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先秦历史若干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晁福林 李 凯 历史教学编辑部 2023-03-12

先秦历史若干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晁福林 李凯

统编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第一单元为“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跨度之长,信息量之大,历史老师驾驭起来比较吃力。白寿彝先生指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白先生的意见是中肯的,抓住政治史,对于把握时代特征来说至关紧要。这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也是历史教学过程中抓大放小的重要原则。中国早期文明发展有着非常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族的长期存在。抓住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这一关键特征,就能够把中国上古史中貌似碎裂的信息串联起来,使学生形成有一定条理的知识结构。本文试图解析先秦政治史的若干重要问题,希冀能够纲举目张,为老师们教学实践解决一些问题。




01关于早期国家
恩格斯充分利用了摩尔根《古代社会》的研究成果,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描述了希腊人、罗马人和德意志人彻底打碎氏族制度,在它的“废墟”上建立国家的过程。恩格斯如此形容:“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恩格斯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他发展了摩尔根的文明理论,着重强调了国家的建立对文明演进的作用。但也需要看到,恩格斯自己曾经强调这个结论只是根据希腊人、罗马人和德意志人这三大实例进行的探讨。就东方世界尤其是中国看,早期文明的发展情况与这三大实例并不相同。进入文明的门槛氏族就消亡,这样的路径恐怕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至少恩格斯并没有这样绝对的表述。中国古代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迈进的时候,氏族组织长期存在,它并没有“为阶级所炸毁”,也没有“被国家所代替”,而是与阶级、国家长期并存。

血缘因素在进入国家后,能够与国家政权结合,在相当的历史环境中成为文明发展的依赖力量,绝非格格不入。所以我们在给国家下定义时,不应硬套西方理论,应充分考虑中国的特殊性。中国上古史中,很长历史时期应纳入早期国家的范畴。这是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比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理论更实事求是。统编教科书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来命名第1课,就充分考虑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特殊性,是非常正确的。




02关于土地制度


井田制有没有,即便有,在商周社会是否是普遍现象,学者们讨论几十年,至今莫衷一是。孟子“方里而井”“井九百亩”的叙述人们耳熟能详,问题在于,孟子这段绝对性很强的话可不可信?孟子所说把土田划成整齐划一的豆腐块,若说不顾地形放之四海皆准,自然不太可能,可如果是平原而非山地,井田也不是完全实现不了。孟子对井田制度言之凿凿,所谓“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则井田制恐怕也不是周人的首创。在物质资料稀缺,人口密度不大,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早期文明中,土地尚不是紧缺的资源,其重要性远远小于人本身。所以人们很大程度上把土地当作生存的工具,并不太在意所有制的形式。周王朝名义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际上已经把土地分给各层诸侯,但与其说井田制是贵族个人所有,还不如说是贵族宗族所有。把历史现象放置在宗族社会的大背景下,问题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井田制虽然至今不敢确定为周代普遍现象,但在国家推行授田制、形成编户齐民之前,应当从情理上存在宗族掌控土地的制度:当时不存在土地紧缺的问题,劳动力比土地更重要;《诗经》等文献提到土地中有公田,有私田,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可信的;在公田上劳作,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前提下采取的劳役地租。这是宗族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撑。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推行授田制度,是对宗族土地所有制的扬弃。政府将国有土地直接授予农民耕种,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每户百亩,农民按受田数量向基层官府纳赋税并服徭役。授田制度下,农民所受田地要纳入国家的管理,田地受国家保护。就其实质而言,它和后代的均田制并无不同,同样发挥了国家对土地的管控治理作用,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好办法。

03关于文明的标尺


中华文明的产生和族有着密切的关系。恩格斯充分利用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基于希腊、罗马、日耳曼论析了氏族制度的解体是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国家是文明的概括”这一著名论断。这一观点着重强调了国家在文明演进中的重大意义,并提示我们,地缘纽带和公共权力是文明的重要内容。如今,文字、国家、金属工具和城市等因素都被学者囊括到文明的标尺中,这些探索是积极有益的,充分体现了文明起源的复杂性。需要注意到,这些标尺的参照物是现代社会,古代文明中文明因素的多少一定程度上也是今天人们思想投射到古代的结果。如果按照氏族解体是野蛮到文明发展必由之路的思路,那么中国商周很长一个时期氏族就没有解体,虽然文字已经出现,但称不上文明社会。这样的推论就和事实渐行渐远了。所以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话题,如果只站在现代文明的角度,不考虑古代中国的实际,许多问题是难以澄清的。




04关于多元一体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指出,多元一体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特征。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过程中,各主要文化区百花齐放、多元并进,所谓“满天星斗”是不争的事实。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各地区之间交流越发频繁,各文明间从具象的农业生产技术、玉器、陶器到抽象的礼仪制度、宗教观念都进行着深刻的交流;距今四五千年以来,中原地区融合了周边文明的长处,异军突起;距今3800年前后,中华早期文明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格局。这样的说法就考古资料看自然是正确的。然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应不是在文明的门槛就呱呱坠地,若这样理解,就把文明的发展明显简单化了。多元一体应是一个长时段的发展过程,不同时间段应该有不同的“体”,“体”是不断发明的产物,各时期人们对“体”的认识也存在差别;其中族的因素在这一历程中仍旧发挥了相当的作用。如果是形成考古学上的大文化圈、发生中原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就已出现。

如果说夏商王朝的方国部落联盟是一堆没有太多联系的马铃薯,那么周人的宗法分封制是一个装满马铃薯的大口袋,使松散的马铃薯有了较多的接触和联系,这样多元一体的“体”迈出了从方国联盟到郡县制度发展的关键一步。到秦汉王朝大一统时代,中央集权、编户齐民、罢黜百家等措施得以全面贯彻,多元一体之“体”深入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血缘因素基本从国家政权层面走出,大口袋中的马铃薯已经成为交融在一起的土豆泥。此时距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仰韶文化已过去数千年之久。那种“雄鸡一叫天下白”式的描述,是不大符合历史实际的。




05关于百家争鸣



以儒家为典型,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联系王官之学与诸子之学之间的逻辑:一是作为宗族学术载体的王官之学中蕴含了儒家的因素,比如他们都以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为主要的学术研究内容,西周宗族社会就孕育了儒家后来所出现的仁、礼、义等思想观念的萌芽。孔子是把这些内容融为一炉,针对时代需求进行纲领化、理论化、条理化,其主旋律是宗族社会中形成的统一性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二是王官之学到儒家思想的传承比较明确,是“接着讲”而不是西方人的“我讲”。比如孔子接着文王、武王、周公讲,孟子、荀子接着孔子讲,《诗》《书》为代表的先王之典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三是就服务宗旨而言,王官之学和儒家思想都服务于统治者。王官之学为周代贵族提供治国经验,儒家之士要蒙耻辱以干世主,以仕途为进身出路,两者无本质差别。诸子思想虽有应时而生、救时之弊的因素,但也有脱胎于王官的一面,不能不带有王官之学的烙印。




06关于君主权力



先秦时期罕见为所欲为、权力毫无制约的专制君权,中国早期文明往往呈现出王与诸侯联合、与臣下联合的执政状况。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当周王征讨不法诸侯与扰乱疆土的蛮夷戎狄之时,周王固然也派出军队,但配合周王作战的诸侯国军事力量是战争非常重要的支撑;周王或者王室重臣也可以指派诸侯国作战。

周王之所以如此依赖诸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代还是宗族社会,国家建制和秦汉以后还有一定的距离。说到底,是钱的问题,周王没有通过编户齐民直接控制税收的体制,也不大可能有后世的俸禄制度。

周王不是不想集中权力,而是条件不允许。




07关于礼



早期文明中礼法不分。周公制礼作乐,周人的制度文化洋洋大观。它是一切社会规范的总和,脱胎于氏族社会。

在中国早期国家形态中,“礼”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礼器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上礼已经为人所重视而普遍实行。礼已经包含了许多方面的社会政治内容。礼乐的系统化是文明时代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孔子说夏商周都有礼,三代之间的礼还进行着因循损益;礼在三代应该存在一贯性。

礼的约束力要远大于法。“刑不上大夫”不是说大夫可以法外开恩,而是说大夫受着礼的制约,可能法不至死但礼至死,大夫受辱的惩罚更严重,甚至与其受辱不如自我了断。




08教学建议



老师应该把握好先秦历史的阶段性。先秦时期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夏王朝以前……二是夏商西周时期……三是春秋战国时期……

我们可以把握住几个维度化解难题:一是既然教科书是“纲要”,就应该从宏观处着眼,抓住先秦历史发展的特征,淡化枝杈。二是重视中国历史演进之中的独特之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主义的法宝,也是历史学科活的灵魂。三是先秦制度文化是后代历史发展的源头,我们应把握好历史的连续性。四是发挥好历史碎片的大作用,以小见大。五是呈现历史变迁之感,所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作者简介】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研究。李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历史教学法研究。


本文节编自《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1年第1期,由于微信排版限制,内容有删减,注释从略,若需完整阅读,请购买纸质刊物或电子刊物。



初审:王湉湉
复审:王雅贞终审:张   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