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食野菜:品尝黑河春天里的美味

2015-04-11 刘城 爱辉发布

爱辉发布ID: meiliaihui (←长按复制搜索)

✎爱辉发布,为您提供最准确的爱辉资讯。

✎爱辉官网 http://www.aihui.gov.cn

黑龙江的春天比内地来得晚,青草发芽野树开花的时候也就更迟缓,过去就有人写诗说“残春花未茁,立夏草才萌”,也有诗写道“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边城未着花。”但毕竟四时有序,每到开江以后,达紫香开满山时,各种野菜还会陆续“走上”饭桌,成了当地老百姓的美食。


  黑龙江的野菜品种很多,老百姓最喜欢的主要有婆婆丁、曲麻菜、柳蒿芽、黄花菜、小根蒜这几种。人们吃野菜的历史也很悠久,清代《墨尔根志》对这些地产的野菜就有记载:“山韭,叶扁,似家韭无异,可食。黄花,似金针菜,取花可食。蒌蒿,俗称柳蒿菜,有红白二色,嫩时可食。苦荬,俗称曲麻菜,叶细长,味苦,嫩时可食。步步莲,俗称婆婆丁,嫩时可食。灰藿,俗称灰条菜,嫩时可食。”


在这些野菜中,最先发芽吐绿的是婆婆丁。《拜泉县志》称:“蒲公英俗名婆婆丁,春生最早,五月开花,黄如菊,子如粟,外有白茸,甘,能消毒。”婆婆丁的生命力顽强,在路旁沟边、田头地脚、草塘河岸到处都能生长。在以前,对于吃了大半年窖藏菜、酸菜和干菜的人们来说,婆婆丁可是老少都喜欢的野菜,因为它不但煞口水灵、清心败火,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现代表着春天的正式到来。我小时候爱挖婆婆丁,每到婆婆丁发芽时,一放学拿着镰刀头、小筐和小朋友去找婆婆丁,大路旁的婆婆丁由于灰土大、蒿草多,不好找,而且颜色偏暗红,味道苦;庄稼地头的婆婆丁白深,颜色绿,显得新鲜。挖婆婆丁不能挖太浅也不能挖太深,太浅容易挖散了,不好收拾;太深会把老根挖下来,下一茬长的就慢,不利于别人再来挖,因为生长婆婆丁的地方大家都知道,村里的老老少少都会来溜上几遍。

回家把挖好的婆婆丁摘干净,用凉水“拔”一下后,那些灰头土脑的婆婆丁就会一下子支楞起来,满盆的鲜翠欲滴,到菜园子薅几棵发芽葱,再配上开裆鸡蛋炸的鸡蛋酱,或者是开河老头鱼炸的小鱼酱,就着小米捞饭,苦辣咸香,吃起来那叫一个爽口,尤其是就着用河沟里新钓的小鱼炸酱,真是“臭鱼烂虾、送饭冤家”,每个人都会多吃上几碗。

  婆婆丁快过季的时候,曲麻菜又开始登场了。曲麻菜虽然和婆婆丁一样的味道苦,但要比婆婆丁鲜嫩许多。我觉得曲麻菜的最好吃法是卷饼吃,把母亲用麦秸火烙的薄软嫩的春饼抹上新发的大酱,卷上曲麻菜嫩芽和小葱,咬上一大口,那味道美极了,往往每年第一次吃春饼卷曲麻菜都会吃的撑得慌,没办法,实在是太好吃了。


  对于黑龙江的婆婆丁和曲麻菜,古人也情有独钟。清代道光年间到黑龙江的流人英和吃过这些苦菜就很有感慨,说它们的味道胜似“仙芝”,他写了《食苦菜》一诗:“肉食自堪鄙,菜根牵客思。哪知野苦荬,倍觉味如饴。春事已将尽,草萌才见滋。齿牙真吐慧,何必觅仙芝。”

柳蒿芽多长在河边谷地,似柳似蒿,苦涩兼味,掐其嫩芽用水焯后,凉拌、蘸酱均可,或者直接用其炖肉。黑龙江和嫩江流域的达斡尔人把柳蒿芽叫做“库木勒”,达斡尔语是救命草的意思,传说有一年闹灾荒,是柳蒿芽救了大家的命,达斡尔人每年五月份有个传统节日就叫“库木勒”节。达斡尔人习惯把柳蒿芽切碎,用江水与饭豆、猪肉、猪肠或者鲇鱼同煮,是一道接人待客的传统美食。康熙年间到黑龙江的流人方式济曾写过《采蒌蒿》诗,说吃柳蒿芽使人忘却了离乡之苦。这首诗写道:“故国汀洲色,茸茸撷浅沙。短蓑青过雨,平野绿围车。泥迹偃行鹿,饥生起乱鸦。齿香欢晚食,忘却在天涯。”

灰菜、苋菜、车轱辘菜嫩时都可以吃,蘸酱包馅均可,但现在大家基本上不怎么吃了。1995年我在铁东学校上班时,管后勤的齐齐哈尔知青老赵就爱掐灰菜和苋菜的嫩芽,水焯后蘸大酱就白酒,据他说味道也是不错,还说苋菜包子好吃,可惜我没吃过,但去年在黑河环城路的一家饭店吃过婆婆丁肉馅的包子,微苦中伴着鲜香,的确味道不俗。黄花菜新采下来可以来炒肉、炸酱,大多数是晒干以后再吃,但价格较高,有些脱离群众。山韭菜、小根蒜这些野菜现在市面上见得不多,所以吃的人就少。


总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棚里种植着各种反季节蔬菜,人们任何时候都能吃到这些鲜嫩的野菜,野菜的身份也越来越高贵,从农家饭桌走上了高级酒店,而且品类繁多,做法多样。但总有许多人和我一样,觉得吃不出从前的味道,所以每到春天这个季节,还会有很多人走出家门,走向原野,挖几棵婆婆丁、曲麻菜,采几把柳蒿芽,感受一下春天的气息,回忆一下往事,品味一下野菜那苦涩而又甘甜的味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