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不上班还可以做什么?

林安 土土土槽 2021-05-01

  在这里 

Get 100 种不上班的理想人生



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做‘100个不上班的人’独立采访计划?”,“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想法的?”


正好上周受邀参加了一个线下分享活动,分享我做“100个不上班的人”的前因后果,以及“年轻人,不上班可以做什么”。


借这次机会,把我分享的内容整理出来,其中有一些做“100个不上班的人”这个项目期间产生的感悟,希望对大家有用。





努力上班,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不上班


“不上班、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


我是一个喜欢新鲜感,无法忍受“一成不变”生活状态的人。


刚毕业的时候对“工作”没什么概念,那时候觉得有一份能够养活自己、能学到东西又有趣的工作就很好,直到工作的第二年,我才开始慢慢厌倦这种朝九晚五、上下班打卡的工作制度,觉得它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和自由度。


“我怎么就成了一个了无生气的上班族了呢?”


很长一段时间,我异常“排斥”上班这件事,觉得它离当初那个不顾父母反对、毅然放弃家乡体制内工作、北上找工作的自己所期待拥有的未来,相差很远很远的距离。


但同时,我也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能力和资历的有限,还不足以靠自由职业养活自己。



2015年,毕业一年后发的朋友圈


2017年,我关注了很多不同领域的自由职业者,也开始意识到“自由职业”这一听上去十分吸引人的工种背后,所隐藏的容易被人忽视的“艰辛”和“不自由”。


《追求有趣的人生,本就是一件无趣的事情》这篇文章中,我写过:


“ 所谓自由职业,不仅需要强大的自律精神,很多时候还要忍耐独自战斗的寂寞时光,他们的‘老板’是每一个为他的作品付费的人,稍有松懈或偷懒几个月可能就会陷入入不敷出的焦虑之中。自由职业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之一,因为它的老板,是自己。”



我内心深处清楚地知道:自己还需要在职场上再历练几年,积攒经验和人脉。


“努力上班,是为了将来有一天可以不上班”。


后来我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内容运营,平时的工作以采访和写深度稿件为主。


我很感激这份工作,让我的写作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对上班族心理状态的把握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我能清晰感受到自己各方面的快速成长,并且在2年时间内得到了职级的一再晋升。


但和每一个在职场中混迹了几年的人一样,总会遇到属于你的瓶颈期和成长停滞期。


去年春天,身边不断有关系要好的朋友离开工作已久的行业,去寻找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从那时开始,我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迷茫期,一方面很难在工作中找到热情了,另一方面,又不知道不上班靠什么养活自己。


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在迷雾中看不清方向的人,很想找个人拉我一把,带我走出迷雾,身边却空无一人。我开始思考工作的意义是什么,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是什么,能不能把它变成工作。


工作的这些年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公司,每家公司都有它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并不会因为换一份工作而消失。问题总会出现,不是现在,就是将来,这是每一家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


我想做点自己真正感兴趣且总有一天能带来收入的事情。为此,我想过很多方向:比如做宠物摄影、开饰品网店、做民宿摄影等等,目标都是把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相结合,然后切入一小块垂直且能盈利的领域。


我常常突然想到一个好的idea,然后迫不及待地记录下来,但是过一段时间又发现了idea的不现实,继续寻找新的方向。


真正开始想到做“不上班”系列,起源于我个人公众号的改版。


我的公众号之前一直当做一个个人博客不温不火地运营着,写的东西也比较杂,主要是一些日剧电影推荐和生活感悟。


写了差不多两年后,有一天我做复盘的时候发现,我发表过的文章里比较受欢迎的,都是一些记录大城市年轻人某种生活状态的话题。


比如《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都在焦虑些什么》《拼了命去大城市生活,然后呢?》《拼了命去大城市买房,然后呢?》



于是我就想,我要不要干脆转型只写这类文章,以一名“都市青年观察者”的身份,记录大都市青年的生活工作状态。因为我当时的状态是“不想上班,但又不知道不上班可以做什么”,所以从自身出发,就有了做“不上班”这个专题的想法。


我罗列了一些我所认识的那些不上班的人,按照关系的亲疏远近列了一张表,意外地发现身边已经不上班的人居然如此之多。


于是,我利用下班后和周末时间,从关系最亲密的朋友开始采访。同时写了一篇文章《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都不想上班了?》,发表在了公众号和豆瓣上。


没想到几天后,这篇文章被推荐到了豆瓣首页,一周时间内就有了几十万的阅读量,同时给公众号导流来了几千粉丝,几百家微信公众号纷纷申请转载,也开始有很多不上班的人找到我自荐接受采访。


于是“100个不上班的人”独立采访计划,就顺理成章地推进了下去,坚持更新的过程中知名度也在一点点扩大,一直做到了今天。





什么人可以不上班?


“不上班可以做什么?”,相信这是令大部分“不想上班”的年轻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这个时代有太多年轻人,在不知道自己真正擅长和喜欢什么的情况下,就被推上了工作岗位,做着一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然后工作两三年后如期进入职业倦怠和迷茫期。


他们缺少一段不工作,只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或者体验生活的时光。有时候一个人真正的兴趣和内心所爱,都是在这样一段时光内被发掘出来的。


我说的这种状态也许很理想,很多人认为并不现实,毕竟现在大城市的生存压力这么大,一天不工作就一天没有收入,你可能不会被没有收入打败,却会被自己的焦虑打败。


有了“不想上班”这一想法后,有一段时间,我就每天晚上焦虑得睡不着觉。但是在做“100个不上班的人”采访计划的过程中,我从我的采访对象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东西,也接受了他们的很多帮助和建议,对于未来的规划也逐渐清晰明朗了一些。


所以“什么样的人可以不上班?”


结合我目前采访的几位对象的经历来看,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想不上班,至少要满足四个条件。



首先,一定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且能带来收入的方向。


所谓“真正感兴趣”,指的是“做这件事情能给你带来愉悦和成就感,并且你愿意持续投入时间去做它,哪怕遇到了困难也能克服”。


比如我采访的一位自由撰稿人葛亚坤,从小就喜欢写作并且坚持写了很多年,在正式辞职前,他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写了数本小说,发表在豆瓣阅读上。


在给乙方撰稿遇到反复修改的困难时,也成为了几十名投稿人中坚持修改到最后的人,最终拿到了稿费和直接与甲方签约的机会。




其次,自由职业一定要在某一领域有一定的经验和人脉积累。


所以非常不建议刚毕业或者只工作了1、2年的人辞职做自由职业。


自由职业者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以前在公司,你可能只负责一个项目的一小块内容,成为自由职业后,你可能要肩负品牌、产品、运营、文案、渠道等多项工作,如果你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不足,可能会在一开始举步维艰,或者多走很多弯路。


几乎我采访的每一个不再上班的人,都是在前期已经有2-3年的工作经验之后,才敢自己出去做事情。




最后,存够能维持你至少一年吃喝不愁的资金。


决定辞职做自由职业的人有两类,一类是辞职前已经铺好了路,有了能够维持日常开销的资金储备,甚至已经有工作以外的稳定收入了。这类人做自由职业是一件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前几天采访的佟海宝,一个做手机摄影培训的讲师,就是在第一次做手机培训赚到的钱,比上班赚的工资还高一倍的情况下辞职的。


还有一类人可能只是找准了方向,也做好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但是还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类人在初期一般都会经历一段没有收入或者收入水平大幅下降的阶段,要熬过这段时期,就需要在辞职前做好一定的资金储备。


因为储备资金的多少,将直接决定你能在自由职业这条路上坚持多久。资金储备不够的人,可能很快就会被经济压力打败,重新回去上班。


葛亚坤在决定辞职自由撰稿前,就存好了一定金额的存款,并压缩了自己的每月支出,力求将金钱焦虑降至最低,才能更加从容地去做事情。



综上,简单总结下“什么样的人可以不上班”,其实就三点:


有明确的方向、有经验与人脉的积累、有足够的资金储备。


最后再加一条:在开始前就设想好最坏的打算,有承担失败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


比如:“大不了再重新回去上班,毕竟自由职业这段时间所经历的事情,也是一种成长的历练。”


如果满足了以上几条,我觉得“不想上班”的你,也许可以迈出试试看的第一步。




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


“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这是我被问到第二多的一个问题。


就我目前了解下来,不上班的人常做的事情有这几种:




1.开店



这种适用于有至少20万以上的闲散资金储备,且这笔钱哪怕亏掉了也不会太影响生活质量的人。


我身边有不少开实体店的朋友,每家店的盈利情况都不尽相同,有开店四个月就开始盈利的,有预计2年内实现盈利的,也有一个季度就亏了100万的。基本规律是,前期投入的成本越高,回本速度越慢。



2.做自媒体



虽说自媒体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但赶上风口做起来的人,多少都赚到了钱。其中做得好的,已经做到了融资开公司养团队的规模。


自媒体运营的前期非常依赖渠道资源打基础,毕竟不是谁都能第一篇就写出10万+爆款,吸粉几万。有了前期积累的粉丝基础后,中后期依赖好的内容和坚持更新的毅力。


现在自媒体衍生的赚钱方式有很多,接广告、做电商、做线上培训,是比较常见的几种变现方式,但归根到底,都是流量生意。



3.技能型自由职业



这类就比较杂了,主要指的是专精某一领域,以卖技能服务为主的自由职业者。


这一类对技能专业度、个人品牌塑造的要求较高,只有两者兼具才能逐渐在圈子里塑造好口碑、积累客户源、提高客单价。


技能服务型自由职业,除非做大开公司,否则一个人“独立作战”天花板比较显而易见。


比如摄影师,卖的是摄影技能;插画师,卖的是画画技能;自由撰稿人,卖的是写作技能等等。不同行业的自由职业,都有不同行业的天花板。



4.卖资源


这类主要是手握众多资源且擅长整合的人,以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存在,同时对接甲方和乙方,通过撮合成单,抽取一定比例为佣金的方式赚钱。



5.已有资产再投资



这种比较适用于有一定原始物(tu)质(hao)积(jin)累(zhu)的人,通过已有资产再投资的方式,去让钱生钱。比如职业炒股人和独立投资人,或者有多处房产的人。


我之前采访的一对卖掉上海婚房去日本投资了一栋楼的夫妻,就是通过房产投资的方式实现了不上班的理想生活。当然他们后来在日本开的民宿,也是不上班以后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自由职业,何去何从?


互联网兴起以来,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人们还通过写信相互交流的时代,是怎么也想不到未来有一天,仅仅通过网络,相隔千万里的两个人就可以进行实时通话。


在我们还使用台式电脑上网冲浪的时代,也没想到仅仅是几年时间,我们在网上做的一切事情,就可以通过一台手机解决。


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信,未来,存在了很久的企业雇佣制,将遭到远程工作、灵活用工、自由职业和自雇自足等工作方式的冲击?


我接触过的很多已经开始自由职业的人,都坚信不依赖于企业雇佣关系的轻创业、灵活合作和资源共享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走出组织,为自己工作。

我还记得2015年的时候,我在朋友圈分享过一个H5活动,那个活动是给3年后的自己设一个目标,三年后,看看这个目标是否已经实现。


我当时给自己设的目标就是“3年后,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现在3年的期限到了,很开心在经历过很多个迷茫、纠结、犹豫不决的时刻后,我已经有了行动。


也希望每一个把“不上班”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年轻人,也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的事情,然后用满满的行动力去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它。让梦想照进现实,也让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


以上,就是我此次分享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聆听。




更多“不上班系列”文章:

与人聊天也能赚钱,是怎样一种体验?

离开BAT后3个月,他赚了100万 

他们卖了上海婚房,去日本买了一栋楼 


-文字/配图:林安-

-合作微信:xtutux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