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女人做全职太太的“老妖婆”,被央视曝光背后真相,千万网友落泪
【点击上方 毒舌女▲可加关注】
作者:毒舌女
1
“滚”!
面对前来捐款的人,她生硬的将他们拒之门外,同时留下这样一个字。
新闻里的女人,面对采访镜头,提到曾经的学生带了2000元来捐款,她果断拒绝,还让他们“滚”。
看到这则新闻的黄付燕,越看越觉得熟悉,她觉得,这不是在说我吗?
与此同时,她被文章后面网友的评论惊呆了。
“这个沽名钓誉的女人,压根儿就是一个反婚反育反家庭的老妖婆!”有网友这样留言。
黄付燕心里难受,这些人根本不懂事情原委,这样骂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太过分了!
很快,有记者与她取得了联系。
此前的报道中,那个拒绝黄付燕捐款的女人,是她的高中老师。
而老师拒绝黄付燕捐款的理由,则是因为她生了孩子之后选择做全职妈妈。
网友们觉得,这个女老师在歧视全职太太,甚至说她有“厌男症”,“自己骨子里瞧不起女人”。
网上骂的很难听,句句都扎在了黄付燕心里,自己的老师,绝不是一个“老妖婆”。
她选择站出来面对媒体,给那些误解她老师的人一个解释,还老师一个清白。
被骂的老师名叫张桂梅,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中的书记,校长。
很多人不了解这所高中,对张桂梅的名字也很陌生。
但是在当地,张桂梅对于很多生活在大山里的女孩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希望。
2
1957年,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满族家庭,母亲病逝后,17岁的张桂梅跟随姐姐不远万里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读书和教育的种子在张桂梅心里发芽。
1975年,18岁的张桂梅开始参加工作,1983年,张桂梅被调到子弟学校做起了老师,在这里,她发现了自己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
五年后,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对教育事业的坚定追求,31岁的张桂梅拿到了丽江市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年纪,张桂梅的选择,几乎等于决定了自己的一生。
当然,决定她一生的,除了教育,还有爱情。
在丽江市教育学院,张桂梅与自己的白族丈夫相遇,两年后,二人走进婚姻的殿堂。
毕业之后,张桂梅随丈夫来到大理的喜洲一中任教,在那个户户有花的人间仙境,张桂梅与丈夫度过了甜蜜的婚后时光。
但是,短暂的幸福仅仅持续了六年。
1996年,张桂梅的丈夫患癌去世,二人没有孩子,美丽的喜洲成了张桂梅的伤心地,收拾行囊,她选择离开。
还没来得及抹平丈夫去世带来的心灵创伤,一年后,张桂梅被查出患上了子宫肌瘤。
那是1997年的4月,调入丽江市华坪县中心学校不久,张桂梅的身体已经出现异样。
四月的丽江已经满树繁花,张桂梅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有梅一般的傲骨和坚韧,在病痛的折磨中,没有倒下。
那段时间,张桂梅靠吃止疼药度日,去上课都是一步一步挪着走路。
3个月后,期末考试结束,张桂梅才住院接受手术。
切除子宫之后,一个重达2公斤的肿瘤从张桂梅的身体内被取出,大小相当于一个5个月左右的胎儿。
手术后,医生的建议她休养三个月,但张桂梅只给了自己24天。
没有子宫,她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但上帝关上了这扇门,却为她打开了一扇更大的窗。
2001年,张桂梅办起了孤儿院,建院第一天,院里就收养了36名孤儿,孩子们有大有小,大的已经上小学,小的还不满一岁。
没有自己生下孩子的张桂梅,成了50多名孩子的“妈妈”。
一个名叫“萝卜头”的小男孩因为太小,晚上要张桂梅抱着他一起睡,孩子嘴馋,张桂梅就自掏腰包给孩子买吃的。
小小的孩子趴在张桂梅后背,一边蹭张桂梅一边喊“妈妈”。
一声声“妈妈”喊化了张桂梅的心,她给了孩子们作为母亲的爱,孩子们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
3
回到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
张桂梅选择的华坪县是山区,条件艰苦,能送孩子上学的家庭需要付出的金钱成本已经让他们足够吃力。
张桂梅在这里的日子,看到了太多太多在苦难中依然乐观求知的孩子。
傈僳族大哥拿着一沓皱巴巴的票子,一毛,一元的摊开在张桂梅面前,面露难色却不得已恳求张桂梅收下,只为让自己的孩子能多上一天学。
贫困人家的孩子往往早早懂事,特别是女孩。
面对离世的父亲,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女学生小小年纪就学会了为家庭的未来发愁,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张桂梅二话不说给孩子交了学费,还准备了新衣服。
贫困到没有饭吃的孩子在这里更常见,张桂梅只要身上有钱,就不会让自己的学生饿肚子。
吃饱了,去上学!
在那个年代,自身本就不富裕的张桂梅,仅仅半年的时间就拿出2500元资助学生。
而她自己,穿的则是打了补丁的内衣,只要孩子们有学上,其他的,她一点也不在乎。
上学,读书,走出大山,这是张桂梅的信仰,也是她给孩子们指明的道路。
教书育人这条路,张桂梅立志走下去。
然而身为老师她却发现,班上的女学生在悄悄流失。
人呢?
一次家访,她了解到,班上一名女学生中途辍学去打工了。
可女生的母亲,却给上小学的弟弟提供去市里上补习班的机会。
“你脑子有病吗?你姑娘是高三,要高考的,你不让她好好读书,反而送小学的孩子去补习,你怎么想的啊?”
这位母亲无奈只回应四个字:他是儿子。
一句话,击中了张桂梅的心。
儿子,父母砸锅卖铁也要供,女儿,即使即将高考,也要牺牲自己成全弟弟的读书前途。
在大山里,这些父母虽然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也知道,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
可这种改变命运的机会,在重男轻女的思想驱使下,被父母留给了家中的哥哥或弟弟。
山里的女孩,除了自我牺牲,成全哥哥弟弟,没有其他选择。
张桂梅怒了,她看不下去自己的学生们就这样被断送大好前途,她更痛心的是,一个走不出大山的女孩,不仅是她自己的悲哀,更是一个家庭,甚至下一代的悲哀。
办学校,办一所免费的,只供女孩子读书的学校,一定要把女孩子送出大山!
4
缺钱,是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为了钱,她脸都不要了,一到寒暑假,张桂梅就拿着自己的各项荣誉去街上筹钱。
用媒体的话说,这个老师为了办学,活得像个乞丐。
五块十块的筹钱,这种化缘式的筹钱途径,几乎没有什么用,五年过去了,张桂梅筹到手的钱只有1万元。
在办学校的理想面前,这一万元微不足道的可笑。
衣服破了也不在乎,相比于攒钱给自己治病,办学这个终极理想才是她的精神支柱。
转机来自于一名记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桂梅与一名记者诉说其自己办免费女高的想法,之后,一篇名为《我有一个梦想》的文章见诸报端。
张桂梅的免费女高梦,就这样从幕后被推到了台前,更多的人,开始向她伸出援手。
一百万,两百万,钱终于到位了。
免费女高诞生,黄付燕是女高的第一批学生。
和很多大山里的女孩一样,黄付燕初中毕业后面临的人生,就是辍学,结婚,生子,在大山里,操劳农活,养育子女,重复自己父辈人的老路。
而改写她人生命运的,正是张桂梅。
当时的黄付燕家境贫困,家有重病的哥哥,初中毕业后,想上学根本没有可能。
在老师的推荐下,她进入张桂梅的免费女高。
抓住这个机会,黄付燕没有放弃,380分的高考成绩压着二本线,最终,一纸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终于牵引她,走出了大山,迈向了更广阔的人生。
这是黄付燕的成功,更是张桂梅的成就。
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被送出大山,她们考进了厦门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暗淡的人生终于有了新的希望。
在她们身后,张桂梅就像母亲,她布满膏药的双手比任何金钱都有力量。
华坪女高成立至今,已经有1804名女孩考进大学。
她们中大多数人有着像黄付燕一样的经历,家庭贫困,上学无望。
面对镜头,一个面庞稚气的女孩告诉记者,如果没有张桂梅,自己在这个年纪,应该已经结婚生子,做起了家庭主妇。
十几岁的年纪,正是最好的年华,张桂梅一点一点建立起华坪女中,也建立起更多女孩的未来和希望。
在每一个从华坪女中考出去的女孩心中,张桂梅也是母亲,是改变她们人生的第二个母亲。
5
“张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做独立女性,不想我们读了书,还像老一辈那些女性一样,整天在家围着老公、孩子转,没有自己的事业。”黄付燕说。
看到网上对张桂梅的谩骂,她听不下去。
“她说得在理,话丑理正。女高本来就是让贫困女孩读书的学校,学生好不容易大学毕业,又去当全职太太,她肯定反对。”
也许只有在黄付燕她们心中,才真正理解张桂梅反对女孩子做全职太太的原因。
能考出大山的贫困女孩,她们的前半生是不幸的,但是知识和教育,让她们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这是万幸。
张桂梅希望“女儿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
至今依然有人讽刺张桂梅是“女权主义者”,但这样的“女权”如果能再多一些,是不是就可以拯救更多女孩于困境?她每伸出一次援手,挽救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家庭。
用张桂梅的话说,她送一个女孩上了大学,就救了三代人。
“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这是感动中国2020给张桂梅的颁奖词。
每一个走出大山贫困女孩,都被张桂梅斩断了贫困的枷锁,带她们走出愚昧的牢笼。
张桂梅是不是女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是一个革命者,她拼了命去反对的,是贫困现实对女性乃至整个社会的桎梏。
讲台是她的战场,她挥舞自己的双手,每一笔,都在改写女孩和大山的历史。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诺夫”。
华坪女高的座右铭,伴随了张桂梅一代又一代的“女儿们”成长。
“女儿们”也许不会再回到华坪,但她们一定已经做到了“人中之杰”,立于“群峰之巅”。
华坪装不下她们的理想,但母亲已经用双手为她们打下通向世界的康庄大道。
· end ·
欢迎大家评论,咱们一起交流,谢谢您们的分享与点赞,这都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为了更好地分析解答读者们的故事,以后你们有什么情感或人生困惑请发送邮箱:dushenv999@sina.com 欢迎更多朋友提问,我在线上等你哦。)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毒舌女,毒舌女,江湖最敢说真话的女人,用最犀利的文笔写热点,用最独到的思想观世间。公众号:毒舌女(商务合作联系请加个人微信号:47058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