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真——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提 要
经过几年的探索,幼儿园的“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生活”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同行的瞩目。
这套课程依托传统文化,不仅体现了朴素而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也全方位地满足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近日,胡华园长接受了《中国教育报·学前教育周刊》主编纪秀君的采访,相关文字与内容将于近日刊发。
文章的标题为《护根者》。这一标题表达了办学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思考。整个采访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印象》,是记者对幼儿园的整体印象。第二部分的《对话》,将课程背后的一些深度思考进行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记者
纪秀君
从自然而来
向心灵而去
印象
十二月,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冬至”相继而来。
北方的寒冬,土地和万物休憩,而土地上耕作的人们也得以享受一段农闲时光,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餐桌上,将一年的美好藏在心底。
这一个月,中华女子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孩子们迎来了“美食月”,他们会邀请家长们来幼儿园一起做食物,感受成长过程中饮食的变化规律,了解食物对生命的意义。他们调查自己家餐桌上的食物,了解食物的分类,对中国有地域差异的饮食文化建立起初步认识,知晓一些关于饮食和健康关系的科学理念。他们也会用运用“科学”的视角去探寻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品味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李秉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调制“鸡蛋液”
“当初,在构思新课程的线索时,我就在想,课程的文化线索一定要和民族文化基因中的元素契合起来,这样,才能唤起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温暖与感动。”园长胡华说。
喧闹的北京亚运村地区,一道大门隔开了幼儿园外的车水马龙,园内有小花坛、葡萄长廊、小池塘、树屋、竹子、梧桐树……错落有致,一步一景,处处透着自然和雅致,构成了孩子们口中的“花花草草幼儿园”。
花草园一角
冬天,万木萧条,但幼儿园依然有绿的存在。“一棵”大树被种在了大楼里,大厅的绿色植物墙有11平方米,镶嵌着2000多株植物,这里是冬天孩子们开“森林派对”的好地方。
幼儿园教室里也充满了自然元素,这里没有被区域材料或家具分割成的若干个空间,而是所有的材料都放在墙的两侧,等待着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打开。窗台上摆放着孩子们种植的花草,还有豆子、花生、核桃皮、柿子等自然物品,这也是孩子们观赏自然颜色的绝好素材。班级里用来装物品的筐子和花篮都是自然材料,孩子们搬挪物品时,用的也是竹制的、大小不一的圆盘子。教师工作区摆放着藤条编制的椅子和麻布靠垫,坐在上面的时候,仿佛能呼吸到大自然清新的空气。
与一般幼儿园相比,这里的墙面没有被五颜六色的色彩装饰起来,胡华说,庄子的“虚室生白”,是说空空的房子才能照进太阳。而一个人内心清净、澄澈明朗才能悟出“道”,生出智慧。这里也不大提倡用塑料玩教具,因为她认为,自然材料是有生命感的。
这里的孩子们不用每天枯坐在教室里,他们的学习按照自然四季的变化有序地展开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基本脉络。循着传统文化线索,应着大自然的节奏,幼儿园编织了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的生活化课程,十二个月中每个月都有一个大主题。
春生,万物复苏生长的季节,孩子们特别渴望接近大自然,小池塘经过一个冬季的休眠迎来了“开塘仪式”,“太阳日”“云朵日”“播种日”,一个个节日接踵而来。循着中国“耕读”文化,幼儿园三月开启了阅读之旅。四月,莺飞草长,孩子们迎来了生长发育最好的时机,四月的主题是健康成长。五月,天气渐暖,他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开始了对大自然的探索。六月入夏,但天气还没那么炎热,适宜户外学习,幼儿园开启了对“神秘园”的深度探索学习。这个月,孩子们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户外……
夏
秋
春
冬
在每月的大主题之下,课程的具体实施采用了预成与生成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一个有层次、有编织感的课程脉络体系。
胡华说,一所理想的幼儿园,精神内涵是非常重要的。所谓“精神内涵”,就是生命的活力会活跃在幼儿园的每个地方,当置身其中时,会感到一种流动的力量不断撞击着心灵。
自然的、朴素的,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
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的生活,
这个透着中国哲思的幼儿园,
正试着回答,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中国儿童!
对话
回归本心本性
是对教育
最大的尊重
|胡华
记者
纪秀君
Q
A
纪秀君
中国教育报
学前教育
周刊记者
胡华
中华女子学院
幼儿园
园长
幼儿园的使命是什么?
Q&A培养自信的中国儿童
记者
13年前,您带着建一所最好的幼儿园这一梦想而来,您心中最好的幼儿园是什么样的?
胡华
我从小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特别有热情,比如说家里家具怎么摆放、窗帘怎么挂等,我都特别有热情来做这些事情。
大学毕业后,我在北京幼师当老师,当得很成功,但我自己却觉得不满意。一方面,我不知道学生们在幼儿园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不错的幼儿老师,另一方面,我对看到的幼儿园都不甚满意。主要是觉得孩子们没有自由,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最佳状态就是听话,这我不能理解。
2003年我调到这里工作,当时就想,一定要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幼儿园。这些年我一直苦苦思索,身体上与精神上都遭遇了很大的变化,但这段变化与成长的经历对思考如何办好一所幼儿园非常重要。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园所的根基就是园长的根基。
现在,我心里有一个蓝图,不是说要建一个中国最好的幼儿园,我觉得这不叫目标,我追求的目标是,要让中国的孩子在文化的滋养下变成自信的中国人。我觉得我们是有这个责任的。
和孩子们在一起
怎么构建本土化教育?
Q&A以传统文化为线索编织课程
记者
中国文化给您的办园思想带来了哪些给养?
胡华
这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中国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在哪里?儿童教育从来都和自己的文化有关,儿童学习的过程本质上也是个体文化化的过程。那么,我们文化的出发点在哪里?中国哲学一直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与话语体系。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即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可见,中国文化的核心并不在于个体知识的丰富,而在于精神内核的塑造。
探索让我们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是教育思想的源泉,也是教育行动的指南。一个有生命力的教育实践一定是与儿童的真实状态和需求呼应的。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关注生命,关注生活,更需要关注生命与生活背后的文化。于是,我们试着将思考放到了更宽广的体系里,开始了解站在天地间的人与万物的和谐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现在,中国的学前教育似乎一直在学习西方,我们自己的东西在哪里?我想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儿童的本土化的课程体系,这是一个有中国文化线索的教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教育随着四季的变化而有序地展开。
这期间,我完成了很多重要的思考。比如,儿童成长要完成三个联接,第一个是和自然的联接,第二个是和社会的联接,第三个是和自己的联接。儿童发展脱离不了文化,这样的线索一直在交织,最后融为一体。儿童既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孩子们在屋顶花园观察花草
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Q&A从儿童而来,回到儿童的内心去
记者
儿童怎样在课程中完成这三个联接?他们是如何学习的?
胡华
说到儿童的学习,必须要先从儿童的形象谈起。在我的心中,儿童是有学习能力的,也应该是具有一定“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意味着在和另一个人相处时,生命的能量不被控制、限制,还意味着儿童能够选择用他的方式学习和游戏。同时,幼儿园应是儿童获得尊重的最佳场所,他们应该随时随地感受到流动的爱意,这份爱意可以来自自然,也可以来自环境和教师。此外,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要能体验到“自我实现”,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回到课程实施上,第一个层面要解决的是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教师要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安全感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儿童是很松弛的,师幼是平等的,儿童能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别人的思想。比如,中班曾开展“我家的垃圾”的主题学习活动,老师先做了预设,认为香蕉皮、西瓜皮是垃圾,但孩子认为不是,说香蕉皮可以做肥料,西瓜皮可以做玩具。老师当时就觉得没办法继续了,只能先停了下来,重新确定课程的思路。但这就是课程,没有对错,没有二元对立。对儿童来讲,垃圾在他们眼中都是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儿童了不起的地方,他们有更为宽广的思想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是有安全感的,他敢质疑,愿意和老师互动。儿童这样做的时候,不仅在学习申辩式思维,也知道,在这个世界面前,成人和他们是平等的。
课程的第二个层面是教师要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倾听与记录儿童。在课程中,儿童的表达教师要完整记录下来,之后,课程将沿着儿童思考的线索深入。很多人很好奇,你们为什么要把孩子们学习过程中的所有表达都记录下来?因为,这恰恰是儿童学习中最宝贵的东西,它不仅是课程的内涵,也是成人了解儿童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第三个层面课程的升华。课程之初,先是打开,孩子们和老师们一起讨论、思辨,但课程到了最后,一定要合住,老师要做思维导图,把认知变成孩子们的能力,将这种认知结构变成他们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元认知能力。也许一般幼儿园的课程到这儿就结束了,但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层次,叫做“升华”。所有的课程都是有意义的,而意义的背后就是文化,我们中国人讲的超道德价值其实就是升华。比如,我们学垃圾分类,最终落脚点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如何去做。也就是说,我们课程的所有问题都围绕着儿童。从儿童而来,最终要回到儿童的内心里去,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完成三个联接。
图1:拓印大树;
图2:“打龙王”游戏
图3:“我的长城研究”展示
怎样看待儿童游戏?
Q&A乘物以游心
记者
我注意到,幼儿园每周五是“畅游日”,孩子们可以尽情游玩,您是怎么看待游戏的?
胡华
我们一直在探索,怎么能让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玩得更开心。更开心对孩子而言就是更自由、更放松、更能遵从自己的意愿。“畅游日”就是我们探索的形式之一。这个目标的实现,看似容易,实则不易。首先,教师得给孩子们创造轻松愉悦的精神氛围,让孩子们敢想、敢说、敢做、敢玩;其次,幼儿园得有勇气将那些看似更有价值的课程舍弃一部分。再其次,幼儿园还要放下那些和儿童安全相关的担忧;最后,我们需要大块的时间来让孩子们游戏。
“畅游日”里,孩子们选择的游戏主题大都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他们借助各种自然材料,在大自然里自由地玩耍。对孩子们来说,玩不是为了玩,而是“乘物以游心”,这是中国古人特别推崇的一个境界。在玩的过程中,他们的心在驰骋,每一次游戏,都是一次心灵的翱翔。当教师观察到这一动人的瞬间后,对儿童游戏的态度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西游记”主题畅游活动,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记者
这种回归与还原儿童本真的状态,就是您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的表现吗?
胡华
是的。自然原本指事物本来的样子,在传统文化看来,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遵从事物本来的面目,才能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我理解的“自然主义”教育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重视自然对儿童的积极影响,运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让幼儿园里的人、事、物都回归到原本就有的自然的样子。由此形成一个和谐的气场,共同影响儿童的发展。
家园如何和谐相处?
Q&A执大象,天下往
记者
一套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实施,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认同和支持,这种合力是怎么形成的?
胡华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在寻找个体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感。当老师们在工作中慢慢看到儿童的美好,看到工作的美好,看到生命的美好,这种价值感会不断固化下来。这种体验让老师们不再停留在赞赏与被肯定的层面思考工作意义,他们内心开始对工作有了一种尊敬、一种责任,对工作意义与价值的追求上升到了信仰层面。而当所有人都在信仰层面工作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教育的大气场。
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特别强调“格物致知”。王阳明对此的解释是“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当教师以“格物致知”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时,不仅专业能力得以精进,也渐渐“明心见性”,看到自己最本真、最自然的样子。我经常用王阳明的思想跟老师们讲,“明心见性,是要回归本心本性”,用你的本心本性和儿童、家长的本心本性对接。有位老师班上一个先天有点智力发育迟缓的小孩,老师列出了孩子的10个问题,准备和孩子爸爸沟通一下。谈的时候,孩子爸爸的第一句话说的是:“老师,我特别想知道,你们还能坚持多久?”这句话一下子把老师打动了,谈到最后,这十大“罪状”一个也没拿出来,大家商议,要一起为孩子的改变而共同努力。这就是人性。
王子墨妈妈在新年大庙会
笑笑和爸爸展示“生活在北京”项目学习的报告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执大象,天下往”。就是说,当你掌握了“道”的时候,就应该坚定走下去,天下的人就会渐渐归顺。当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不媚俗、不盲从时,家长也渐渐成了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但“道”在哪里?“道”在自然里,在生活里,根源还在人的心里。
对我来说,回归本心本性,才是对教育与生命最大的尊重。
编辑制作:周冉老师;
欢迎“留言”评论,期待您的参与!
“一个园长和她倡导的幼儿园教育”
微信号:Huhua-Edu-Workshop
胡华-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