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个时代再low,那也是你的时代

2017-09-14 林安 土土土槽


默默在文艺青年的圈子里知名了很多年的许知远突然就火了,只不过是以一种被人骂的方式。


第一次知道许知远,还是大学毕业刚去北京的时候,很多个睡不着的晚上,躺在床上戴着耳机听他的音频独白节目“单独”——一个老男人的声音安静地讲文学、讲孤独、讲音乐...像在写一本私密日记。


当时觉得,这个老男人有点意思。


后来发现家附近有一家“单向街书店”,也是他开的,听说店里只放他自己喜欢的书,我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去那里转转,书的品味确实不错,也觉得有点意思。


这次听说许知远在最新一期自制访谈节目《十三邀》里被骂得很惨,特地翻出来看了看。他在节目里步步紧逼地质疑马东:“你不觉得《奇葩说》俗吗?”“你这么一有文化的人,怎么会做这种节目呢?”“你不觉得我们所处的时代越来越粗鄙化吗?”“为什么不能活得更精致点呢?”


一副标准知识分子清高又自负的形象,看完挺生气的,心想:这人怎么这么自以为是。



是的,我十分讨厌自以为是的人,仅排在聪明刻薄的人之后。


等讨厌劲儿过去后,又细细想了想,其实他的这种毫不遮掩的自以为是,大概是因为“真”,“真”到有点“蠢”。不然怎么会一次次被马东怼到只能靠狂喝酒来掩饰一时的尴尬和语塞。


相比于这个时代诸多靠鄙视普通民众而莫名产生优越感的伪文青们,许知远这种张口闭口“时代堕落”,一脸忧国忧民形象的中老年知识分子,反倒显得真诚了几分。


其实许知远质疑的那些东西也没什么不对,文化就是在退步,时代就是在堕落,怎么不对?以前我们打开电视看《红楼梦》、《西游记》,现在我们打开app看美女直播,看大胃王吃饭,我们能理直气壮地说文化在进步吗?


许知远错就错在表达方式太绝对,让人听了讨厌。


我内心深处极度认可70、80年代的文艺青年比这个时代的文艺青年更高级、更有质感。他们是真正的饱读诗书、精通棋琴书画。而如今周末看个展、拍照加个滤镜、写篇“明媚忧伤式”的文章、穿条棉布裙子就可以轻易被定义为“文艺青年”,不得不说,准入门槛实在是太低了。


这个时代的文艺青年之所以越来越遭人讨厌,就是因为他们总想通过“小众”、“冷门”来碾压“大众”与“流行”,以彰显自身的独特。一旦一样东西或一个人被大众所喜欢,他们就急不可待地摆脱这个阵营,以避免被贴上“大众”与“流行”的标签。因为那些在他们眼里是俗气的,即使他们自身也是俗人一个。


有时不得不怀疑很多人喜欢的,究竟是那个“因为喜欢小众而显得品味独特的自己”,还是“小众的事物”本身。


所以每当身边有人评价我“文青”时 ,总会浑身不自在,虽然人家也许是想夸你,但内心深处还是会小小的不适一下。


许知远和这类“文青”的不同之处是,文青虚有姿态,肚里无货。许知远是肚里有货的。他所批判的“时代的粗鄙化”,我想很多人是心知肚明且认同的,错就错在,他太绝对、太直接。


“我觉得我们在过去三四年,前所未有的不向往精致。”许知远完全把大众娱乐放在了精致的对立面。


马东多聪明啊,许知远话里的意思,他都听懂了,说不定内心深处也是认同的,但是就不接招。


“京剧很美,但是梅兰芳和程砚秋就是今天的刘德华和周杰伦。你说它是粗鄙的还是精致的?”


于是许知远又追问了:“那是不是有时代的质量的不同?”想以此强调过去的时代就是比现在精致,所以即使是那时候的大众娱乐,也比今天的崇高。为此还特地举了一个例子:“英国人看莎士比亚剧的娱乐和现在人看《奇葩说》的娱乐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吗?”。


然后马东打哈哈扯起了相对论。



看到这里,我突然就有点理解许知远对所谓“时代差异”的这种执拗来自哪里。


——来自对旧时光的喜爱。


就像电影《午夜巴黎》里的男主角一样,始终认为以前的时代比现在的时代美好,于是穿梭回上一个时代,发现那个时代原来也是有缺陷的,上上一个时代似乎更好...就这样在不同的时代间穿梭。最后却发现:原来旧时光并非想象中那么完美,无论身处哪个时代,活在当下,才是最好的时代。



马东正是看破了这一切,所以他选择心有所属地拥抱这个新时代。


虽然他口里说着英国人看莎士比亚和现代人看《奇葩说》没有高下之分,但他不可能不知道大众娱乐里确实是存在鄙视链的。就像看英剧的瞧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瞧不起看日剧的,看日剧的瞧不起看韩剧的,看韩剧的瞧不起看国产剧的一样,越大众的娱乐文化,越是处于鄙视链的底端。而底端的群众基础,往往却是最强大的。


马东说这个世界上只有5%的人,有愿望积累知识、了解历史,剩下95%的人只是在生活。你许知远作为那5%的人,就不该发现那剩下95%的人。



从前,技术的不发达让只有5%的人拥有发声的权利,他们的世界只看得到崇高与精致,他们感受不到远方“粗鄙”的存在。如今,技术的发达让那剩下95%的人也有了自媒体,于是我们的世界莫名多出了快手、多出了头条、多出了养生八卦和不转不是中国人。一时间,中国农村和三四线城市的底层现实,刺痛了知识青年们的眼。“太low了”,“太俗了”,“太不忍直视了”,他们说。


而那些嗅觉敏锐的商人,却看见了商机。


曾经是央视主持人的马东做起了《奇葩说》;曾经是严肃纸媒《南都》记者的咪蒙写起了《致贱人》与《致low逼》;曾经作为少年公知的韩寒,拍起了商业电影,整日沉迷于在微博上晒女儿无法自拨。


他们都是那5%的人,却都在做着95%的人喜欢的事。这就是马东之流和许知远之流的区别。前者在接纳与融入,后者却在抵触并尝试吞噬。


你能说前者就变蠢了吗?不用许知远强调,他们心里也明镜似的知道什么是“高级”,什么是“精致”,他们没忘,但是在时代的大势面前,他们选择了拥抱它,而不是抵触它。


为什么呢?因为感觉到无力改变,或者说收效甚微。


马东说文化是一个不断积淀的过程,精致无法在时代的长度上不断叠加,历史总是被反复记起又遗忘的。他看清了这点,所以他说自己的底色是悲凉的。与其在无法改变的环境中无畏挣扎,不如穿上时代的新衣,大力拥抱这个时代。


许知远却要做古希腊神话中那个不断把石头推上山再掉下来的西西弗斯,重复着无效又无望的劳动。他相信只要努力,时代终会有重新精致起来的那一天。


他还有点像堂吉诃德,在骑士早已绝迹一个世纪的新时代,仍以骑士自居,做出种种与时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径,在外人滑稽的眼神中执剑冲向风车。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到了一个将自己视为“文化复兴使者”的许知远,就仿若看见了怪胎。


“这个时代不是特别好”,许知远在人群之中喊出了这句话,5%听得懂的人心照不宣地选择了沉默,剩下那95%的人,不论他们怎么理解,对许知远来说,总归是没什么好下场。


我突然有点同情他了。



推荐阅读:

有些病,不是去一趟“远方”就能治好的

那个做梦都想去的 “他乡” ,你真的了解吗?

为了避免平庸,你要孤独痛苦



「土土土槽」

日剧 电影 生活药丸

微博:土丫土丫土

知乎/简书:林安

▲接收我发出的信号▲


👇点击这里看《十三邀》马东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