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海大学党委书记唐洪武撰文深切缅怀杰出校友郑守仁院士

河海大学 2022-04-23
守笃水利梦    仁心昭后人——  深切缅怀三峡工程总设计师 、杰出校友郑守仁院士


校党委书记  唐洪武


七月鸣鵙,长江悲歌。惊闻郑守仁院士与世长辞,痛彻心扉!缓缓流淌的是难舍情,涓涓不止的是思念意,回想起郑院士始终关心河海发展的一幕幕,音犹在耳,潸然难禁。特别是前不久,我和徐辉校长去武汉看望他时,老人家虽然口不能言,但得知母校在金坛建设新校区时,脸上充满着高兴和欣慰。这样一位对河海充满感情的杰出校友,国之重器的铸就者,科学精神的践行者突然离开了,让我至今难以接受。


郑院士1963年从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毕业后,毅然投身于水利行业,从此开启了50余年“脚踏青山绿水、执杖训江蹈海”的水利生涯。他先后主持了乌江渡、葛洲坝导截流设计、隔河岩现场全过程设计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1994年,郑院士临危受命,转战三峡,担任三峡工程总设计师。他自全面负责三峡工程设计以来,三次成功解决截流长江世界难题,成功解决超大水深和软淤沙、龙口合龙单宽能量世界第一等重大难题,为国家节省了巨额投资、提前了工程工期,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誉为“当代大禹”“三峡的脊梁”“大坝基石”,这是河海大学和所有河海人的骄傲。老先生说过,只要三峡需要他一天,他就不会离开三峡。老人家病重期间,我们一直和他的秘书龚国文同志保持着密切联系,得知他还在关心着三峡工程的运行成效。他用一生的守护表达了对三峡的热爱与自豪,大国重器中倾注着郑院士毕生的才华与心血。


记得与郑院士首次深入了解是在2010年的夏末初秋。当年长江流域发生罕见大洪水,危急时刻,三峡工程首次进行拦蓄,把巨大的洪峰挽于自己的怀抱,充分彰显出三峡工程利国利民的作用。洪水过后不久,我代表学校来三峡工地拜访郑院士。当我们到达三峡工地的时候,天色已晚。借着朦胧月光,三峡大坝像一位雄伟的巨人盘踞在山谷间,这里凝聚了包括众多河海人在内的所有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到达工地门口,就看见一位慈颜善目的老人已经等候在那里,他就是我们仰慕已久的“工地院士”郑守仁院士。虽然已71岁高龄,在千年三峡的映衬下,他依然精神矍铄。听说母校来人,他亲自到三四公里外的大门口迎接我们。如此情谊,着实让我们感动。他边走边亲切地向我们讲解三峡工地的情况,滔滔不绝,自信自豪溢于言表,展露着一位赤子对伟大母亲的颂赞,让我们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此后,我多次向郑院士请教学校改革发展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他亦不吝赐教。每次与他交流往往都是半天,他谈得最多的还是学校的学科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生培养。他反复强调,学校要坚持特色发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过程中,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学校要尽快出人才,出大师级人才;培养学生除了有知识更要强调立德树人,要突出有爱国、正直和吃苦的精神;作为一名杰出的知识分子,要懂得感恩,要有家国情怀……。每一次交流都让我受益非浅,他待人真诚可亲,他格局胸怀宽阔,他学识令人钦佩,他的真知灼见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设,他的浩然正气也成为河海师生学习的楷模。


郑院士把毕生才智奉献给了中国水利事业,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河海校园。他经常地对我说,他心中最珍贵的岁月芳华,是在华水朗朗晨读的五年大学生活。也正是这五年,让他确立了人生的方向,并让他穷极一生为之奋斗了五十多年。也正因为这个深厚的情结,郑院士始终不忘桑梓之情,饮水思源、情系河海,几乎每年都会回母校看看。或许在他心里,河海是温暖神圣的所在,所以总想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分享给母校。他曾反复强调,“没有母校的培育,就没有今日的成就,河海大学为中国的水利事业输出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对于母校,我十分感激,也希望母校未来发展能够越来越好。”拳拳之心,赤子之情,感人肺腑。2015年,河海迎来百岁诞辰。彼时,郑院士刚刚罹患原发性肝癌,我们也慎重考虑,不忍心折腾这位76岁身患绝症的老人。但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当接到学校解释的电话,老先生差点生气了,他主动要求前来观礼,并且还要为母校做一场报告。校庆之际,他在工地上忙完后就风尘仆仆地赶来学校,带着长江的水气息,带着三峡的沙石味,全程站立为河海师生校友做了精彩报告,赢得了现场听众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重回故园,沐浴着百年华礼,头鬓浩然的郑院士和昔日同窗一起漫步在梧桐树下,忆往事,述衷情,共同回味一个甲子前的青春故事,成为百年河海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近两年,由于长期操劳,郑院士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对河海的感情却与日俱增。对学校的事情,他从不推辞;对学校的希望,他有求必应。2018年,79岁高龄的他两次重回母校,一次是为学校江宁校区189试验基地的建设建言献策,他强调“要加强与水利部、交通部沟通交流,引入大型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单体最大的水流试验基地及六自由度水下振动台等相关大型仪器效能,更好为双一流学科建设服务。”他提出科技平台建设要精准对接重大工程需求的建议,帮助学校进一步厘清了试验基地打造校之重器,服务行业科技发展前沿的建设思路。还有一次是为毕业研究生深情寄语,他作为学校历次毕业典礼中年龄最长的嘉宾,站在母校神圣的讲台上,饱含深情地对全体毕业研究生说到:“严恺先生、徐芝纶先生等名师给予了我理念、斗志,在他们的教导和熏陶下,我收获了生活和学习的方法。可以说,母校培养我一步步成长、成才,我也见证了母校一天天地发展、壮大!”从河海毕业后的数十年里,他在隔河岩工程工地10年,在三峡工程工地26年,与工程相伴、以工地为家,把青春挥洒在寒来暑往中,汗水流淌在山川河流里,身影镌刻在青山绿水间,因此,他真诚地希望河海学子们“一定要将所学所思、所感所悟融入到科技强国的使命中,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他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引导学生弘扬河海校训精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上了一课令人难忘的思政课。正是像他这样的育人楷模,经常返回母校讲台,将行业最新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内容,有力推动着学校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去年春夏之交,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长江大保护的战略部署,在三峡集团公司和江苏省人民政府支持下,得到教育部、水利部等支持,联合江苏省发改委、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筹备成立国内首个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流域综合治理研究机构——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当时,郑院士的病情已加重,身体羸弱,行动不便,甚至需要有专人陪护。此时的他,作为项目提名人代表兼答辩人,担纲负责2019年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申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亲自指导和参加相关策划、协调、汇报、讨论、考察和资料编写。如此忙碌,当他得知学校牵头组建长江院,他非常激动,认为这项工作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学校找准了发力点,于是带着药水,带着病躯,从武汉专程赶赴学校,给予我们具体的工作指导。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河海大学作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的发源地,要把多学科综合集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长江、为中国乃至全球大江大河治理与保护贡献力量。这既是河海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河海在治水强国的奋斗历程中应彰显的时代担当。殷殷寄语、情比山高,绵绵厚意、义比水长。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郑院士是一座永久的丰碑,时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河海人勇毅前行。他所走过的人生路,是心底无私、浩气长存的大师之路,是志存高远、矢志奋斗的治水之路,是不顾得失、心有大爱的家国之路。作为河海人,我们不能辜负郑院士对学校发展的期许,要化悲痛为力量,化思念为精神,学习他的科学精神,铭记他的不朽贡献,继承他的治水之志,弘扬他的济世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围绕国家急需,服务国家战略,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河海智慧和河海力量!


深切缅怀河海师生景仰的郑守仁院士!




来源:河海大学官网

编辑:小海螺记者团 张茜;柏蓉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