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俗小镇石淙 唱响“美丽大戏”

2016-12-14 南浔发布


从数字化保洁河道的“治水样本”,到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经验”,再到智能生态宜居发展的“智慧城镇”,石淙镇的“美丽建设”跑在南浔前列。这个民俗小镇唱响的“美丽大戏”背后,究竟有何秘诀?


看石淙如何让“两山”化“四美”


核心阅读

小镇石淙,唱出了“美丽大戏”——日前入选首批“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是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镇(开发区)。

25.7平方公里的石淙镇,东临善琏、南接千金、西靠菱湖、北连和孚,如同一颗绿宝石,镶嵌在南浔南部。全镇7个行政村,1.36万人、3766户,是南浔行政管辖区域最小的镇(开发区)。

从数字化保洁河道的“治水样本”,到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经验”,再到智能生态宜居发展的“智慧城镇”,石淙镇的“美丽建设”跑在南浔前列。



一美

生态综合治理 环境更优美

石淙村安桥港自然村的村民沈建民吃过晚饭,顺手把厨余垃圾倒进黑色的垃圾桶中,这好比是“美丽大戏”的序幕。“镇、村干部上门宣传了好几次,生活垃圾要分类,家里的垃圾桶也分了颜色。”他说,改变的不只是倒垃圾的方式,现在,村民之间常常为环境清爽程度争个高低:谁家房前屋后最干净、哪户美丽家园能评上五星级,大家都较着劲。

事实上,70多岁的母亲沈信娜,生活习惯也发生着改变。以往晚间,她大都和儿子、儿媳在家看电视,生活难免枯燥。如今,她习惯去村文化礼堂的淙韵戏曲社,和票友们唱上几曲尽尽兴。

小家庭,大变化,这得益于石淙村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创建,也是石淙镇唱响“美丽大戏”的一个缩影。

在当地采访,记者听到、看到最多的“美丽大戏”是:把民俗文化元素纳入美丽乡村建设范畴,打造美丽乡村的石淙特色,以文化提升美丽乡村内涵,带动美丽产业发展,助推生态环境治理。依托民俗文化特色小镇建设载体,整合资源、聚焦合力,推进乡村旅游、交通配套、农村环境、城镇环境、公共服务五大功能提升。

记者视线所及:拆掉了4200平方米的煤堆场,中心镇区建起了蚕花文化园。太嘉河工程实施,10万立方米淤泥资源化利用,回填后成为太君庙景区的新景点。预计全年拆除22.7万平方米温室龟鳖养殖棚,大棚废料成了民生项目建设的填筑材料……镇人大主席杨少华说,结合实际,我们构建“一心两轴三区多点”规划结构,打造“一心”,扮靓“两轴”,建成“三区”,发展“多点”全域规划,在城镇范围形成民俗文化园、农耕文化园及太君庙景区 的“两园一景区”发展框架。

记者问:“荒地变了绿地,盲点变了景点后如何长效唱响‘美丽大戏’呢?”杨少华说,治水开启了智慧模式。运用视频监控与GPS定位系统。在排塘港、练市塘等10条镇级主要河道断面完成摄像头覆盖,一方面,实时监控河道情况,另一方面,保洁船开展例行巡查,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河道保洁常抓不长效的问题。

据悉,该镇同时探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按照减量化、资源化要求,建成全区首个生活垃圾生态处理中心,配齐“四桶”、配足“四员”、推行“十项制度”,实现“专门收集设施、专业运输设备及分类管理运行”三到位。


二美

提升民生幸福 生活更甜美

位于石淙村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总投资1.6亿元,预计本月底一期投入试运行。这,也许是“美丽大戏”的根本。镇人大副主席杨维献是联村干部,总会不定期到村里走走,与村书记李彬彬一起来到项目现场,看看推进情况。

随着村里的环境转好,产业也跟着转型。在村内实现无生猪养殖、温室龟鳖养殖棚清零的基础上,镇、村严把招商选资关,放弃了存在一定污染的畜禽养殖项目,引进了零污染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一字之差的背后,是生态优势转变而成的发展资本和唱响“美丽大戏”的保障。

在观看“美丽大戏”时,记者印象较深的是:石淙镇在加大力度优化环境的同时,创新工作方式,强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围绕现有产业,延长产业链,扩大产业优势,加大企业转型升级;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及全镇传统文化特色,强化农业招商工作,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生态、循环设施农业以及与生态、养生、休闲、旅游相结合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加大有效投入,跟踪服务在建项目,紧盯在谈在手项目,优化招商引资整体环境。

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的技术优势,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负责人陈卫星提出了第一年实现经济效益600万元,全部建成后实现总产值2亿元、经济效益1亿元的目标。

陈卫星规划的蓝图不止于此——该项目将打造成为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养殖企业。同时,结合养殖区布局,做好生态环境绿化布置,成为农业观光的风景点。

走在石淙镇的田间地头,记者看到的“美丽大戏”格局是这样的:立足实际抓优化,围绕高效、优质、生态发展方向,调整农业发展,推动“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培育“喜洋洋湖羊”“润民特种水产”等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形成以特色水产养殖为主,湖羊养殖和蔬果种植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

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成为石淙镇“美丽大戏”建设的另一个组成部分。以蚕花小院为骨干,打造集“游玩、休闲、度假、养生、运动、食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生态农庄,多措并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依托生态优势,鼓起钱袋子的不止村民,还有村集体。

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打基础的重要抓手,石淙镇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据了解,该镇7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在60万元以上,其中,4个村超过100万元,为美丽乡村建设和长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三美

促进现代文明 乡风更醇美

粮畴美柘、阡陌如绣的石淙镇,据说原名“石冢”,因晋高祖石敬瑭释葬于此而得名。1922年太君庙失火,死伤甚重,故易名“石淙”。

这,不就是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江南小镇,一直唱着生态文明的“美丽大戏”的缘由吗?

“美丽大戏”的戏台上,传统文化犹如布局。

作为蚕花圣地,该镇传承与弘扬蚕花文化,注重外宣和内传。2008年,石淙蚕花走进北京奥运会;2010年,走进上海世博会;2016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受到了国内外各界友人的青睐。同时,建成了“石淙蚕花文化馆”首个非遗传承基地,并在石淙学校传播蚕花制作校本课程,让传统文化后继有人、创新发展。

而真正衬托戏台的,是村民身边的榜样。

记者初步了解到,石淙村村民费掌清,孝敬老人、和睦邻里,谁家有了难处,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家庭纠纷,他都主动帮忙化解;银子桥村村民沈水娟,丈夫30多年前双目失明,个人起居、饮食等不能自理,她始终不离不弃,悉心照料,扛起了家庭的经济重担…… 至德至善是石淙镇的内在底蕴,一个个“最美石淙人”,用行为诠释着温暖。

“通过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让村民直接参与到公民道德建设中,营造了人人讲道德、家家讲美德、社会讲公德的良好氛围。”镇党委委员陆建强表示,把弘扬家庭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通过开展各项专题活动,引导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传承良好家教家风,建设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为建设乡风淳美石淙创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打造精美石淙,建设美丽家园,争创美丽乡村示范镇”“深入推进民生,幸福提升工程,打造生活甜美石淙”……在墙莫线石淙段沿线的墙面上,一幅幅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手工墙绘,成为“美丽大戏”的一道道风景线。

在“美丽大戏”的演进中,文明创建为村民打造了富足的精神家园。一个个新载体的建设,为文化传承搭建了新的平台。该镇建设文化礼堂、农耕文化园及民俗文化体验区,以太君庙景区为重点,整合文化资源,推进民俗文化园建设,提高民俗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以石淙蚕花、太君庙会为依托的旅游业势头强劲,农旅复合,文化带动,树立区域影响力,领跑全镇产业发展。


四美

推进基础管理 社会更和美


“外来务工者是‘美丽大戏’的重要演员。”这些天,位于镇西村的湖州江南恒盛炼染有限公司,党支部副书记杨赞贤与企业的党建大家长们,正忙着摸底排查,统计好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回乡时间与目的地,确保人人都能顺利回家过年。

“恒盛炼染”共有员工220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58人、党员27人。为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企业建立了新居民家庭党建服务模式——“党员E家”,把外来务工人员分为3个大家庭,每个大家庭中设有家长、监督员、指导员和生活员等,均由党员担任。只要家庭成员有什么困难或不便,都可以和家长“说说事”,第一时间帮助协调解决。

“美丽大戏”的“党员E家”,提升了企业党支部服务群众的水平,“七彩党建”则让党员队伍更具活力和特色。

姚家坝村党员沈根新有两本存折,一本关乎日常生计,放在家里,另一本是“先锋存折”,记录了党员动态积分,和村里其余30名党员的一起存放在村委会。

“先锋存折”一人一卡,卡片内容包括党员姓名、积分内容、时间、得分、记录人等,制定了加分项、扣分项、一票否决项3个方面共计28条具体评分标准。积分结果实行“一季一公示、一年一表彰”。镇党委委员高曙光说,积分制度一实行,收效甚好,以往不积极的党员重新找回了政治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提高了参与党政工作的积极性,延伸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触角,为基层党建工作更好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通过创新发展“党员E家、七彩党建”和先锋社区建设,该镇确立了“党建+民俗文化”理念,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整镇提升”工程。同时,深化实施“为民办事积分卡”、双住(驻)四联和“走村不漏户、户户见干部”等服务载体,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该镇还以“一网两中心”为有效途径,实现网格化、信息化、多元化,提高信息收集、研判、流转、处置质量,全面维护社会稳定,打造“平安石淙”品牌。

“美丽大戏”还需要一手强党员队伍,一手抓平安建设,才能谋划“美丽乡村·智慧石淙”的全新布局。石淙镇按照构筑“智能、生态、宜居、发展”智慧城镇要求,以生态化、网络化、数字化、幸福感为出发点,通过开发统一智慧平台,实现在集中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为群众提供居住、生产、休闲、工作、便利的良好环境,加快产业城镇、文化城镇、科技城镇建设,为美丽建设不断加码添彩。

猜你喜欢

记者:徐潇立 施爱丽 摄影:沈勇强 编辑:黄雅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