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用脚步丈量海底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海上项目勘察负责人马秋柱

小海螺记者团 河海大学 2019-02-15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用脚步丈量海底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海上项目勘察负责人马秋柱


个人简介

马秋柱,1981年生于山东滨州,2007年本科毕业于河海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了中交四航院工作至今。2009年参与了澳门口岸人工岛的地质勘察,后又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以及西人工岛的前期地质勘察工作。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工程正式在珠海动工,这个被英国卫报评为“世界第七大奇迹”的工程建设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他们如同父母一样,一步一步地促成它的成长,并慢慢地完美它,一直守护它。


在这些工程师中,有这么一批人,他们像好客的主人,殷勤地忙碌,等待着客来的时刻。港珠澳大桥项目亦如此,负责勘探任务的马秋柱,在项目开始前,就整日工作在海上,为工程做着各种勘察铺垫。


“奇迹”的先行者 伶仃洋上的漂泊者


海上勘探一直是一项脏活、苦活、累活,而且还是一项紧活、盲活和重活。在港珠澳大桥项目中,马秋柱的勘探工作几乎全程都在海上进行。“海上勘察必须在浮动平面上作业,容易受天气、波浪等不利因素影响,施工难度大、施工进度慢,对勘探人员的要求高。”马秋柱这样介绍着自己的工作。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马秋柱主要负责靠近香港海岸的勘察工作船调配以及现场项目勘察工作。“我之前做过海上勘探,本以为驾轻就熟,但是没想到,港珠澳大桥项目勘探的艰巨性超出我的想象。”其一,伶仃洋是珠江最大的喇叭形河口湾,虽属弱潮河口,但其下有两个深海沟,即使是无风天气,看似平静的海面也会形成凶猛的涌浪;其二,广州属于季风气候,多暴风雨,尤其是夏秋季节容易受到台风的侵袭;其三,施工点位于珠江入海口,地基不稳,海底地质情况复杂。


这些复杂多变的条件,导致勘探作业时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得捕捉“窗口期”施工。“在季风天气作业时,由于受到气象与海流的影响,一两个月才有可能迎来一个‘窗口期’,只有在‘窗口期’才能准确并安全地完成作业。”马秋柱说,由于条件简陋,作业早期,他们的工作船上没有安装空调,夏天船上的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没办法,躲也没处躲,藏也没处藏,他和工人们必须24小时一直坚持在船上,“那段时间,我像从泥灰里爬出来的,别说露出来的身体部位看不见皮肉,就是没露出来的部位,也都黑得不成样子了。”


即使在“窗口期”,工作也不是件轻松的事。由于要赶“窗口”,他们往往都是3班倒连续作业,最长的一次曾经在海上待了40多天。“在我看来,海上的辛苦不在于风吹日晒,没吃没喝,最大的辛苦其实是‘漂泊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影凄迷,望中疑。长达40多天待在海上,每天除了工作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没有鲜花、没有绿叶、更没有尘嚣的喧闹,只有耳边机器的轰鸣……一切都失去了色彩。马秋柱说,在海上的日子,他的心里一直筑着一个堤坝,他很担心哪天,堤坝豁了口,开了闸,决了堤,洪水汹涌而出,自己无法控制。“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摒除杂念,一心干活,让自己的心弦没有晃响的可能。”马秋柱谈到,“当工作结束后回到岸上时,走在路上觉得整条马路都在摇晃,整个人都是晕乎乎的,有的同事上岸之后都去接受心理辅导了。”


既要克服心理困境,更要解决工程难题。港珠澳大桥的勘探在技术和施工方面的复杂情况前所未见,复杂的水文地质情况,成为他们工作的最大阻碍。经过多方试验和研究,最终他们采用了海上液压升降钻探平台和分离式液压驱动钻机,这两样设备是国际勘察领域的先进设备,但在国内,则是近岸海上工程首次采用具有国际化要求的勘察设备。这即有效保障了生产效率,又大大提高了本次勘察的质量,极大减少了对原状样的扰动,并提高了原位测试准确度。最让马秋柱他们满意的是,那设备能够抵挡6级大风和浪高1.5的恶劣天气。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海底取样,要把海底的泥沙土石最原始最完整地取出来,送给实验室研究实验。当海水深度超过30m后,每增加1m,取样难度就增加20%。伶仃洋的海水深度最大可达五六十米,马秋柱他们在海底土壤取样时既要抵御水流的冲刷,还要对抗高强度水压。经过认真研究,他们决定采用“活塞式取土器”取样,这样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十分符合具体情况。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对的,他们的施工难度大大地减少了。


前往伟大的巅峰之路,必定崎岖。马秋柱他们经过10个月的辛勤努力,最终按时、高质,零伤亡、零事故、零污染地完成了这次勘探任务。所经之难,所受之苦,终成为了那一座宏伟的大桥,跨立在伶仃洋之上。



在疾病中坚持 从困难中蛹变


走过一些路,才知道辛苦;登过一些山,才知道艰难;跨过一些坎,才知道超越;经过一些事,才知道经验。


2007年,马秋柱从河海大学本科毕业后,先后在汕头、珠海、东莞及湛江等华南地区从事工程勘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勘察和操作经验。2009年后,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先后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大型国内外勘察项目,足迹遍及斯里兰卡、伊朗、喀麦隆、纳米比亚、英国、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但对他来说,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非洲的那几年工作经历。


众所周知,非洲人口数量巨大,国穷民弱,而且在某些地区,战乱、瘟疫、疟疾等屡见不鲜。马秋柱谈到,“有一次在喀麦隆工作的时候,由于工程才刚刚开始,所以工作营地环境较差,营地防护等方面有所欠缺。只要被那边的蚊子咬一口,那就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可能会感染疟疾。”他们工作时必须穿过一片雨林,蚊虫密布,导致队内所有人员几乎都感染了疟疾。但是他们并没有被疾病所打败,依然带病坚守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咬着牙、流着汗,直到工程结束。


马秋柱说,别人看《战狼2》可能觉得很震惊,但是对他们来说,那种场景太熟悉,那就是他们的回忆,是一种毕生难忘的惊险回忆。马秋柱在斯里兰卡做一个项目时,那个国家正处于战火硝烟之中,猛虎组织和斯里兰卡政府军正在交战,到处都有可能爆发战斗。项目方协调了当地军队前来保护,持枪军人几乎是全天候24小时保护。即便如此,还是出现了不明武装份子持枪冲入项目部抢劫的情况,当时的情况可谓险之至极,马秋柱记忆犹新地述说着当时的情景。


当然,在异国他乡,不仅有枪林弹雨,也有温情暖人的时刻。而这种温情,是河海连接起来的。马秋柱说,有一次在纳米比亚做工程的时候,当地港务局举办了一场“留学生联谊会”,邀请了当地曾经在中国留学过的留学生一起开联谊会。主办方也邀请了他们团队参加,在联谊会上,他偶遇了一位曾经在河海留学的校友。他乡遇故知,喜悦自难掩。会后,那位校友还将他邀请到家中吃饭,留宿长谈。当谈到这件事的时候,马秋柱不禁感慨,“当时真得感到十分亲切,一听说是从河海毕业的,简直就像见着了亲人。”


只有经历过磨砺,最终才会成长。五年的非洲工作的经历,他见识过非洲人民的痛苦生活,经历过疾病、战乱的肆虐,褪去了刚刚跨出校园的时的青涩,他变得成熟、稳重、有责任,变得朴实而优秀。“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十六字校训早已藏于每个河海学子的心中,默默的,每个人都在向其靠拢。



四年河海 数十年人生


一直有一句话用以描述大学的美好时光——我们要走,正如我们当初要来。但在来来走走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难以忘怀的那些事。


2003年,马秋柱踏入河海的校门,怀着懵懂和对未来的期待,他充分感受着百年学府的营养。而那一年的平安夜,深深埋在了他的心里。因为都是新生,并且大多数都是远离家乡来到河海的新生,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无助、焦虑,甚至绝望的感觉不时涌现在每个人的心头。美好的平安夜,让这些大学生有着特殊的感觉。当夜色降临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品着浓郁的烈酒、互相诉说着自己家乡的趣事。突然辅导员出现在大家面前,给这群“初来乍到”的新朋友们一个不小的“惊吓”,但当辅导员送来“第一个平安夜”的祝福的时候,气氛忽然变的欢快起来,原来平日里一脸严肃的辅导员还有这么可爱、温馨的一面。惊喜、特殊、难忘,这一场景依然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马秋柱说,河海有一位老师对他影响深远。“他的思想很深刻,观点很新颖,他的思想政治课,让我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我真正明确了奋斗的方向和价值的取向。”其实很多时候,课本上的东西并不能教会你到底要怎么做,但是老师的一句话也许会改变你的一生,课堂上具体讲了什么他已经记不清楚了,但他记得那堂课,老师给他们描述了一个丰富、美好的世界,给他们灌输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让他真真切切地明白了属于他自己的那条路。


“大学的四年时光,其实过得很快。”马秋柱感慨到。每个人的生活并不是千篇一律,总有自己喜爱的东西,大学期间,每当周末有空,他就喜欢去爬山。江宁校区周围的牛首山、将军山、翠屏山以及西康路校区的清凉山和玄武区的紫金山都遍布了他的足迹,“爬山是我一直以来的爱好,不仅放松了身心,而且还锻炼了身体,只不过工作后因为工作繁忙,自己出去爬山的次数变得很少了。”


2017年,毕业十周年纪念日,他和曾经同窗4年的同学们再聚河海,再聚江宁。他们一起走过东门,一起站在图书馆门前合照,一起走到曾经的宿舍,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庞,那时的内心中只有一个想法——时间过得真快。马秋柱说到“毕业后其实每年都想回学校看一下,但是都因为时间缘故没能实现这个愿望,但相隔十年再次回到学校,发现学校还是记忆中的那样。”


对于马秋柱来说,工作之后最怀念的依然还是那短短的大学时光,回首逝去的韶华,四年的青春就像几片薄薄的纸,它只能浓缩成一部影片里短短的几个镜头;青春如诗,书写在白色的宣纸之上,挂在面朝南方的墙壁上,如同一幅价值不菲的山水画,容不得半点污染。对于正在河海学习的同学们,马秋柱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四年的时光是真的过得特别快,在这四年的时光里,学习之余,应该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做到青春不悔。”

 

几年艰难的非洲工作经历,港珠澳大桥历时10个月的海上勘探,这些在他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平常事,但是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又有几个人能够淡然接受和享受?何况,他经历的这些,在我们看来,都十分不平凡。一切都融入在他的个性之中,朴实、谦逊、踏实、能干、负责任,这些都沉寂于心,流露于平时。“每当工作中遇见特别棘手的事时,我总是尽最大努力去探求各种可能的解决之道,并最终将其做好;即使有时候不成功,我也能够积累一些经验,给别人提供些许借鉴,这样才能问心无愧。”马秋柱这样面对困难。



经历就是人生的硎石,生命的锋芒在磨砺中闪光;经历就是人生的矿石,生命的活力在提炼中释放。人生的真谛在经历中探寻,人生的价值在经历中实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路,汇聚每一个灿烂的时刻,对于自己的未来,马秋柱说,未来再来......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汪磊,张春平

图片:马秋柱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推荐阅读


这里是河海人的青春日历

不会编程的学霸不是好运动员——朱瑞驰 | 建功立业新时代

河海大学师生双获2018年“宝钢教育奖特等奖”|  建功立业新时代

河海大学获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

2018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正式发布,河海大学水利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一

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中的河海校友 |  筑桥十载 初心如故 ——记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项目亲历者朱利翔董事长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一生所爱 一以贯之 ——访中交四航院港珠澳大桥建设总工卢永昌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用汗水浇筑起港珠澳大桥的“脊梁” ——记中交二航局港珠澳大桥项目中山梁厂副总经理陈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