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光明日报刊发河海大学副校长郑金海教授署名文章

河海大学 2022-04-23

2013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8月3日,光明日报刊发我校副校长、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郑金海教授点评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链接请戳阅读原文)


建设海洋强国,筑牢蓝色梦想,不仅需要强大的“硬核”科技力量,也需要丰厚的“柔润”文化力量。近年来,在国家、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科普教育平台不断扩展、途径不断丰富、力量不断增强,取得了丰厚成就,也面临着更多责任与挑战。


加强海洋意识教育,青少年是关键。我国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仍存在四方面短板。从文化传统看,我国以陆地文明为主导,受“重陆轻海”观念影响较深,海权意识、海洋文化不够入脑入心。从时空分布看,空间上沿海地区、涉海高校的海洋科普教育力度较大,其他高校资源投入相对有限;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世界海洋日、中国航海日等特定时间节点,尚未实现常态化。从工作体制看,缺乏完整的海洋意识教育和文化建设体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参与意识普遍薄弱,大多数高校未开设海洋类通识教育课程。从海洋科普投入看,科普设施及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尚不到位,社会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


纵览国外,自21世纪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制定了很多与海洋教育相关的政策,激发了国民对海洋的兴趣。比如,德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将海洋科普知识写入教材,充分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热爱;大学阶段则侧重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重视培育海洋科学技术人才,还大力支持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保护、行政海事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育。再如,欧盟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资助了大量海洋教育项目,向全体公众提供包括海洋科普网站、视频、海报、游戏在内的多种宣传媒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性海洋文化氛围。


加强我国海洋科普教育,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倡导寓教于乐,创新科普教育载体形式,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增强科普内容趣味性;开展常态宣传,加大海洋科普教育力度,内陆高校、非涉海高校加大海洋科普教育投入,通过建设海洋云平台、与相关海事单位联动等方式,让更多师生走近海洋、了解海洋;夯实根本,健全海洋科普教育体系,探索将海洋知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课堂教育内容体系,实现海洋文化知识传播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明确职责任务,完善海洋科普激励政策,明确高校等机构的科普宣传功能。建议高校开设海洋科普类通识课并向公众开放,涉海科研平台主动开展海洋科普研究,将海洋科普宣传成果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 


(作者:郑金海,系河海大学副校长、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河海大学是我国港口航道工程和海岸海洋资源开发保护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平台之一。由河向海,是百川归海的自然属性,河海兼顾,是学校一以贯之的重要发展战略。七年来,我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充分发挥我校水利学科优势,切实推进“由河向海延伸”的发展理念,从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到海岸带资源环境,再到海洋科学,不断加快学科建设、搭建科研平台、承担重大项目、加强科学普及,以培养经略海洋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赵瑾;柏蓉







推荐阅读


为优秀的河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