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楷模】| 刘光文:水文学问人生 河海大家风范

河海大学 2020-08-29



河海大学水利馆前有一座塑像,目光炯炯有神,关注着河海事业的发展。这尊塑像就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教育家,新中国水文高等教育的奠基人——河海大学刘光文教授。在学校和水利部水文局联合举办纪念刘光文教授百年诞辰系列活动期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分别为纪念活动题词。钱正英的题词为:“纪念刘光文先生百年诞辰”。胡四一的题词为:“水文学问人生,河海大家风范”。

刘光文1910年出生,早年就读于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清华大学,1933年毕业后任清华土木系助教并考取留美公费生。1936—1937年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学习水利工程,获工学硕士学位。后转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修习河工,1938年回国。抗战期间在广西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任教授,并在重庆中央水利实验处任专员,从事黄河治理等方面的研究。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同时兼任复旦大学等高校教授。1952年,参与筹建华东水利学院,为当年学校拥有的四位一级教授之一。创办新中国第一个水文本科专业、水文系,并长期担任系主任、名誉系主任……


心在教坛,一瓣心香付学梓


提起刘光文的“数学脑袋”,在学校和业界赫赫有名。河海大学谢悦波教授讲了这样两件事:1988年暑假期间陪同教授驱车前往响洪甸水库参加成果鉴定会,途中停车在路边买了一堆西瓜。瓜农刚放下秤杆,刘教授马上报出该付多少钱,让准备拿出计算器计算的谢悦波惊讶不已。当然对于刘光文来说,这只是牛刀小试而已。他精通英、俄、德等多门外语,开设双语教学得心应手。尤其是他超乎常人的数学和概率统计等方面扎实的功底,在课堂上发挥得畅酣淋漓。他是系主任,但长期坚持在第一线为学生上课,讲授河川水文学、高等水力学、应用数学、水文分析与计算等多门课程。他授课不用讲稿,深奥的内容,冗长的公式,他了然于胸,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刷刷刷一气呵成,毫无偏差又生动易懂,引人入胜;答疑也是条分缕析,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让学生们领略了大师的风范。

让学生钦佩的还不仅仅如此。水利部南京水文研究所所长吴正平回忆恩师时说:“刘教授授课内容新颖。当时我喜欢去图书馆,查找老师所编讲义的来源,以便于系统学习,同时也可摸摸老师的‘底牌’。可是刘教授讲的三门课程都不容易找到,花了很多时间,翻阅了许多书刊才发现它们取材于许多专著和有关学术杂志,而且很多是最新出版的。这使我不仅得到了较广泛的新的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我翻阅参考书的能力。”南京水文研究所副所长张海伦、河海大学张二骏教授说,刘教授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兼收并蓄,对学生要求也极高。记得第一次上课时,他就给我们开了一张总计109本之多的参考书目,其中有英、俄、德、法甚至西班牙和意大利文本。老师经常告诫我们不要随便“涂鸦”,出书不能抄袭更不能剽窃,靠这个作为“敲门砖”来成名成家、名利双收是可鄙的;同时他又认为,如果学习研究有了一点心得,确属真知灼见,那就应该留给后人,才算对得起事业和对得起自己。



心在江河,雄才大志薄云天


刘光文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主持长江三峡工程设计洪水的研究,之后几十年日臻丰硕的成果,为三峡工程上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光文领导的学校三峡科研团队会同长办(现长江水利委员会)、中科院等单位,博采众长,克难奋进,创造性地提出用天气型组合等方法推求长江三峡的可能最大降水、可能最大洪水,不仅为后续的三峡工程可研、初设等工作提供了借鉴,而且开创了我国水文气象途经估算工程设计洪水的先例。随之,水利电力部于1965年委托长办开办了水文气象研习班。1975年8月河南大水后,为复核已建水库的设计洪水,在全国开展了可能最大降水等值线的研究和绘制工作,并在工程设计中广泛使用。

1988年至1992年,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工作相继完成。刘光文作为三峡工程水文专家组顾问,参加审查通过了相关成果。他对三峡洪水频率计算中由于缺乏足够资料,1870年历史洪水点据“高挂”问题一直萦绕于心,积极建议、大力支持河海大学詹道江教授等人和长江委水文局合作开展古洪水研究,采用水文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地层学、年代学等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综合研究三峡坝址附近古洪水沉积物,以期推算特大量级历史稀遇洪水重现期。1990年至1993年,长江三峡工程古洪水研究在他的关心、指导和直接参与下,终于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开拓型研究成果,得出1870年洪水是距今2500年以来最大洪水的结论,并进一步论证了三峡洪水频率计算成果的科学合理性,向世人昭告三峡工程设计方案充分可靠,万无一失!



心在他人,人心凿凿有丰碑


刘光文天爵常修,行仁倡义,公私分明,待人宽容厚道,一辈子坚守自己安身立命的原则。

河海大学周之豪教授回忆,改革开放初期,我们三位青年教师要翻译一本刚从国外带回的专业书,请刘教授把关。大家分工译出初稿,由刘教授校译、统稿,然后我们分工誊清。从底稿上可以看出,刘教授反复校改了多遍,逐字逐句、一丝不苟地仔细推敲,甚至把改过的译文还原后再三斟酌,比我们付出了更多艰辛的劳动。在译著的署名上,我们的意见是封面上只写“刘光文主译”,年轻人的名字在前言中反映,刘教授无论如何不同意,一定要在封面上写四个人的名字,而且在他自己的名字后面不加“主译”二字。译著出版后不多的稿费,刘教授也坚持按各人所译的页数分摊,绝不多拿一分钱。

同事和学生都知道,刘教授出差从来都是只买火车硬卧票,下了火车就乘公交而不愿打出租。两位研究生曾经有过要为刘教授购买软卧票受到严厉批评的经历,尽管让刘教授坐软卧是校领导的指示,他也坚辞不受。河海大学黄振平教授说:“有一次刘教授从北京因公出差回来,当时作为学生的我要去为他办理报销手续。刘教授说这次就不报了,因为他办完公事后又顺便看望了在京的姐姐,处理了一点私事。”“刘教授还经常自掏腰包,宴请来校访问交流的专家学者,而且从来不声张。我还是听他的小孙子无意中说出来的。”刘光文的夫人嵇静仪老师原在教务处工作,在三年困难时期与不少教授夫人一起响应号召退职回家。后来国家经济状况好转,一些人又重新安排了工作岗位,但刘光文从来未提起过家属子女问题。直到80年代嵇老师去世,校党委书记李法顺带着丧葬补贴前去慰问,刘教授以夫人不是学校职工为由谢绝补贴,而且绝无协商余地。

刘光文居所陈旧,面积也十分局促,常让前来拜访的同行、同事、学生感到意外。他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卧室兼作会客室,紧靠墙边放着一排一人多高的旧书柜,摆满了国内外出版的专业书籍和文献资料,因柜子不够用,床边的地板上也堆放着书籍。在生活上,刘光文一向节俭朴素,几件旧衣服一穿就是几十年,他认为再多就是浪费了。他甚至还向学生传授过一个省钱的“小窍门”:钢笔墨水用完后不要成瓶买,零拷的也一样好用,这样最实惠。按说一级教授的生活水平不至于如此清苦,但不大为人所知的是,刘教授一辈子疏财仗义,看淡各种身外之物。早在抗战胜利之初,他去天津卖掉一幢豪华祖宅,资助几位困难朋友,剩下的钱还不够买一副义齿。


刘光文开拓的河海大学水文事业如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1952年建立的华东水利学院水文系,已发展成为实力卓著的水文水资源学院,学科水平长期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到。几十年来,一代代河海水文人矢志不渝,拼搏进取,取得了一大批如“洪水预报的新安江模型”、“太湖流域水网地区产汇流及洪水演进计算方法”、“热污染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实验研究”和“水文情报信息化及数字化技术的研究”、“水库(群)优化调度和多目标规划”等优秀创新成果,不仅总体居于国内领先,而且部分达到了国际先进,甚至国际首创水平;培养了本科、专科毕业生近万名,研究生2 000多名。

在纪念刘光文教授百年诞辰活动期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部水文局和河海大学共同设立了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面向全国设置奖项。基金一成立,就得到了国内外业界同仁、广大校友、刘先生亲属和我校教师的积极响应和踊跃捐款,初始募资逾300万元人民币。基金主要用于奖励我国开设水文专业的若干所高校优秀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奖励在全国范围内对水文学科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百川汇河海,励志水文人。刘光文水文科技教育基金评选颁发奖励项目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正在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明显的全国水文行业知名品牌,成为开创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社会氛围的强劲助力。



来源:《话说河海》

作者:刘德友,陈元芳

图片:彭国平、档案馆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刘照昕、柏蓉


推荐阅读




为刘光文教授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