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年底前,成都将造一条虚拟“动脉”
近日
小布从成都市水务局获悉
依托“智慧蓉城”数字底座
2023年底前
成都将建成锦江流域、沱江流域
数字孪生底座
它的建成将发挥哪些作用?
不妨跟小布了解一下
↓↓↓
通俗地讲,就是数字虚拟版的锦江流域和沱江流域,就像在人体外,全息投影一般造出了一条虚拟“动脉”。这条虚拟“动脉”不仅可以实时展示锦江的情况,未来还能动态模拟预测汛情发生后的情况,为河道日常监管以及防汛提供帮助。
↑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
虚拟“动脉”的背后
更有14万余双“眼睛”
在成都市蜀锦路成都市水务局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办公室,进门左转就能看到一块布满整面墙的大屏幕。通过这块大屏幕,不用走出办公室,就能知道成都全市与水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实时雨情、江河洪水、城市内涝点位、山洪灾害、河道水库水情等。这张屏幕的背后是“智慧蓉城”八大场景之一的智慧水务。成都市水务局工作人员点亮屏幕,可以看到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包括水资源管理、河长制、供水管理、排水管理、防汛减灾、天府蓝网等12个功能模块。
↑实时雨情
点击防汛减灾,即可进入成都市防汛指挥系统。这里不仅能看到雨量分布,水库、河道、下穿隧道等情况也是一目了然:在智慧蓉城的框架下,成都这座超大型城市的防汛安全态势有了清晰的轮廓。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只靠工作人员去现场了解和处理情况,工作量较大,效率不高,特别是应对汛期的极端天气。”
智慧水务建设的目标,首先是“一屏观”。这一切都离不开统一的数据资源体系。“依托智慧蓉城数字底座,系统汇集生态环境、公安、水文、气象等各部门的涉水数据,总量达1TB。”该负责人介绍,数据总量虽不算大但都是涉水态势、水资源情况查看的关键数据。例如其中有水质监测站137个、视频站14万余个、水位流量站180个、水库水位站253个、雨量站938个、下穿隧道监测站43个、管道监测站222个。
↑预测预报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这些数据做支撑,数字孪生岷江成都锦江段已纳入水利部先行先试试点建设。《数字孪生岷江流域成都锦江段先行先试实施方案》通过了水利部、长江委专家评审,将重点开展流域数字孪生应用场景建设,2023年底前,成都将建成锦江流域、沱江流域数字孪生底座。“不光能还原锦江河道,更重要的是基于大量的外层感知设备,能够实时模拟其中的流水。”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把城市中的河道比作人体动脉,数字孪生底座就像人体之外的一条“虚拟动脉”。千里之外的河道仿佛就在眼前,包括河水的涨落都能看得一清二楚,甚至还能预测未来走势。
防汛工作,关键在“防”。“伴随着智慧蓉城的数字底座不断完善,成都的防汛体系越来越智能、精准、高效。”成都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防汛指挥系统已整合水文、气象、公安等部门的监测数据,以及省水利厅、岷江上游阿坝州、沱江上游德阳市的监测站点信息。
一旦发生超过50毫米强降雨或者超警水位的情况,系统会在列表中以不同颜色闪烁进行预警。这里闪烁的数据就是水库水位超汛期限制水位,目前正值汛期,该系统可实时对全市237座水库进行在线监测,两边视频显示的就是水库实时监测画面。同时,该系统会根据预警情况、天气趋势,适时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并通过系统发送短信通知应急、城管等有关成员单位。
↑成德眉资河长制E平台
针对洪涝灾害的主要类型,该系统构建了江河洪水一张图、城市内涝一张图、山洪灾害一张图三个专题,叠加了流域划分、闸坝、下穿隧道、重点内涝点位、视频监控、降雨等值面、气象雷达、实时雨情、水库水情、河道水情等10余个专题图层。系统已将所有工程信息、责任人信息数字化,为指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同时系统可根据站点位置自动关联周边视频,第一时间掌握现场情况。“为实现灾害预测预报,我们已初步建成沱江水文模型、南河水文模型、1×1公里网格化降雨预报模型、中心城区内涝模型,并投入试运行。”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该系统还处于学习阶段,例如中心城区内涝模型。
该模型基于成都中心城区绕城以内约6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河道、管网系统、排涝泵站以及地形数据,结合气象部门网格化降雨预报成果,可实现中心城区暴雨内涝淹没情况分析预测,并自动基于实测数据和气象预报滚动更新。
推荐阅读>>