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环卫工人配发“手环”:是否侵犯劳动者权益?| 劳动法行天下

最近,南京市某区的环卫工人被要求戴智能手环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该公司还对设备进行了改造,一旦环卫工在原地不动超过了20分钟,手环会自动发出语音:“短暂的休息之后,继续努力工作吧,加油!”

来源:劳动报   记者 赵思宇 摄影 金卫星

该举措引起坊间热议

企业管理过程中能否民主决策?

靠冰冷的高科技设备真能加强管理?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人格尊严甚至隐私?

连日来,记者就此话题先后采访了环卫行业职工、企业管理者、专家等,多数人认为,智能化时代,科技“加持”不等于科学管理,配发手环的做法涉嫌监控员工,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需要双赢。


新闻事件

工作安排遭遇“手环”捆绑


据相关媒体报道,南京某区的环卫工人被配发了一款智能手环,这款手环除了具备时间、天气等功能外,一项特别功能引发关注和热议。

■ 一旦环卫工在原地不动超过20分钟,这款手环就会自动发出语音:“短暂的休息之后,继续努力工作吧,加油!”。

据解释,南京市城管局对于街面保洁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做到15分钟的巡回保洁,保证路面的干净整洁。因此,智能手环的后台就设置了原地停留20分钟就“报警”的语音提示


■ 而且通过手环监测,如果环卫工在工作时间内离开了自己工作区域,这款手环还会自动上报

在“智慧环卫”综合调度监控指挥中心,电子显示屏可精确显示所有建环公司工作人员的所在位置。员工在哪里待了多久、行动路线,系统后台都可看到

管理者称,这样的目的就是想让环卫工动起来,并不是说催促环卫工要赶紧干活,并没有环卫工因为手环提供的信息被处罚,而是依然按照市城管局一整套考核办法。



引起各方关注后

配发手环的环卫公司

对20分钟提醒功能已取消

每天对环卫工人的定位只局限于上班期间

另据了解,目前,成都和杭州有的环卫工也配备了智能手环,同时对心率和血压等重要身体参数能及时了解,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还有一键SOS报警功能。


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人工智能引入工作场所。此前国外也频频有类似的新闻曝出↓↓↓

去年亚马逊获得两项追踪手环的专利,以确定员工所处的位置,引导员工走向正确的储物箱。

■ 还有国外企业开发了人工智能系统——

  • 用来标记员工异常的工作场所行为

  • 使用讯息应用程序来追踪员工

  • 微芯片植入员工皮下,取代员工识别卡

类似的举措并不鲜见,引发众多公众质疑声:管理者实际是打着提高生产力、工作效率的名义来监控员工行踪


职场热议

智能科技用错了方向

近期该新闻持续发酵,引发了各界的热议,大多数人持反对和批评的态度↓↓↓


“这种智能手环经过了改造,并不是帮他们检测健康,而是通过定位、报警,发挥着监控的作用。”


“管理脱离实际,太苛刻了。”


“拿最少的工资、干最脏的活,受最严的监督。”


“这不是智慧应用,不是规范工作,纯粹是劳务监督。”


“人不是机器人,不管是不是有怠工现象,这种方式过于冷冰冰了。”

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本市的清道工,在与延安西路一路段负责清扫的王大姐聊天中,她听说该新闻后很不解——

如果我带着手环不停走动,可我就是不清扫,能根据手环的数据评价我干得如何吗?这没有什么实际用处,却给我们环卫工增加了心理负担

王大姐一旁同班组的肖先生,听闻后也参与进讨论——

自己做环卫工近10年了,如果用智能手段改善工作环境、减少工人劳动强度、增强保护措施,肯定举双手欢迎,但是用科技来压榨劳动者,是动错了脑筋,不赞同。本来工作就辛苦,还不被信任,心里很凉

“保洁达不达标,关键看保洁员的责任心。干一份工作都要对得起良心。”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环卫工人、上海市劳模等荣誉的沈美兰告诉记者,前两天出现强对流天气,工作量骤增,春天落叶落花量增大,是环卫工人比较忙比较辛苦的季节,班组的环卫人员都很自觉,没有偷懒的。她介绍——


早班的清洁工清晨四点半就开始在责任区普扫,她自己每天都提早十五分钟上岗。

之后全部的工作时间里,对自己管辖的保洁路段勤走、勤看、勤捡,从卫生死角、商铺门前、废物箱周边入手,加大保洁力度,确保垃圾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清除。

如果像南京该环卫企业的做法,限定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她觉得不符合行业特点,就算保证了工作时间也并不一定能保证工作质量


专家观点

管理要懂尊重和民主

对新闻中“手环智能管理的做法,海天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姚海嵩表示↓↓↓


根据《劳动法》第八条规定

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根据《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八条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都明确了作为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即职工所享有的依法享有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他认为,企业应当尊重劳动者所享有的这些权利,尤其是在推出一些管理手段的时候——

  • 一方面,需要充分顾及劳动者本人的尊严,劳资双方之间构筑的信赖与和谐关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劳资协商的程序,以保障劳动者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

他认为,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合作伙伴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企业应当意识到,建立和培养和谐劳动关系,增加职工对企业产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实现劳资双赢

在采访中,闵行区一家环卫公司的管理人员徐勇平也对上述做法表示质疑,他向记者介绍,在环卫工现实管理中确实存在难点——

  • 工作流动性大,安排靠自觉

  • 工作相对繁重

  • 员工大多年龄高

  • 突发疾病和危险的系数高

……

他认为配备智能手环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能帮助检测环卫工身体健康状况,为他们的安全加一层保障也未尝不可。

但是监控手段是有问题的,难道不能采用更人性化方式吗?环卫工不需要机器冰冷的“加油”,需要管理者带着温度的问候。强制管理之下,员工也很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

他觉得,一个新管理想法,需要经过测评、汇报、反馈说明等流程,才能推行,考虑不周,实施后发现问题,反而会出现与预期相反的效果。之前,有的地方还针对环卫工推出烟头计数、以克论净等考核标准,这些苛刻的要求,也是完全没有考虑工作实际。


手环“套”不住员工的心

在该次舆论风波中,最让公众对“加油手表”耿耿于怀的,应该是从情感上难以接受劳动者时刻处于被监视的环境当中。加之,环卫从业者群体,本来工资就低、工作环境差,大多数年龄较大,处于弱势,如果还要被毫无思想和感情的“机器”远程控制,更是让大家感到心寒和心疼。


智能手环套在员工手上,却“套”不住他们的心。企业创新管理、采取新技术手段以改善生产环节、提升生产效率都无可厚非,追逐更多利润可以理解,但是,在此过程中,不能将员工置于隐私暴露、自由受限、没有安全感的窘境所不顾


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管理决策中,不能过分迷信技术,要充分考虑实际、倾听员工心声,缺少温情、尊重与信任的管理,注定不能长久。


希望今后每座城市、大街小巷的环卫工人,收到的不再是智能设备里冰冷的“加油”声,而是企业和民众带着温度的问候———“您辛苦了,歇歇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