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章
导
读
本文从“道德”的角度,谈谈垃圾分类要跨越的三大道德障碍。
作者系沪上某高校环境科学系主任,上海市垃圾分类明星志愿者。
垃圾分类是个道德问题么?道德因素是制约垃圾分类的主要原因么?想必争议有很多。最近几年,全国各地,特别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深圳、西安、广州等46个重点城市,广大农村地区都在推行垃圾分类。但从全国人民实际观察和感受,或是亲身参与的经历来看,全国垃圾分类效果还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许多专家从许多方面发表了见解。本文从“道德”的角度,谈谈垃圾分类要跨越的三大道德障碍。本文作者长期关注和参与上海市垃圾分类工作,还被评为了上海市垃圾分类明星志愿者。最后得到的结论是,垃圾分类其实是一件受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支配的行为,垃圾能否分类,是衡量个人,也是衡量一个城市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尺。从全国目前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不分类,到垃圾分类,明显存在三个道德障碍。第一个道德障碍,是“我”能做到垃圾分类。不管是“要我做”还是“我要做”,我都做到了垃圾分类,这是公民道德的重要内涵。显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有全国和各地法律法规的要求,大多数人没有做到。这一道德障碍的背后,是大多数人缺乏“垃圾分类是道德的”的自我认同,以及能将垃圾分类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垃圾分类的道德行为。第二个道德障碍,是当别人没有做到垃圾分类的时候,“我”依然要做到垃圾分类。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会碰到,尽管“我”想垃圾分类,或尝试了一次或几次垃圾分类,但周边的人群,如邻居、舍友、同事、小区其它人都不分类,我也就不分类了。这是全国大多数地方的现状。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做到,尽管“我”知道,只有“我”一个人做垃圾分类,其实没有实际用处,但是“我"依然会认识到,道德是对内的,是要求自己的,道德是按照我心中的道德规范去做,而与他人关是否道德关系不大,即我讲道德不以他人讲道德为前提。因此,不管别人怎么做,我自己要做到垃圾分类。
上海垃圾分类的网红质疑:到底谁是“神经病”(图片来自网络)第三个道德障碍,是“我”是否愿意促进垃圾分类这一社会道德规范的形成。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由一个个的人的道德所组成的,这是人类与其它众多野生动物的重要区别,所谓“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每个个体都不讲道德,整个社会也不可能有什么道德;每个人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社会整体性的道德也不会形成。因此,每个个体在垃圾分类上的道德,能否集聚、融合转化成全社会的道德规范,是这个社会道德素质最好的体现。这三个障碍是递进的关系,从个人内心,到个人与群体,再到全社会。第一层,是别人都不做,我要做么?为什么我要先做?这是自己道德的要求。第二层,是我做了,别人都不做,我做了也白做,但我还要做,这是自己道德与他人的无关性,道德是对自己的,不能对别人。第三层,是我做了,我也会努力让全社会都做。道德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需要全社会形成一个道德体系,每个人的道德是其中的一个分子。可以说,目前国内垃圾分类的现状,就反映了绝大多数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道德水平。这种社会道德的实现程度,可能也是衡量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插播一个道听途说,但肯定真实的小故事。解释一下上面第三个道德障碍,即“每个个体在垃圾分类上的道德,能否集聚、融合转化成全社会的道德规范”,说明一下道德是如何内化到人民的心中,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心中的。故事是说中国一个有非常高职位的科学家,当然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也是非常高的,有一次在日本访问期间,当他喝完了一瓶瓶装水,准备把瓶子丢到垃圾桶的时候,发现有一个日本的小学生一直盯着他。当他拿着这个瓶子走向垃圾桶的时候,这个小学生也一直跟着他走到垃圾桶。他就在想,我是把这个瓶子当作可回收物,放在可回收物的桶里,这样做没错,这个小同学有什么可以看着我的呢?他认为他这样做已经很好了。但是,当他把这样一个瓶子放进可回收物的桶里的时候,那个小同学走上来用日语和他做交流,他听不懂日语,用英语和汉语回答,小学生也听不懂。于是呢,他们两个就用手比比划划,小学生说得面红耳赤,但他还是不明白小学生要干什么。最后,这个小同学直接就从垃圾桶里拿出了刚才被他丢弃的塑料瓶,然后把这个塑料瓶分成了瓶身,瓶盖和塑料纸,这三件儿垃圾分别丢入垃圾桶。这个小学生的这个事让这位中国科学家印象深刻,多次讲述。
日本小学生的垃圾分类教育(图片来自网络)
显然,对比中国这位著名科学家,至少在垃圾分类的道德意识上,这位日本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这种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的垃圾分类道德意识,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这也可想而知,整个日本社会垃圾分类的道德意识是与中国很不相同的。目前,垃圾分类还有第四个道德障碍,是所谓的道德前置条件。显然,很多人看来,垃圾分类是一件小事儿,而“我”有更大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只要这前前置条件完成了,才会考虑垃圾分类。比如说负责挣钱养家,负责执行公务,负责当领导,负责教育孩子,甚至是抗击疫情、举办奥运会的重任。因此,必须保障好冬奥会,开好进博会、维护世界和平等这类大事儿,而垃圾分类这种小事儿,在这些大事儿面前,实在不值一提,以后再说吧。显然,这样的不做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等一等的说辞还有非常多。但本文认为,这就是“道德需要前置条件”的表现。如前所述,道德是内生的、自我的要求。不会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会因为有借口而在道德上打折扣。好的道德规范应该是在这些工作的同时做好垃圾分类,而不好的道德,或者说不道德,就是找一个借口不做垃圾分类。
记得很早的时候,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写了本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的中国人道德发展的前景,结论是相当乐观的。现在全国垃圾分类实施的结果,可以说是市场化更好的地方,垃圾分类工作也做得更好,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这本书的观点,即市场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新道德的形成,进而改善社会的福利。
也记得很早的时候,国家大力提倡要“以德治国“,当时觉得似乎是一句空话,远不如发展经济,多赚几个钱来得实惠。现在看来,这才是治国的根本要义,如果现代国家不能维护一种诚实、努力、勤俭、创新、与自然和谐的道德体系,就根本“立”不住,也不可能发展起来。不管是法治、市场、福利、友爱、文明、环保,最终落实到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中,都是一种道德,一种深入到骨子里的道德观念。
还犹豫什么,动手垃圾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