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上海
2
习近平
3
新疆
4
鄂州父女瓜
5
乌鲁木齐
6
疫情
7
H工口小学生赛高
8
习明泽
9
芊川一笑图包
10
印尼排华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付鹏 —— 《2024年年终回顾和2025年展望——对冲风险VS软着陆》
关晓彤突然官宣喜讯!粉丝欢呼:恭喜啊,终于等到这一天
套牢是个好事,没被套牢的玩家容易跑
湖南60岁富婆沉迷打牌,输掉1个多亿,丈夫还清后离婚,她却说:你这是阴谋
广东女子不想上班坐街边乞讨,因长相好看被路人投喂,知情人:又懒又馋!!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行业转型新媒体:35岁,100天改变职业轨道
Original
林安
林安的会客厅
2022-12-10
收录于合集
#自由职业案例库
3 个
#自由职业
73 个
大家好,我是林安。成立「厅友俱乐部」以后,我计划和「100个不上班的人」专栏一起,花几年时间,深度拆解完100种自由职业,今年先拆解「24种自由职业」,今天更新的是第3篇。
前两篇:
自媒体创业5年,转型3次,我的收获与踩坑经验
0基础转行职业生涯规划师,从0到1开启个人事业
这个专栏存在的目的,是让大家看到不同职业的人在不同职业发展阶段,做决策和思考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他们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实现转型,希望能给处在相似阶段的人一些启发。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背景、机遇和天赋优势不尽相同,所以不保证每个人的案例都可以直接拿去复用。
大家看的过程中,吸收对自己当下有启发、有帮助的内容就好。如果有任何不同的想法和建议,也欢迎讨论。
这一期带大家了解
资深媒体人/文化制作人/「大理好在」创始人
依澜的职业转型故事。
主要内容包括:
35岁之前的职业生涯,需要掌握哪些通用技能?
35岁换一座城市生活,如何100天重启职业轨道?
如何用100天做起来一个新媒体账号?
乙方型自由职业者/一人公司是如何运转的?
短视频账号的变现方式有哪些?
*每一期采访的音频逐字稿和嘉宾直播分享回放都更新在了「厅友俱乐部」的知识星球上,如何加入星球可看这篇文章的介绍:
囤够1年的精神补给,解锁100+自由样本
以下是正文⬇️
【人物介绍】
依澜,41岁,前传统媒体人/艺术家经纪人/制作人,现大理活动聚合类平台《大理好在》创始人,同名短视频自媒体采访100个在大理生活的人,同时运营着一家新媒体营销公司,为甲方提供新媒体运营和营销咨询等服务。
【职业经历】
3年《Timeout Beijing》杂志编辑
3年公关公司文化活动制作人,服务过很多世界500强企业,策划落地品牌活动。
7年音乐艺术家朱哲琴经纪人/制作人
3年远程新媒体代运营:服务文化类公众号《此念》、教育论坛《湖畔问教》
至今,「大理好在」平台创始人
【关键事件】
-大学实习期得到知名媒体人洪晃赏识,加入《Timeout北京》杂志社当记者
-35岁离开工作了十几年的北京,全家搬到大理生活
-在下厨房app连续更新100天美食计划,获得年度TOP10美食作者,成为开启崭新职业轨道的契机
-加入文化自媒体《此念》团队运营公众号,半年时间公众号粉丝翻一倍,创作出多篇全网播放量破千万的采访短视频
-成立「大理好在」活动聚合型平台,2年内成为大理资源最丰富的资讯平台
【目前业务构成】
-品牌新媒体运营、营销咨询公司
-品牌线下活动策划落地
-个人IP变现, eg:广告、课程合作等
-公司股东投资、入股
-大理创作者中心,大理的创作者圈子,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对接品牌合作(公益项目)
【转型路径】
传统媒体杂志编辑👉文化活动制作人/艺术家经纪人👉新媒体咨询公司/短视频自媒体/在地文化活动聚合平台
【核心技能】
1.团队管理、运营统筹
2.人物采访
3.活动聚合型平台运作
4.活动策划落地
5.资源整合与链接
6.新媒体运营
纵观依澜的整个职业发展路径,有3点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首先,她是
兴趣驱动
的人,大学时期就很清楚自己喜欢媒体,毕业后也通过兴趣驱动在喜欢的领域持续投入时间实践学习,得以进入了不错的媒体公司。
在之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她的每一次转型路径几乎都是完成好个人作品后被他人看见,因而抓住机遇得到转型机会。
依澜的职业转型公式是:
转型成功=兴趣驱动+持续投入+得到机遇
其次,依澜非常清楚自己在每一份工作中
积累的资源
是什么,并在之后的转型过程中迁移出来复用。这里的资源既包含人脉,也包含硬技能(采访、活动策划等)、软技能(运营管理、资源整合等)。
她说
没有任何一段经历学到的东西是浪费的,只要曾经在这段经历中倾注过全力,就会得到一些回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她20年后做的事情,几乎是她早期从事的3份工作的集合。每一段工作的技能都在如今的项目中发挥了作用。
第三,依澜的每一次重要转折点都遵循一个行事规律
:感性决策、理性执行。
做决定时遵从本心的选择,一旦决定了要做什么事,就开始理性地制定计划和规则,并进行成本控制。100天美食计划如此,大理好在的团队搭建也是如此。
35岁之前
兴趣驱动:在喜欢的事情上砸时间
35岁前的3份工作
1.《Timeout北京》时期,3年,美食探店记者
依澜一直是一个兴趣驱动的人,她大学读的理工科,专业是农业工程。但是她大学期间一直在学校的媒体活跃,做过广播台的主播,也主持过活动。
她大三的时候就明确了自己毕业后想进媒体公司,于是开始给杂志社投稿,频繁参加媒体活动,找媒体类实习。
大四,她凭借在大学时期写的几篇稿子,得到了《Timeout北京》的实习机会,写美食探店类文章。《Timeout北京》是中国最早一批做城市生活消费指南的杂志,2003年由知名媒体人洪晃引入中国。
依澜实习期间,总是公司里最刻苦的那个,常常加班到最晚才离开。有一次,老板洪晃晚上十一点回办公室取东西,看见只有依澜一个人还在工作。当时《Timeout北京》的某个栏目正好缺正职编辑,洪晃就跟部门负责人说:“把这个小姑娘招进来”。
这是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依澜进入传媒领域做杂志编辑的契机,后来她在那家公司工作了3年。积累了采访写作能力,也知道了一个生活方式、活动聚合类平台是如何运转的。
(这些能力都运用到了她20年后的工作中)
依澜说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不具备典型性,因为她没有按照功利目的规划职业路径,全都是兴趣驱动做选择。但我认为
内驱力
才是年轻人的财富。正是因为太多人年轻的时候没有遵循内心想法,盲目选择了外人眼中的“好职业”,才会在几年后逐渐在工作中失去了热情,重新开始探索自己的热爱和兴趣。
而依澜35岁以前的每一次跳槽,几乎都是跟着兴趣走的。
2.公关行业-活动制作人时期,3年,大型文化活动制作人
2007年是传统媒体的黄金年代。在杂志社工作虽然经常能见到各种名人,增长见识,积累人脉。
但年轻的时候只能看到这些热闹,却不知道热闹背后的门道。
依澜很想知道那些大型文化艺术活动、音乐节、文化节是如何策划执行的。再一次在强烈的兴趣驱动下,她得到了另一个转型机会。
上一份工作中认识的一个香港制作人正在做戏剧节,需要人帮忙。依澜抓住这个机遇,进入了文化艺术管理领域,成为了公关公司的文化活动制作人。
强烈的兴趣驱动做内驱力+在工作期间积攒人脉资源+机遇来了懂得抓住
,这帮助依澜26岁前实现了两次顺利的职业转型。
在第二家公司,依澜度过了公关行业盛行的3年,当时的外部环境是:时值北京奥运会和世博会,很多品牌方都有预算做品牌活动和文化活动。那段时间依澜常常加班到半夜2-3点。
她用3年时间,在这家公司做到了高级总监,在那家公司接手了很多世界500强活动。
在这段经历里,她积累了
活动策划执行能力
和
人员管理能力,
懂得一个大型活动是如何从无到有诞生的,也知道如何高效管理团队、协作项目。这项能力也运用到了她现在的工作中。
✨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依澜每一份工作都是做了3年才离开。
因为她认为干懂一个行业至少需要3年,才能在行业内有基本积累。
3.艺术家经纪人时期,7年,音乐家经纪人
2009年,由于在前面两份工作中积累的能力,依澜得到了另一个机遇:成为音乐艺术家朱哲琴的经纪人。
艺术家朱哲琴
她是 90 年代第一个走向全球的中国音乐艺术家,当时回国组建团队,需要招人和她一起推广一个国际公益项目。
这份工作需要的技能包括
活动策划、执行
和
传播
。刚好和依澜之前的工作能衔接上,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依澜成为了朱哲琴的经纪人,和她一起工作了7年。
在这份工作中,她积累的技能是经纪人的能力,对接各种媒体、统筹安排各种项目。
35岁之前,依澜从事的三份工作看上去顺风顺水,但是在这三段经历中,她几乎都是在本职工作上投入绝对精力后,得到了外界认可,然后顺势抓住机会实现的转型。
兴趣是她职业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内驱力。
她有一个观点:
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没有时间是会被浪费的。
如果你曾经在你的职业生涯中被高要求过,知道行业标准是什么样的,你也用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力真正努力过。那你在任何一段经历上投入的时间不会被浪费,它一定会对你未来的创业也好,自由职业也好,产生巨大的影响。
你从不同职业经历中吸取的方法论和你的职业基因,恰恰会形成你的职业壁垒,成为你独一无二的优势。
我过往的积累和经历决定了我之后的每一次决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会做成什么样的项目,我的个人风格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举个例子,依澜为什么在十几年后选择了做「大理好在」这样一个活动聚会型平台,而不是个人IP。因为她很清楚自己过去几份工作培养的优势是资源整合、搭桥梁和管理运营的能力,这是过去十几年职业经历帮她塑造的职业壁垒。
相比于做IP,做平台能动用她的更多技能和资源,也更容易在这件事情上成功。
这里引申一点:很多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会觉得自己走了太多弯路,浪费了太多时间,因此很焦虑。
但是越来越多人的转型经验告诉我,
职业发展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线。
和乔布斯著名的“点连成线”的理论很像,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在自己的人生地图上画下了一个个点,这些点在当下可能无法连成线。但是未来某天,当你终于抵达了某个阶段的终点时再回过头看,也许会发现曾经的那些点,都连成了一条线。
你这个阶段做成的某件事情,可能是因为几年前的另一段经历培养的技能发挥了作用。
这一点在依澜身上特别明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