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廖文波:科研英才耀杏坛,师者担当谱新篇


编者按


师恩无言,桃李有幸。

在第40个教师节,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我们特意选择了一批可亲可敬的专家学者、老师们——

他们绘梦逐光,用知识点亮学生的未来;他们辛勤耕耘,诠释坚守三尺讲台的初心;他们潜心科研,不断探索未知,勇攀科学高峰;他们牢记使命,立德树人,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倾情付出。



夜晚10点,总有一束灯光,透过虚掩的门缝,静静地透射在西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六楼的走廊上。灯光下,总有那么一个身影,在办公室不知疲倦地忙碌,时而全神贯注投入科研,时而静心撰写教案、制作课件,又或仔细批阅学生论文……办公室的灯光,见证了一位学者对科研的执着,一位教师对学生的深情,一位院长对学院发展的担当。

他,便是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熊猫学院院长廖文波教授。在他身上,还有诸多头衔:全球2%顶尖科学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四川省高校创新团队负责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Journal of Zoology副主编……他的名字,与两栖动物生态适应性研究紧密相连,他的故事,是科研与育人的双重奏。


01

坚守初心,笃行不怠

用汗水奏响科研乐章


1999年,廖文波怀揣梦想踏入四川师范学院(今西华师范大学)的大门,渴望在自由的天空中翱翔。大学期间,他静心钻研,渐渐被生物学的魅力所吸引,老师们渊博的知识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如璀璨星辰照亮他前行的路,让他立下考取师大研究生、成为优秀学者的志向。



历经艰辛备考,他如愿成为西华师大胡锦矗教授的研究生,踏上动物学研究之旅。初入研究生阶段的他虽感迷茫,对动物学了解也不深,但毫不退缩,勇于从零开始,慢慢摸索。在武汉大学读博期间,他专注于两栖动物生活史进化研究。夜晚,他常奔赴三四公里外的田间抓青蛙,由于手电筒光微弱,有次不慎摔下近四米高的悬崖,幸好没有大碍,绕了几小时才找到返回的路。他经常在晚上九点到凌晨四点,去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用执着与坚韧平铺科研的漫漫征途。

求学期间的科研经历为廖文波日后职业发展、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年磨一剑,他如一位虔诚的探索者,夜以继日地扑在两栖动物生态适应性研究上。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野外考察时发现了一种罕见的两栖动物,其生存环境极为特殊,与常见的两栖动物栖息地大不相同。这一发现让他意识到,两栖动物的生态适应性可能远比想象中复杂。他开始广泛查阅文献,与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探讨,逐步明确方向并深入研究下去,开启了两栖动物生活史、婚配制度以及脑容量生态适应的神秘之门。


▲廖文波进行野外考察


他从不满足于仅仅在实验室中进行理论的推演,而是常常背上行囊,奔赴野外那广袤而充满未知的天地进行实地考察。野外捕捉和观察青蛙的过程充满了艰难。在一个闷热的夏夜,廖文波带领学生们前往嘉陵江一片偏远的湿地,那里蚊虫肆虐,道路泥泞。为了不惊扰青蛙,他们只能小心翼翼地躬身前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在寻找青蛙的过程中,经常要在茂密的草丛中穿梭,被荆棘划伤是常有的事。有一次,在一条小溪边廖文波与学生们发现了一只罕见的青蛙,为了更好地观察它的行为,他们在溪边蹲守了数个小时,双腿麻木也浑然不觉。“科研工作实际上是孤独寂寞且枯燥的,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廖文波说。这种言传身教的示范行动,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严谨与坚持,激励着他们积极投身科研。


▲廖文波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带领学生进行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路追寻,廖文波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坚定,他说:“做科研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只有感兴趣了,才会去动脑子琢磨,只有喜欢了,遇到困难和瓶颈时才能咬紧牙关去克服,从而做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成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十多年对科研的执着坚持终成累累硕果。近年来,廖文波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在Science Advances、PNA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eLife、Molecular Ecology、Evolution等重要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28篇,其中8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先后被PNAS、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Biological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Current Biology等知名期刊引用3645次;出版专著2部,授权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5项;先后荣获中国动物学会长隆奖—新星奖、中国动物学会青年科技奖、中国生态学会青年科技奖等。面对取得的成绩,廖文波自谦道:“这首先是对我目前工作的认可,接下来希望产出更多的成果。”


▲廖文波指导学生做实验


“搞好科研,攻坚克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廖文波面对科研总是迎难而上,面对困难从不退缩,以敏锐的洞察力带领团队不断探索科研新领域。围绕两栖类动物生活史与社会行为的进化开展系统研究,发现了环境温度和降雨量是影响其生活史、婚配制度及遗传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解答了雄性竞争、躲避天敌以及寻找食物和配偶等行为是导致两栖动物脑容量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为验证动物脑容量的行为适应提供了可靠证据;揭示了环境季节性变化是影响两栖动物脑容量进化的重要因素,为“高耗能脑假说”提供了可靠的实证。通过持续努力研究,他还提出了“脑-隐蔽色权衡”和“脑-脂肪体权衡”两种脑容量进化假说。团队成员近5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在Science Advance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eLife 等期刊发表论文近50篇,展示了团队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在学界的影响力,为推动两栖动物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科教相长,以身为范

用赤诚践行育人使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廖文波恰似屈原笔下的探索者一般,在忙碌的科研之旅中披星戴月,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前行。他深知,科研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而教育则是这一服务的重要途径。他从未忘却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身为范,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知识储备,努力培养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多年来,他坚持担任本科生班主任,从生活、学业、科研、人生成长等方面多维度、全方位、全过程关心和培养学生。近五年,他先后承担《脊椎动物学》《鸟类学》等4门本科生课程和《两栖爬行动物学》《生态学前沿》等4门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课堂上,廖文波总是充满激情,用生动的案例将晦涩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他的课堂总是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在讲解《脊椎动物学》时,他会讲述自己在野外考察中遇到的各种奇妙动物的故事,让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有一次在《两栖爬行动物学》的课堂上,学生们对一种罕见的两栖动物的习性产生了疑问,廖文波没有立刻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大家从动物的生存环境、生理特征等方面去思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假设。然后他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逐步分析学生们的观点,带领同学们一起找到问题的答案。


▲廖文波在大相岭自然保护区走访实习单位、看望实习学生


廖文波很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他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一定是交流沟通顺畅。他用平易近人的亲和力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亦师亦友的相处让学生受益匪浅。田英建同学说:“廖老师最关心我们的学业,每天都会来实验室和我们谈话,了解实验进展,问我们有什么困难。”廖文波常常教导学生们要有独立意识,不要一味遵从书本上的知识,应该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学会自我提问并思考总结。


▲廖文波指导学生做实验


他潜心教学,积极担当起推动教学改革的重任。他深刻认识到,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要用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让课本知识不再枯燥。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要密切关注科学前沿热点和科研动态,把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正是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和不断创新,让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他依托主持和参与教改项目,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先后发表教学改革论文5篇,在年度教学考核中连续名列前茅。教学成果“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生态学专业‘教-研-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廖文波在野外指导学生鉴别两栖动物物种


他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科研优势,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平台。他先后指导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7项、四川省创新创业项目9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励15项;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0篇;获评国家级、省级“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作为研究生导师,他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严谨诚信的学术作风、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独立自主的科研能力。迄今,已指导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32人。指导研究生在Science Advance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Evolution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他非常关心学生们的就业,每年的秋季,都会通过挖掘高质量就业岗位、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发挥导师力量,积极联系合作单位、校友企业及已经毕业的学生,以帮助到更多同学找到理想工作。


▲廖文波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


2024年,廖文波获评四川省“四有”好老师。谈及感受,他微笑着说:“自我成功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培养的学生成功。教师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和启蒙者,我们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坚守本心,重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这样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优秀青年人才。” 


03

勇担重任,砥砺前行

用责任凝聚发展力量



大熊猫学院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


廖文波在任职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期间,秉承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带领学院一路前行,各项工作始终走在学校前列。他与党政班子成员紧密携手,共同促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23年9月,学校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合作成立的大熊猫学院,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引起了中央电视台、光明网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首届招生的成功,为大熊猫保护事业注入了鲜活的力量。与此同时,大熊猫保护团队更是成绩斐然,2024年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有力地推动了大熊猫保护研究向纵深发展。


▲廖文波在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学术交流


在廖文波看来,人才是助力学院迈向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因素,引才和育才成功与否,犹如一把关键的钥匙,将直接决定着学院未来的发展后劲。为了引进更多优秀人才,他全力拓展引才渠道,主动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起紧密联系。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使者,他频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示学院的机会。在活动中,他以极大的热情广泛宣传学院的优势与发展前景,用真诚的态度和对人才的尊重,向外界传递着学院的求贤若渴之情。他坚信,只有汇聚更多的优秀人才,学院才能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廖文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为学院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聚焦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他以敏锐的洞察力结合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精心组建教学科研团队。他大力鼓励、耐心引导专业教师申报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带领着老师们共同前行。




廖文波还格外关心青年教师的发展与成长。他用心为大家制定个性化的职业发展规划,仿佛一位贴心的导师,为青年教师指引着未来的方向。他积极提供广阔的晋升渠道和丰富的学术资源,让青年教师们能够在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中茁壮成长。在他的努力下,学院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活力,成为了教师们干事创业、成就自我的理想之地。

西华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的建设,也在廖文波的大力推动下顺利进行。标本馆积极承担着普及科学知识的社会责任,接待了南充周边的众多中小学生们前来参观学习,通过生动的展示和专业讲解服务,将丰富的科学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参观者,激发着青少年们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西华师大动植物标本馆成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知识与未来的重要桥梁。



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前行。廖文波和他的同事们,以踏实和坚定的态度,继续在教学科研道路上不断迈进。潜心研究,不断探索科学边界;以身作则,为师生树立良好榜样;教书育人,为师大培育莘莘学子。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为书写师大教育事业崭新篇章贡献着力量!



推荐阅读

张镁琳:“镁”光照亮青春路

郭洪义:做冷门绝学的传承者,做教书育人的弘道者

文字 / 王磊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 / 陈晨策划制作 / 西华师大新媒体中心

点赞,点“在看↓↓↓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华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