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这几年来,在传统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幼儿园环境创设、师幼关系、管理模式、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探索,逐步形成了独有的“自然主义教育观”。自然原本是指事物本来的样子,在传统文化看来,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遵从事物本来的面目,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我们也意识到,在教育的核心问题上,只有传统文化才能给我们最终的答案。
为实现这一切,在幼儿园,我们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天然的环境,裸露的土地、繁茂的树木、青翠的竹子、可供种植的园地等。自然给幼儿园的孩子和我们提供了无数畅想的空间,孩子们和自然的互动也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画卷。春天,孩子三五成群地趴在户外的土地上研究蚂蚁、围着树干拓画树皮的纹理、在园子里从事种植活动;夏天,孩子们站在屋檐下,用小手接着雨水并倾听着不同的雨声、雨后他们打着伞在院子里踏雨而歌、阳光下他们脱光小脚在木廊上散步;秋天,孩子们躺在厚厚的落叶上冥想、用脱落的树叶进行他们喜欢的游戏、完成园子里的收获活动;冬天,每当大雪纷飞,孩子和老师们就会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做冰灯……
儿童不应该被成人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怎么样,而是应该在成人帮助下健康地表达出自己原有的样子;儿童不应该被成人控制,而是应该被尊重;儿童不只是要学习成人世界中的那些繁复的东西,更要借助于原有的天性和成人世界间建立起特有的通道。
白色是最简单的颜色,白色也是最丰富、最自然的颜色。幼儿园应该是白色与大自然真实颜色的结合体。唯有如此,才能彰显出儿童的绚烂多姿;也让成年人静下心来,倾听来自儿童的天籁之声,欣赏他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姿态……
我们把孩子到底看成是“整体中的一个个体”还是“一个个体组成的整体”?这不仅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哲学中的价值取向问题。更确切地说,我们到底是完全按照社会标准来塑造个体,还是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积极去适应社会?在我们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朵独特的花,每一朵花细细地打开时,都会有很多精彩。如果我们能用这样一种欣赏的、等待的,不断探寻的态度对待儿童时,他们也会回报给我们巨大的惊喜。这时,教师和儿童的关系在也不用总是停留在平等与不平等的讨论上,那种充满了灵性的、自然的和谐共生、相互陪伴的关系就此建立。
以十二月为例。十二月是我们祖先休整身心、享受丰硕果实、准备迎接来年播种的月份。我们也将此月的主题命名为“美食活动月”,在这一个月里,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要多方面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体会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他们会学习到酱、油、醋是怎么制成的,要学习制作豆腐,还会一起蒸馒头,动手制作泡菜,同时品尝全国各地的美食。十二月,是欢快的一个月,每天都充满着惊喜,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其中,园子里也弥散着食物的香气。至此,孩子们不仅学习到了美食背后的文化与创造,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也油然而生。
我们清晰地知道,万物皆有灵性,每一个生物都在成为他自己,每一个生命在相处时候,都有自己的节奏。“成为我自己,我们在一起,按自己的节奏呼吸与思考”,这三句话也成为了我们的园训。
虽然我们的探索很有限,但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才是中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