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一个创业新人朋友圈里的30条感悟

林安 林安的会客厅 2022-12-10

2021年是我自由职业的第四年,正式创业的第一年。


作为一个表达欲十分旺盛的人,每一年, 我都会在社交网络上记录很多思考碎片和人间观察实录。


这些记录有些是向外的,更多是向内的。在思考和记录的过程中,可以梳理清楚自己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感受,更诚实地面对自己。


有时这些想法还能给他人带去思考和共鸣,带来正反馈的同时,也让我更喜欢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


2018年刚刚开始自由职业时,我就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100天自省计划」,每天睡前反思当日的生活与工作,提炼成一条朋友圈内容,警醒自己也供他人阅读。

坚持自省100天,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很喜欢这种记录方式,让我每一年都可以回顾这些年心态和目标的变化。


昨天在回家的高铁上,我整理了2021年我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一些碎片,挑选部分点赞高的内容整理成了一篇合集,一共有30条状态,分为观察人间的「人生AB面」,向内探索的「自我反思录」,与创业、采访、做自媒体有关的「工作中的思考」和与自由职业有关的「自由碎碎念」


全文有10000+字,记录我2021一整年的思考和观察。如果这些私人化的内容能给你带去片刻的会心一击,那这样的分享大概也是有价值的吧。


阅读愉快:)





 自我反思录 


 


1.真正的热爱,是即使没有任何收入和功利价值,也愿意花大量时间去做的事情,甚至贴钱去做。

 

真正的创作,是那些不做就会难受,心中有一种就要溢出的不受情绪控制的东西。

 

它是一种本能,就像《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查尔斯说的: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

 

它帮我很好地辨别了哪些事情是热爱和创作,哪些只是谋生的工作。

 

我曾经有过很多专注在热爱里的时刻,近两年却常常混淆了两者,陷入自我怀疑之中。

 

这几天常被问「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大概就是少一点谋生,多一点创作吧。因为这些年来给我带来真正快乐的事情,除了美好的关系,就是自由地创作了。

 

当有一天不用为了所谓的流量、金钱、被人关注的虚荣、在朋友圈里过得比别人更好的假象、住着比同龄人更大的房子、开着比同龄人更好的车而活。

 

才真正拥有了拥抱热爱的自由。

 


 

2.忘了在哪里听过,25-30岁是女孩最艰难的年龄段。有太多来自家庭、他人和社会的目光,审视得你喘不过气,我曾经也深受困扰,不明白身为女孩为什么要承受这么多无端的压力痛苦。


直到看到那些30岁40岁50岁依然过得潇洒漂亮的女孩,才知道了一个词叫「年龄感」。

 

希望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我都能成为一个没有年龄感的人。一年比一年更了解自己,始终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敢于尝鲜、保持真诚、不怕失败。

 

28岁这年,朋友和家人依然在身边,建立了很多新的羁绊,也重新建立了人生的坐标系。虽然偶尔也有迷茫痛苦,但已经试着学会与年龄增长带来的诸多变化共处。

告别少女的稚嫩,接受那个更加成熟的自己。

 

希望以后每一年生日,我都能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年龄。

 

——写于29岁生日

 


 

3.我觉得我到了这个年纪才开始由内而外全面认识自己。从外貌到性格到优势弱点、原生家庭、人生观、工作观、爱情观……

 

一方面把自己放在一个客观的视角审视,既不完全被主流视角误导,也不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自恋。练习正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不管好的坏的,坦然接纳。

 

不再纠结于「我怎么做不到这样那样」,「我要是再怎样怎样就好了」,如果一个东西真的对你那么重要,就去努力争取改变,动用力所能及的一切资源金钱和方法。

 

反之,如果没那么重要,就坦然接受自己的无能,多对自己说「我就是做不到xxx,但这并不代表我很差」。

 

把重心聚焦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每天多认可点自己,多看看自己的价值,并敢于无视一切对你的优势指手画脚的人,并对那些利用你的弱点PUA你的人大胆说「fu*k off」。


 

4.今天想到一段话描述25岁以后的状态再合适不过: 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25岁之前是一页一页翻着过的。25岁以后,时间变成了突如其来的一阵风,无数个日子就在这一瞬间被翻过去了。不仅翻页的速度越来越不受自己控制,人生的走向也是。


 

5.这一两年对很多人很多事多了很多体谅,以前看到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行为和一个人妥协之后的变化会本能地排斥,甚至「看不上」。这几年看到一些人的改变和选择时还是会心里「咯噔」一下,但随之而来的是理解和体谅。


这几年也不再是那个别人反驳批评我几句就心惊胆战难过好几天,自己在心里开批斗大会不断否定自己的小女孩。


你不喜欢我?没关系,反正我跟你也不熟,不在意你喜不喜欢。

你不喜欢我写的东西?不喜欢听我说的话?出门左转谢谢,我也没收你钱爱谁谁。

你看不惯我的生活方式、人生选择?吃你家大米了吗?管得这么宽。

你朋友圈屏蔽拉黑我?那说明咱们缘分已尽,相忘于社交网络就好。


每当我觉得外界的声音过于嘈杂,就会用几句话提醒自己:

「不要用他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人生中大部分问题都可以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解决」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不再事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会直接拒绝别人,学会反驳,学会课题分离,同时不忘对世事的体谅。人生不要太爽。




6.最近能量上来后,做什么事情感觉都很对。想起之前一个做即兴戏剧的嘉宾说过的一段话:每个人的能量就像潮汐,起起伏伏都是常态。接受并允许自己有能量低的时刻,安静地等待下一次涨潮就行。


所以我更加珍惜能量高涨的时刻,努力趁这些时刻多做点事情。下一次低潮来临时,也能平常心看待,允许自己按下暂停键休息。


还想分享一个我日常消解烦恼的方式:每当我觉得烦恼多的要把自己压垮的时刻,就去想想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看看不同星系之间的对比图,顿时觉得轻松不少。


人类如此渺小,当下的一切烦恼摆在浩瀚宇宙里连尘埃都算不上,所有的烦恼瞬间就变得轻不可见了。

 


7.其实很多时候,我觉得努力是有回报的。前提是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不用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就行。下一次做得比上一次好,哪怕只有一点点,就值得庆祝。


我们太容易因为各种主动对比和被动比较而自我否定了。看到别人做得比自己好,首先想到的不是我需不需要做到别人那种程度,我有什么可以学习提升的地方。

而是一个劲儿不服气、酸、甚至看轻别人,觉得别人靠的是运气,这种心态,本身就挺不适合做事情的。


每天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进步一点点,就挺好的。

 


 自由碎碎念 

 

8.最高阶的自由是自控力、身心合一逻辑自洽


获取时间空间的自由只是第一步,后面更漫长的时间,要与大部分人的天性——惰性、拖延、贪婪、恐惧、自私、嫉妒作斗争。丧失了秩序感,很容易在这种过度自由里陷入混乱与无序之中。

 



9.自由职业者怎么平衡赚钱和爱好之间的关系?我也是摸索很久之后找到了一点平衡。

 

如果一直在考虑收入问题,为钱做事,就没有心情投入到兴趣爱好上,享受兴趣爱好时的心情也不会纯粹。但是如果一直在做感兴趣或者为爱发电的事情,缺少商业收入,后期也会陷入焦虑之中。

 

所以比较合理的方式是把计算收入的周期从月薪变成季薪或者两月薪,不再像上班时那样每个月都计算薪水。把赚钱压力平均分配一下,就不会每个月都压力那么大。

 

比如我这个月多做点商业上的事情多赚点,下个月我就可以轻松点,多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就可以保证每两个月中至少有一个月是松弛的,而不是一直紧绷。

 

我很喜欢一些数字游民的生活&工作方式,集中几个月赚钱,赚够后面几个月的钱就「迷你退休」一段时间,去享受生活、沉浸在兴趣爱好里。

 

这个顺序是先紧绷赚钱,后松弛放松。赚够了就停止,去做喜欢的事。所以赚钱目标也很重要。你要知道自己平均每个月想赚多少,赚够了就停止,而不是一味自我剥削被金钱驱动无法停下。

 

 

10.自由职业者的安全感来自哪里?刚刚听一期播客还挺有共鸣的。


第一,知道自己不做自由职业了还有别的选择,自由职业还是创业还是上班,只要自己想,可以在多种状态里切换。当你的人生拥有多种选择,就会减少不安全感。所以哪怕是自由职业,也要多给自己铺几条路。


第二点是我的感受,知道自己做什么可以带来收入,在这个社会上饿不死。你可以自由选择赚不赚这个钱,什么时候赚这个钱。


说到底,要找到一种脱离了机构、公司、平台之后,你依然可以靠你自己的名字被人认可和买单的能力。未来社会的组织形态也许会越来越两极化,超级公司和一人公司/超级个体,可能都很盛行。

 


11.最近频繁听到身边30岁前后做自由职业的朋友说:我做自由职业是一种被动选择,我这个年纪,离开了职场几年,再回去找工作,也没有公司要吧。如果是女性,30➕,未婚未育,就更不指望找到什么好工作了。


于是很多人被动选择了自由职业,并且被动把它坚持了下去,毕竟也没有更好的出路。


但我觉得这未必是一件坏事,我们的时代对「一成不变」这件事的容忍度已经越来越低了,早就不存在所谓的安稳了。


每个人迟早有天都会被更年轻、更快速、更高效的东西取代,在那一天来临之前,先练好自己的抗压能力、应变能力、让一件事情从无到有的能力,其实是为了将来不被生活一下锤得抬不起头做准备。


20岁出头的时候,我觉得30岁已经是好老好老的大人了,应该已经拥有家庭和事业了吧,应该已经变得很无趣了吧。被生活和一地鸡毛锤成了一头没有脾气的牛。


真正快到了这个年纪觉得自己还是和二十岁出头时一样,心中依然保留着很纯粹的部分,依然对自己的人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期望。


虽然已经不按既定的道路去走,但是这几年对年龄和职业上升瓶颈的恐惧和焦虑已经从十级渐渐降到了及格线,毕竟当你看到身边大多数人是怎么和生活抗争的,看到了那么多别人口里「人生已经完蛋了」「正在丧失价值」的人如何还过得好好的,并且比那些说他们完蛋了的人过得还好。


就会觉得「生活永远锤不死一头仍然在田地里辛苦耕地的牛」,捶死的永远都是那些躺在原地装睡的牛。


如果生活不给你好的田地耕种,就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无论选择那块地,作为一头牛,都无法摆脱被锤的命运。但可以选择让受锤的这个过程,变得缓慢一点,尊严一点。

 



 人生AB面 


12.以前听过一段话,大意是每一个很拼命的人,你看看他的身后是否有东西在支撑它,往往都是空空如也,所以TA只能靠自己,去争取那虚无缥缈的安全感。人类向前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痛苦与不安,某种程度上来说,躺平也是一种特权。

 


13.我发现,生活中那些活得很拼很紧绷,对自己特别下得去狠手逼自己的女孩子有一个共性:原生家庭给不了她经济上的任何支持,因此她们很早就知道了想要过得好,只能靠自己。那些出生大城市家庭富裕的女孩子,大部分生活都挺松弛的。


 


14.你是否有能力心安理得地把时间花在那些不用来赚钱和维持生计的小事上?你是否还能静静地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并且不试图从中吸收任何成长,不把它当做素材和输出元素?

 

据我观察,认识的人中,能把大把时间花在年少时的兴趣爱好上的人一般有两种:


1.赚钱很少也花钱很少的 

2.赚钱很多无需再担心生计的

 

两者的共同点是:当收入>物欲时,你就能多出很多“奢侈”的时间,去做一些大多数人想做却没时间做的“奢侈”的事情。



15.生活中认识一些女孩子,在人多的场合,能精准照顾到身边每个人的情绪,一直保持亢奋状态,一刻都不让场面尴尬,一点语言空隙都不保留,而且能记住身边每个人的喜好。

 

以前公司里有一个这样的女孩,她离职前的晚上我们一起吃饭,告别的时候我问她:你怎么做到永远能控好一群人的场,永远不让空气冷场,并且对每个人的情绪都照顾到?

 

她说:“你不觉得冷场很尴尬吗?”

 

“那你要在每次进入这种场合前做很多功课吗?”我问。

 

“当然,要翻他们的朋友圈,提前准备很多话题。”

 

“你不累吗?”

“挺累的。”

 

当时这个女孩,大家对她的统一评价是:感觉跟每个人都很好相处,待人处事特别体面周到,但感觉始终和她隔着很远的距离,仿佛认识的只是一幅好看的面具。

 

突然想起这个人,是因为前阵子在一场活动上认识了一个和她很像的女孩。整个饭局,她维护着整张桌子的氛围,不让任何一个语言的空隙产生,不让空气安静。

 

她说出的每句话情绪都那么饱满,对每个人都睁着一双大眼睛笑意盈盈。但不知道为什么,她与我交谈时,我看着她的眼睛,觉得她并没有在笑。我与她说话、聊天哪怕拥抱的时候,都觉得隔着很远的距离。

 

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这种时刻都在笑着的人,似乎在保护些什么,更脆弱的东西。

 

有时候面具戴久了可能会长在脸上,我有时好奇面具背后的那张脸长什么样,但想想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有不愿与人分享的那一面,所以就算了吧。

 


 

16.最近见了几个视频博主,粉丝都是百万级别的那种,但是状态都没有想象中那么好。

 

会发现大家即使做到这个级别,还是会有很多焦虑:

 

关于如何站着挣钱,如何平衡自己真正想做的内容和赚钱的内容,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各种主动、被动比较而产生的焦虑,同行之间的内卷,博主这个职业身份在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焦虑……

 

有的人意识到自己的视频风格和主流的短视频市场并不匹配,也不愿为了迎合大众自我妥协,于是选择主动退出竞争,把赚钱的事和爱好严格区分,专心研究理财FIRE,视频只发自己想发的,赚不赚钱无所谓,反而平静快乐许多。

 

有的人一直在跟着同行的脚步不断自我提升、接单、赚钱、发更多内容……哪怕现阶段收入已经可观,但除了拍视频剪视频几乎没有其他娱乐社交活动,觉得那些都是浪费时间。因为比自己厉害的人都在频繁更新进步,别人还有团队,自己更不能落下,于是在对比中焦虑,焦虑中越卷越深……

 

还有一个观察是:博主们大都很宅/社交面窄,视频里看上去生活丰富多彩,现实中社交真的很少,同行之间也很少线下聚,因为都在忙着拍视频剪视频……

 


 

 工作中的思考 


17.前阵子在书里读到一段话,非常赞同:


什么是坚持?坚持是一种能力,一种无论你感觉如何都能保证行动的能力。即使你感觉想放弃,你依然能够行动下去。


当你为一个大目标而努力时,你的动力会像潮水一样时高时低。有时候你感到动力满满,而有时候你就不这么觉得。


但是最终产生结果的不是你的动力,而是你的行动。


在我看来,意志力、坚持和自律,都是大部分人以为自己有,其实只有绝少数人才有的能力。



18.第一个月轻创业反思真的很多,仔细想想还是踩了不少坑的,最近思考了很多最原始的动机问题和目标人群问题。时不时停下来问问自己你是不是方向跑偏了,初心变了。


中午和第一期的学员一起吃饭,他也在做自己的一些线上教育类的课程和服务,最近也开始办专业领域内的部分讲座,我们有一个共识是:免费和低价的东西是吸引不来优质用户的,对组织者来说也是一种人力上的消耗,且成就感较低。


一直以来我都不想做数量取胜的事情,我做事情很慢,喜欢细细打磨,但最近被很多事情&合作方推着走,步子迈得有点急了,导致无法把有限的精力运用到每一场活动中,很多很好的内容沉淀在资料库里来不及复盘梳理。


下个月我们也会做一些公益性质的线上交流会,邀请一些嘉宾像播客里一样做一些开放性质的对谈。

 

也是因为意识到要实现职业自由,技能学习不是唯一的步骤,在此之前,意识的转变和思路的开阔更加重要。而这件事情做起来也会让我们更加放松,不会背负KPI指标让自己压力很大,以一种完成工作的心态去做事情,最后把一件原本有价值的事情做得很疲惫。


所以下个月的目标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只做纯公益和中高价格的事情,不做中间状态的工作。


今年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是:慢一点,比较快。毕竟我们不靠资本,不拉融资,只想做一件在养活自己和团队的前提下,时间自由同时对他人也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19.近期工作中的一些感受:

1.如果因为追求数量而丢了质量,那就减少数量,保证质量。

2.不要做免费和低价的事情,要么完全公益,要么提高价格。公益是善心和情怀在支撑,高价是责任心。

3.如果工作让你不开心了,停下来想一想哪里出了问题。不要让工作变成一件让人不开心的事情,永远不要。

4.持续输出的前提是要有时间输入和感受生活。

5.保持专注力,避免碎片化思考。

 

 

20.下午接了一个面对面的IP咨询,原计划聊一个小时,最后聊了两个多小时。

 

对方是一个非常尊重我的时间,也非常慎重对待这次咨询的人。(不仅主动提出付费咨询,而且根据我的行程安排特地从上海来杭州咨询)。对于这样的人,我愿意多付出时间,只要能解决对方的问题。

 

结束后我问对方,你觉得这次咨询的价格合理吗?她说:


“一开始我觉得有点贵,但是想到只要能解决我的问题就行,而且我信任你这个人。跟你聊完之后,我知道了你要为这次咨询前前后后付出大概4个小时的时间,并不是我以为的一个小时。这样算下来,这个价格并不贵,可以定更高。  ”

 

这也给了我启发,如果我觉得自己的服务值多少钱,就要提前让别人知道为什么值这么多钱,工作量在哪里以及,愿意付费购买你的时间的人,也会慎重对待自己的每一次提问,认真梳理和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

 

就像这次咨询,来之前我给了对方一个表格和文档,让她提前整理好自己的现状和问题,以便我提前了解她的情况,充分利用好面对面的咨询时间。

 

结束时她说:以前也会跟别人倾诉我的问题,但没有这么认真地梳理过。昨天在星巴克花两个小时回答了你的那些问题(写了11页pdf文档),今天来之前还很紧张。


可能我们都是做知识服务型的人,所以都有为别人的时间和知识付费的意识,也知道尊重别人的时间。

 

平时网络上总会收到很多问我各种问题的人,以前有时间还偶尔回复一下,现在回复不过来,也不知道怎么回复有些过于庞大的问题,基本都不回复了。我也很怕别人跟我说:林安,可不可以加你微信请教几个问题。一般这种义务「请教」都是既碎片又低效的。

 

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尊重别人的时间。就去购买他人完整的时间,对别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除非你们是从小穿一条裤衩长大的关系,否则你想用别人的专业能力为自己解决问题,不存在「这不过是举手之劳」「你帮我一下又不花你什么时间」这种情况存在。

 


 

21.今年才开始正儿八经接触成人教育领域,截止目前组织了五期个人IP营,参与了不少形式的训练营、直播课,也参与一些知识生产者的磨课和课程设计环节,1V1了记不清多少学员。

 

作为一个非教育专业出身的人,总结了一些团体共学式小组的运营体验。

 

1·有时候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友善的学习氛围,比学知识本身更有用。

 

2·讲师和学员之间的课前信任感与链接感越强,即学员在上课之前越了解和信任这个老师,教学效果越好。

 

3.团体线上学习,开营仪式非常重要。开营开得好,后期的小组学习氛围会很好。否则就容易拉胯。

 

4.每个班级都会由积极活跃分子、默默学习分子和不怎么参与分子组成,第一类人越多,团体学习氛围越好,整体产出也越高;如果第三类人多,带起就很吃力。即使在如此小的组织里,环境也会影响人。

 

5·一个学霸的出现会带动整个班级的认真程度

 

6.一个好的学习小组除了有知识深度,也要有情感温度。

 

7.多关注沉默者,多看见和倾听。有时表面上的学习问题,也可能是心理问题。

 

这条路上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路漫漫,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22.对比一些行动力特别快的人做事情的节奏,突然洞察到一个规律:很多人行动力快是因为相信自己,并且对要做的事情充满热情。

 

而那些所谓的完美主义拖延,很多时候都是因为还不够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哪里还可以提高一下。

 

所以想要提高行动力,首先找到做这件事情的热情所在,调动能调动的一切积极情绪。然后,提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实力。

 

 

23.很多事情旁观别人做和自己做完全是两回事。所以永远不要觉得任何一件事情看上去多么轻松,别人理应如何如何,如果换我来会做得更好之类。

 

之前我在豆瓣发了一条广播讨论独身买房女性这个群体的一些事情,引发了很多女性的共鸣,很多人在留言区高呼不如组织一个微信群大家在群里多交流。我说我没时间精力组群,大家可以借我的楼自由组群,谁想组谁组。

 

当时还有一个网友私信我说组群能花多少时间,不就是顺手的事吗?你干嘛不组一个,对大家多好之类的。

 

我说组群并没有你想象中简单,我时间精力有限,以后也没有精力投入在这上面,你感兴趣的话自己去组织吧。然后她就去组织了,让大家都联系她入群。过了不到一天她又来找我说,组群太麻烦了,没想到要加这么多人,回复这么多信息,她有点不想做了……

 

所以自己没做过的事情,真的不要想当然地觉得简单。如果有人在做这件事情,也不要觉得人家的付出理所当然,只是顺便做做。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顺便做做」就可以做好的。没有「好好做做」的决心,真的不如不要开始。

 



24.我最开始明确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工作,是通过观察那些在我这个岗位工作了5年以上人的工作状态,来判断自己将来想不想成为ta。如果不想,果断转行。我工作第一年就离开了广告行业,用的就是这个方法。

 

最近在书里看到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也可以判断。这一点我辞职后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也验证了可行。

 

那就是:寻找那些五年后你想成为的人,观察他们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如果你喜欢,就主动找机会靠近他们,产生一些真实深入的对话,看看这种生活是不是真的如你所想,有没有AB面。

 

如果深入了解之后,你还是喜欢向往这种生活,并设为五年后的目标,就学习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每一年都做了什么。

 

我觉得,寻找样本是最偷懒也最快帮助自己明确自己想活成什么样的人的方式了。

 


25.当你给自己做的事情赋予价值,它就存在价值。当你因为害怕外界的评价而陷入自我怀疑中,价值便变得虚无缥缈。很多时候,你相信什么,你就是什么,并且这种相信,也能潜移默化中改变他人对你的看法。 




26.关于选择什么样的采访对象,怎么处理好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怎样平衡「数据」与「争议」,「流量」与「选题角度」,今天又多了很多反思。

 

敢于争取自己想要的事物值得表扬,但更难的是是敢于放弃——放弃那些外界认为好的东西。


同时也意识到想要展示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做一个客观全面的视频自媒体,又要养活自己和团队,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放眼望去,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难处,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能够留下来被人记住的事情,是容易的。

 

有些标准和准则可以在内心深处建立,设置底线不要越界。同时,不忘初心,保持真诚。和每一位想用心做内容的创作者共勉。

 


27.相信大多数独立创作者在工作中都是完美主义者,认为自己的作品只有自己能做好,不信任他人能100%get自己的想法,为了节省沟通成本,干脆所有工作都自己撸起袖子干,最后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


以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我现在学聪明了,我只能做到及格分的事情,我就找人合作,能给钱给钱,能给资源给资源,换自己舒心。不再脑补自己是全能完人什么都要自己扛,目标是不断缩小自己的工作边界,越来越聚焦在1-2个自己最擅长的领域里。

 


 

28.平时也对接挺多商务合作的需求,虽然我也不是什么专业做这块的人,但是能明显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多时候合作谈不成真的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首先看看沟通方式对不对,是否满足基本的网络社交礼仪(说清楚我是谁,我找你什么事)很多人真的是一上来就问一堆问题丝毫不介绍自己的。


其次,主动提出合作需求的一方,提前准备好自己的合作方案给对方选择,而不是什么都没准备就把问题抛给对方「你觉得我们可以怎么合作呢?」你要这么问,对方百分之八九十是不会搭理你的,客气点的会礼貌敷衍一下「我想想回复你哈」,然后大概率不会再想了。


毕竟想合作方案也是要消耗脑细胞的,人家至少得先花时间把你的事情熟悉一遍吧?如果之前完全没听说过你,真的没什么动力主动去想,这是有合作需求的一方应该提前想好的。


最后就是沟通方式,特别低效。你微信回复了ta,ta隔几个小时再回复你,你再回复一句,对方又隔几个小时回复你。这种沟通方式本身就代表了不重视且非常没有时间观念。


高效的沟通是一上来就说清楚:我是谁,我找你做什么,可能合作的方案ABC,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如果你有意向,我们约一个具体的时间,线上或者线下语音/当面聊。


遇到过能这样做的人,沟通起来非常舒服,而且合作成功率很高。那种一上来就有一句没一句地跟你聊,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最后把问题抛给你让你给一个方案的,基本都不怎么搭理了。

 


 

29.最近又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工作节奏,找回了自己对时间的掌控感。能够按照惯性和欲望去做事情而非自我逼迫。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情绪内耗,多专注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里,尽可能让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尽可能在想要坚持的小事中发现做这件事情的乐趣,或者说在一件枯燥的事情中寻找吸引自己的那一面,然后凭着兴趣和期待毫不费力地坚持。


好像也没用什么特别的招数,就是当生活颓到极致就开始触底反弹了。是的,我前阵子经历过一段很down很无助的阶段。


所以如果你正在经历难熬的时光,别放弃,挺到自己的极限,然后等待触底反弹。

 



30.我这个人感兴趣的东西比较多,平时喜欢搜集各种有意思的零散的无用的知识和信息,也喜欢看各种社交媒体最近在讨论什么,关注各个领域有意思的好玩的人。


曾经这些点都可以被别人和自己批判为不专注,什么都懂一点但是不专精,兴趣广泛但是不够深刻。对某些职业来说,可能这些都是缺点。但比较幸运的是我选择和擅长的职业,恰恰都需要我成为一个「杂家」,这样我和不同领域的人都能找到那么几个可以聊的点,有时也能给他们提提建议。


而且新媒体的工作确实需要我保持对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敏感度,以前我觉得自己做的自媒体平台又多又杂,每个平台都有那么些关注者,但是不聚焦,没有在任何一个平台做到腰部以上。


但是最近我发现这种不聚焦反而成为了我的优势——因为我每个平台都玩过,且玩得时间足够长,且小有基础,所以对每个平台的特性、规则都有一定了解,这种了解是日积月累的时间堆积出来的一种感觉,就像审美和网感,是别人很难短时间内拿去复制粘贴的东西。


在我现在的一部分工作里,兴趣广泛反而成为了加分项。包括很多我闲暇时间看的一些无用的内容,当时看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以后会有用,只是感兴趣就多看了一些,顺便带着市场的角度本能地分析了一下。


最近跟人聊天频频发现很多我以前看过的某些无用的内容,居然可以成为我和别人聊天的某种资本,这会让别人觉得你懂ta的行业和ta所做的事情,进而快速拉近距离,提升好感度。


所以说,杂家也也有杂家的好处,我们经历的很多事情,看过的很多知识,也许当下无用,但是过一段时间,它会以另一种形态为你所用。


无用之用,乃为大用呀。





如果你都坚持看到了这里,不如留言告诉我,2021年带给你感触最深的一段话是什么吧~


2022年,愿你自洽、自由、自在。


 猜你想看 


2021,我终于想清楚了真正的自由是什么

2020,一个自由职业者决定去创业

不上班的第3年:重拾热爱,商业理想

坚持自省100天,我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自由职业采访合集



 自由职业税务必修课 

人人都向往「自由」,但你知道要做哪些准备吗?


 自由人的第一件T恤 
👆点击购买👆

一键星标关注
一起探索职业自由
⬇️

我是林安,一名帮助更多人探索职业自由的创业者。第一个创业项目「自由会客厅」,链接无限+自由人,共同探索无边界的自由人生。正在采访“100个不上班的人”,已出版第一本书《只工作,不上班》。

在这里分享自由职业者和创业者的成长探索,不定期会客有趣又有料的美好人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