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TA上头条】论文与健身可兼得也,水之子杨哲:把科研当做一种爱好

小海螺记者团 河海大学 2020-08-29
杨哲,男,汉族,中共党员,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2016级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水资源系统优化调度、水生态保护等研究领域。于2018年赴美国爱荷华大学IIHR-Hydroscience & Engineering研究所联合培养一年。参与多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山西省水利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当前博士期间录用、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SCI检索期刊7篇,第一作者5篇,另有多篇SCI论文在投。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钱正英奖学金、刘光文教育科技基金二等奖奖学金、张光斗科技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并获得河海大学研究生“科技之星”、“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把科研当做爱好


早晨七点半,杨哲准时起床,耳机里循环播放着英语听力,跟着听力他一遍一遍地模仿录音的发音、腔调。每天他都要求自己进行半小时的英语练习,从未间断。到了办公室,他登录ResearchGate、Googlescholar等学术交流平台查看研究领域最新进展。他每天都阅读数篇外文文献,不论当天有多忙,他都努力完成,几乎从未间断。阅读过程中,他一边标注重点,一边思考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别人是如何架构文章的,能从文章中借鉴到什么。他像是精密的外科医生,手持解剖刀,解构一篇文献,每块肌肉,每根神经,每根血管都区分得清清楚楚。


六年里长久坚持一样的事情,究竟是什么驱使着他坚持不懈呢?杨哲说,他长久坚持的动力来源于对科研的兴趣。“将科研作为一种爱好,作为自己衷心去研究的东西,不能为做科研而做科研。一切工作因热爱而生出美好,只有将科研兴趣激发出来了,科研上的创新成果才会更多,动力才会源源不断。”本科期间,杨哲在与导师的合作中发现自己对水文水资源学科充满兴趣,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去探索。钻研的过程虽然充满迷茫与无奈,时时与懒惰作斗争并不轻松,但一点点进步都能让所有的负面情绪烟消云散,有滋有味,令人着迷。他相信自己可以探究出有价值的成果,这个目标像灯塔一样指引着他,鼓励着他。他决定将科研作为自己一生的道路。



要想有所成就,空有兴趣还不行,还要把学术看成一种要完成的工作,这样才有执行力,要付诸实际行动,而不是空想和眼高手低。


当然了,杨哲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动力十足。科研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中肯定会经历很多挫折。论文被拒稿,实验做失败,结果达不到预期,他已经习以为常。经历挫折时,放弃的念头也曾浮入脑海,但是他坚定地相信挫折可以被克服,经历过挫折锻打后,自己意志可以更加强健。


杨哲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情是2016年刚开始读博时,论文反复被拒。从提出设想、实验设计和验证、写作,一篇论文的形成凝结了大量心血。第一次收到拒信,杨哲觉得没什么,这家期刊不愿意发表,一定有其他期刊愿意的,付出了那么多时间精力研究的结论,一定可以被发表。可是当第二封拒信躺在邮箱里的时候,杨哲开始怀疑自己了。接着,拒信接二连三地传来,杨哲的自信心大受打击。“越到这个时候越要放平心态”,杨哲对自己说,“要相信这些坎儿都会过去的。”他开始回想选择科研的初心,与导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问题,理性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出主题与期刊不符,理论研究深度不够,语言组织不达标等问题,他认真按照审稿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后,论文质量得到了提升,被其它期刊录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他做到了。





并不是埋头于实验室的书呆子


可千万不要以为杨哲是个埋首于实验和文献的书呆子,他肌肉紧实,健壮得像头小牛犊。虽然现在离八块腹肌还有差距,但是已经有基本的肌肉线条了。每天晚饭后,他都会健身、跑步,工作间隙,他也会活动活动身体。

锻炼身体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活跃思维,另一方面也可以调节情绪,让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杨哲最喜欢自己到达身体极限后的拼搏。当肌肉已经酸痛不堪,意志越发薄弱时,他总会深呼吸一口,定定心神,眼神聚焦于红色跑道的那一头。那里,一座灯塔在黑夜中洒下清辉,明亮澄澈,让人不顾一切想要到那里去。什么都不要想,只要相信自己迈出的每一步,只要比之前的自己多迈出一步都是进步。腿快要没有知觉了,让肌肉酸痛的乳酸好像要把整个人吞没,一步,两步,三步……杨哲默数着。每当看到自己比昨天多坚持了更长距离后,内心的成就感便暖洋洋地升腾全身。“健身跑步可以将自身体能发挥到极致,就像科研路上执着追求至臻至美,让自己充满自信和成就感,激励自己向更高目标迈进。杨哲说道。



除了健身、跑步,杨哲也爱听听音乐,看看美剧。杨哲并没有将眼界局限于实验室。“在校内的理论学习可以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往往不足以提升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为此,他积极参与导师组织的生产实践项目,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撰写科研报告,在评审过程中认识到科研报告和具体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此外,他还参加了2017年河海大学组织的暑期博士研究生社会实践考察团赴湖北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并先后参观考察汉口分局、荆州大堤、沙市水文站、荆江分洪闸、中华鲟研究所、三峡水利枢纽和黄陵庙水文站等,此次实践活动使他深入地了解三峡水利工程概况及其重要作用。体验国家一级水文站的实际测验工作,并发掘与理论测验方法的不同之处,深刻体会到因地制宜的开展水文预测、预报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了杨哲对长江流域水利工程和水文情势的认知。


他还申请了2018年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赴美国爱荷华大学,IIHR-Hydroscience & Engineering研究所进行校外学习和学术交流。在IIHR研究所,他与同学和教授深入探讨和学习国外同领域先进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技巧,近距离触碰热点问题,进一步扩展研究领域,英文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无悔六年河海光阴


杨哲2014年就读于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不知不觉已在河海度过了六年光阴。六年里,杨哲最感激的人是自己的导师杨侃教授。“杨侃教授是我科研道路的引路人。刚跟随导师读研时,我还是一个‘毛头小子’,本科的专业基础并不是很扎实,存在盲点、痛点。学习方法和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升,经常无法按时完成导师安排的任务。幸而有我的导师悉心指导和教诲,使我在科研工作中逐渐成长,步入正轨,学习到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有效的科研方法,令我受益匪浅。


百年校庆时展示的河海万人照片墙让杨哲印象非常深刻。照片墙记载着1915至2015百年来500多张,数十万人的毕业合影。从照片墙的一头踱步至另一头,颜色从黑白至彩色,服饰从衬衫到学士服,光阴流转,几多感慨。老老少少的校友们驻足观看,寻找属于自己的毕业时刻,看一看学校的历史变迁,念一念大学的同窗情。回顾河海百年沧桑历史,河海因水而生,顺水而长,缘水而为,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几乎没有一刻离开过水,逐渐形成了以"水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体系。


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这代人的手上,河海文化需要薪火相传、秉承发扬。作为新时代的河海人,我们应该时刻以水利行业先驱为榜样,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传承和弘扬“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为推动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杨哲暗暗下定了自己的决心。

 



给学弟学妹们的科研小tips



1、对于有志于科研的本科生,如何入门科研?


首先,内心不要惧怕科研,做到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其次,做好时间管理,合理的时间安排是入门科研的基础;此外,要学会自己学习,自行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以取得丰硕成果。科研工作中,我们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从大量的实验数据中寻找规律,要学会自己总结,自己思考,以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阅读总结及分析的能力。当然,也不要忘记寻求他人的帮助,尤其是导师-科研路上的引路人。最后,要学好学科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对于英文论文的写作,有什么建议?


分享一些论文写作的技巧:


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8、精选的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的要点:1、写出3-4层的纲要反复修改多次;2、从Introduction开写,回顾已有的工作;3、要声明文章结构,不要直接进入细节;4、声明工作的动机和基本原理,提出潜在的问题,自己进行回答;5、讲明自己工作与前人的不同,说明自己的贡献及其实际应用前景;6、最后写Summary和Abstract,反复斟酌后确定标题。

 

3、对于科研的创新过程,有什么建议?


科研创新的基本条件有两个,思路创新性和数据可靠性。


思路创新一般有两种方法:


(1) 自己研究领域的创新 如果你个人在某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觉得某些问题解决的关键应该在于某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如果很少有人注意此方面研究而你率先开始,那你的文章就是创新。这种方法创新的前提是,你在该领域有多年研究,否则很有可能失败。因为你认为创新的东西可能是人家已经做过的(只是研究失败,所以没有报道),或者你的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


(2) 站在巨人肩膀上进行创新。首先你要选用你的领域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可以找几篇和你的研究类似的SCI文章,参考他们的研究方法;其次,要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才能获取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成果。




对学弟学妹们,杨哲寄语道:“远方有一座灯塔,那是我们永远的追求。有些东西,该送走的必须会送走,比如青春;有些东西该延续的必须要延续,比如梦想。我们不去想是否会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们不必强求,但不可不求。”


杨哲用他不懈的奋斗,换来了现在的成功,在未来的道路上,他必然也会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走向更加辽阔的远方。

END

文字:小海螺记者团 袁麒龙、张欢欢

图片:杨哲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王泰斗;柏蓉








推荐阅读


       

为优秀的水之子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