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里,河海大学专家开讲如何保护地下水资源
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Groundwater-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我国纪念2022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第30届“世界水日”来临之际,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束龙仓教授接受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采访,讲解地下水的保护。
“地下水潜藏在地下,看不见、摸不着,往往容易被我们忽视。”束龙仓教授介绍,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容易造成泉水流量衰减、河流湖泊萎缩、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2021年我国首次颁布实施的《地下水管理条例》中明确,除了应急供水取水、无替代水源地区的居民生活用水和为开展地下水监测、勘探、试验少量取水三种情况外,禁止开采‘难以更新’的地下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作为环境敏感因子的地下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束龙仓教授介绍,其一是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加强,副热带地区下沉运动同步加强,导致本来降水多的地方降水更多,而副热带干旱少雨地区降水则减少,形成“干者越干、湿者越湿”现象,直接影响一个区域地下水资源量的多少;其二是全球变暖造成两极冰川的融化、海水面的抬升,加剧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等问题,影响着地下水水质的变化;其三是气候变暖会引起地下水温度的升高,进而引起水的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性质的变化,如水中溶解氧的降低,将会增加水体氨、氮、氯及重金属的毒性作用等。浅层地下水温度的升高,还会对表层岩土的温度和热容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植物和农作物生长和土层的物化特征。
束龙仓教授列举了一串有关我国地下水的数据。据2020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我国2020年全国供水总量为5812.9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为892.5亿m3,占供水总量的15.35%。其中,地下水供水量较大的省份为黑龙江省、河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水利部此前以2001-2010年为评价期的全国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结果显示,全国有21个省区市存在不同程度的地下水超采问题,平原区超采面积28.71万平方千米,年均超采量158亿立方米。2021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25家水资源调查专业单位和31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开展了全国地下水储存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地下水总储存量约52.1万亿立方米,这相当于长江54年的径流量。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下水中有72%,即约37.37万亿立方米的是可以直接供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可以说是一笔埋藏在地下的丰富宝藏。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巨大的储存量中有很大部分是难以更新的地下水资源。
“关注和保护地下水,要从三个方面努力。”束龙仓教授表示,第一点是要树立节水意识,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的治水思路,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一些人出门在外,使用公共场所的水龙头时,往往容易忽视这点。一个水龙头如果没拧紧,哪怕只是滴水,一个小时也会浪费3.6公斤水,一个月就是2.6吨水。很多看似非常不起眼的小举动,其实都是行之有效的爱水、节水好举措。”
让我们一起
珍惜水、爱护水
不只在今天,更在每一天!
推荐阅读
【科研速递】河海大学水文院专家团队研究揭示湿润区山坡地形对非饱和壤中径流的控制机理
推TA上头条 | 保研名校、吉他社长、法学学霸,水之子周晟全,优秀!
来源:中国水利;新华社
编辑:小海螺记者 曾兰茜;张然、柏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