽舒 芦旋责编 / 李采薇审核 / 张俐明

  分享、点亮在看🌼、点个赞👍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