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 八年匠心 永不止步——记中铁大桥院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监胡昌炳

小海螺记者团 河海大学 2020-08-29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于2018年10月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作为“大国重器”的代表性工程,一大批河海校友在此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科研攻关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广泛赞誉。国之重器有河海,是对广大河海人的肯定和鼓舞,更是河海精神的积淀和弘扬。为了深入挖掘和展现新时代河海人治水兴邦的感人故事,通过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鼓舞激励广大师生,展现河海力量,提升河海形象,振奋河海精神,学校集中采访了一批参与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的河海校友,编写成《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一书,现已经付梓出版。从今日起,将在河海大学官方微信【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栏目中连续刊登,敬请关注。



八年匠心 永不止步


——记中铁大桥院集团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监胡昌炳


个人简介

胡昌炳,1965年生于湖北公安县,1984年至1988年在河海大学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学习。2002年至2005年任我国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常务副总监,2005年至2009年担任上海长江大桥总监、闵浦大桥总监,2010年至2017年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监,并被授予“港珠澳大桥十大领军人物”称号。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



一桥连三地,海上天堑变通途。2018年10月24日,历时6年可行性研究、9年建设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终于通车。


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岛隧建设项目是这项工程难度最大的部分,2个各10万平方米的人工岛和6.7千米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具挑战的工程”,是世界超级工程皇冠上的“明珠”。


在这条世界最大的外海深埋沉管隧道建设中,由胡昌炳所在的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工程监理联合体,成为“超级工程”采用最高建设标准、实现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关键一环“把关人”。


“只要是有一线施工人员的地方,

就有监理人员的身影”



2010年底,胡昌炳从武汉南下珠海,成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监,监理工作一干就是8年多。

如果说港珠澳大桥的桥梁建设水平是由好到更好,那么6千米多的外海沉管隧道建设却是成与不成的概念。“中国沉管隧道在设计、建造和装备等方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监理领域更是几近空白。”在这之前,胡昌炳监理的大多是桥梁项目,在被人问起是否对岛隧感兴趣时,胡昌炳心中既兴奋又担忧。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我国首条外海沉管隧道,也是世界唯一的深埋隧道,作为一个开创性的工程,施工条件又极为复杂,极具挑战性,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面对陌生的工程领域,胡昌炳开始查找资料,从教材开始学起,结合自己丰富的工程监理经验,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摸索跨海沉管隧道的监理方法。

2011年1月4日,岛隧工程西人工岛基槽开挖第一斗淤泥,标志着岛隧工程正式拉开施工序幕。胡昌炳回忆,当时他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着在河海大学上学时的教材:《水力学(上下册)》《土力学》《工程水文(上下册)》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上学那会儿发的教材,有的书都散了,订书针也断了。”就这样,胡昌炳带领团队通过反复研究施工监理方案,仔细翻阅教材、资料,请教专家学者,集思广益,在短短一个月内就编制完成了《岛隧工程监理规划》。

面对这样陌生的工程领域,胡昌炳一直强调他们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是做好试验先行,二是做好过程检测和监测,三是做好工程预案。海底沉管隧道E1管节浮运安装前,岛隧工程总监办配合岛隧项目总经理部,先后在海上进行了四次拖航演练,模拟现场各种复杂的海洋洋流环境。最终,历经95个小时的稳扎稳打、昼夜奋战,首节沉管管节出坞、浮运、系泊、绞移、沉放和对接安装获得成功。

2014年11月到2015年3月的E15管节三次安装,先后遭遇超强回淤和基槽边坡垮塌,两次安装受阻。岛隧项目总经理部成立技术攻关“国家队”,开展基槽回淤专题研究。几个月时间里,先后组织召开多次专家会,8次集体会诊施工现场。在探明原因的基础上,专家们给出了两大系、五大类、数十条突淤处置意见。

150多天时间,从突淤情况的摸排,到参与各类试验,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查,并检查承包人的各项准备工作。最终,总监办密切配合及协调各方,实现了这一世界级难题的突破,E15管节在第三次安装时获得圆满成功。

为了把好质量关,岛隧项目总监办下设4个驻地办,分别为沉管预制安装驻地办、东人工岛驻地办、西人工岛驻地办以及岛上段隧桥驻地办。“只要是有一线施工人员的地方,就有监理人员的身影。”胡昌炳说。

为了掌控沉管隧道安装的施工质量,总监办专门成立了一支水下检测与监测组,该组配置测量船一艘,测量人员21人,配置包括多波束扫测仪等总价值近1000万元仪器设备,委托广州救捞局成立监理潜水队。

多波束扫测仪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水底地形测量系统,如何消化吸收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技术对胡昌炳和他的团队来说是一项挑战,“这台多波束扫测仪是国外制造的产品,刚买回来的时候,我们都不会用。”胡昌炳所在的团队请国内外的专家给予培训,培训后又经过半年左右的摸索,为此,他们还专门结合工程开发了应用软件,最终才得以用于工程测量中。“这台设备还是很争气的,中途一次都没有坏过,否则就会影响我们的监理工作。

在沉管隧道E15碎石垫层基床铺设后出现异常回淤的处理过程中,这支水下检测队伍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摸清基槽的回淤强度及原因,水下检测组则开展了一系列回淤监测研究,主要包括多波束扫测、回淤盒检测、含沙量取样检测等现场实测手段,而潜水员则在施工过程中配合进行下潜,摸清水下的情况。

“从管节预制完成后的一次、二次标定复核,深坞区的管节止水带水下探摸,再到管节碎石基床的验收,水下回淤探摸检查,管节安装后的止水带水下探摸和摄像,水下检测组全过程对管节安装进行检测和监控,现场监理对管节浮运安装5道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把关和执行签字审批程序,管节安装始终处于监理有效的监管状态,确保了安装过程不失控,精度偏差得到有效控制。”胡昌炳说。


“通车后,它也成了我们工程人这一生的牵挂”

2018年10月23日,大桥举行开通仪式。位于港珠澳大桥东人工岛上的大桥展厅内分外安静,胡昌炳感到自己心跳加速,手掌心甚至微微出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这里接见包括他在内的20名港珠澳大桥管理和施工代表。

“总书记,这是第二次和您握手。第一次是您担任上海市委书记,视察崇明岛时,在上海长江隧桥建设现场,我也和您握过手。”胡昌炳兴奋地说。“哦,是在崇明岛。”习近平总书记说。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你们功不可没,劳苦功高,这就是你们的人生价值,要为自己感到自豪,我们也为你们感到自豪。”时至今日,胡昌炳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和总书记这样的一番话,仍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

1984年胡昌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河海大学。1988年毕业就分配到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院从事桥梁设计工作,从此与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1997年开始专门从事监理工作,曾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专家陈新老先生。

“刚从大学毕业,进入大桥院,当时就感觉这个单位要求很严格,完全是半军事化的管理。”胡昌炳仍然记得,刚工作那会儿,每天都要练坐功,还要做工间操,“单位对工作上的要求,可以说是严谨到近乎苛刻的程度,仅以设计复核环节为例,一本计算单和一张白底图上的每一项数据都要仔仔细细复核,然后用红色的铅笔做上记号,复核完成后,计算单和白底图上留下了复核者密密麻麻的红色记号。”胡昌炳坦言,正是当初在大桥院培养的对待工作严谨细致的态度,让他在日后的监理工作中受益匪浅。

此后,胡昌炳先后参与了东海大桥、上海长江大桥和上海闵浦大桥的监理工作,奏响了海上桥梁工程监理的“三步曲”。

东海大桥全长32.5千米,是国内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超长公路跨海大桥。该桥采用了由一个监理联合体对全桥实行监理的模式,在国内同类公路桥梁工程中属于首次。“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也采用一个监理联合体的模式,可以说在东海大桥上积累的监理经验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编制了一套监理总体统筹文件,包括基本要求、基本表格、安全环保管理表格,并且向所有监理标段进行交底。”胡昌炳介绍,这样就统一和规范了主体工程所有监理人的程序、流程、表格、文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工程人可能都有一种感受,在工程通车时,会觉得就像自家的姑娘出嫁了一样。通车后,可能没有机会再去看它,可它却成了我们工程人一生的牵挂。”每当回忆起自己所监理的工程通车时,胡昌炳总是感慨万千。


为“超级工程”实现120年设计寿命的质量“把关人”


“监理可能在外人看来,就是检查钢筋,或者叫旁站监理,其实这是严重偏颇的。”当说到监理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外人很容易对监理工作产生误解时,胡昌炳也很无奈。

胡昌炳介绍,监理的审查与检查的内容其实很广,包括施工管理体系、资源、方案、程序、过程、预案等。“而一般的监理,可能仅仅是做过程检查或者又叫工序检查,这就降低了监理的地位。

“其实监理水平的高低,主要就体现在监理的方法以及手段方面,也就是审查和检查两大环节。

胡昌炳所在的中铁武汉大桥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隶属于中铁大桥院,是我国最早以桥梁为主的专业勘测设计集团,建院以来,共勘测设计了公路、铁路、市政等大型、特大型桥梁1200余座,其中长江大桥60余座、黄河大桥30余座、跨海大桥30余座,工程项目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10余个国家与地区。“我们的监理团队里有已故著名桥梁专家陈新院士,在我们公司做监理工作18年;已故著名桥梁钢结构专家方秦汉院士,也曾担任第一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的总监。”可见,桥梁工程对监理素质要求很高。

工程项目中的监理,相当于整个工程质量的“把关人”,这就要求工程监理者既要懂技术,又要善管理,还要能协调。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施工涉及多家单位、几十支团队,如何管理协调好他们的关系,是胡昌炳需要解决的。此外,施工的安全与效率是最大的压力,而就在海底沉管隧道最终接头的关键时刻,安装却出现了18厘米的相对偏差。

胡昌炳回忆,2017年5月2日晚,海底隧道工程最终接头安装完成。次日凌晨,胡昌炳突然接到正在现场负责水下检测的副总监报告:“‘最终接头’相对偏差18厘米。”监理团队赶紧启动应急报告程序,随即向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报告,“5月3日下午3点,我们就到达现场并且在船上开会,首先由岛隧项目部总经理林鸣介绍具体情况。

18厘米的相对偏差,返工则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是如果放任偏差不管,工程的使用质量和安全谁也无法保证。当时,施工现场气氛极其凝重,会议所做出的决定将会左右整个沉管隧道的未来。

此时,胡昌炳深知自己作为监理方对于沉管隧道最终接头是否进行重新安装调整具有一票否决权。“我当时就说:我支持林鸣,支持林总提出的重新调整最终接头的意见,必须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工程负责,冒着再大的工程风险也要调整!”同时,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朱永灵局长也持重新调整的意见。

5月3日下午,经过开会决定进行调整,原来安装是怎么一步一步来的,现在倒着回去,进行逆操作,在现场完成调整方案并经三方签字画押后,最终接头重新安装开始启动。整个安装调整从5月3日晚上开始,5月5日最终安装成功。


“河海总在有形或无形之中伴随着我的人生”


在采访中,胡昌炳提到在港珠澳大桥监理过程中,多次获得母校河海大学专家的技术支持,身边也不乏众多河海校友的“并肩作战”。

胡昌炳告诉我们,当年高考后,得知成绩没太多想,就填了华东水利学院的港航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当时华东水利学院的水利和港航可是一块金字招牌。”如今回忆起录取时的场景,胡昌炳半开玩笑地说:“当时咱们的录取通知书可是最早来的!

进入大学后,胡昌炳印象最深的是来自当时水港系的党支部书记夏金仙老师的关心,“夏老师既是恩师,又像是母亲。”他说,夏老师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真的可以说是无微不至,胡昌炳当时家庭条件一般,除了日常的助学金以外,学院和系里面还会经常发一些生活补贴,“这种不定期的补贴还真不少,基本上够一个月的生活和伙食费,对于当时的穷学生,可以说是解了燃眉之急。”对此,胡昌炳说,30多年来,总是怀着一种感激之情。

尽管胡昌炳谦虚地认为,自己在学校时表现平平,但是他提到自己在课余时间最喜欢的就是学校举办的各种各样的讲座,他依然记得,当时学校会邀请很多留学的博士、教授开讲座,“真的是大开眼界!

现在胡昌炳回忆起来,当时自己印象深刻的还有关于演讲与口才的讲座,虽然貌似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无关,但是当他走上工作岗位,回想起在讲座中学习到的关于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时,仍然觉得受益匪浅。“像我们这样搞工程的,通常都是做技术,口才比不上文科生,很多人都是肚子里有货,但是苦于表达困难,所以走上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意识到:好的口才也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母校的感情,胡昌炳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在校时,大家都会问你是哪个学校的;工作后,大家都问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河海总在有形或无形之中伴随着我的人生。

谈到对母校青年学子的希望时,胡昌炳语重心长地说,在全面接受学校预设的系统性教育课程之余,也应当尽可能培养其他的素质,比如:阳光、自律、乐于助人,或者是文史、哲学、体育等爱好。“在漫长的人生阶段,要做一个大写的河海人,做好每一件小事,并且持之以恒地将自己所学用以报效国家和社会!

胡昌炳与其他9名港珠澳大桥优秀建设者一起被授予“港珠澳大桥十大领军人物”称号。在这8年多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在陌生领域谨慎前行,施工团队需要解决新问题,监理团队同样也需要针对新情况,创新监理的模式和方法。胡昌炳用8年多的坚守,换来工程的安全与高质量,更为中国桥梁事业攒足了底气,原本空白的跨海沉管隧道领域,终于留下了属于中国人的印迹。



文字:李婉婷

来源:《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中的河海校友》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赵瑾,柏蓉


推荐阅读




为优秀的河海校友点一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